重回过去:我的文艺时代

第19章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它是连接文化的桥梁,是历史的传声筒。

    他希望自己的翻译能真实地反映出这些普通人的生活,让世界了解那个时代的燕京。

    夜幕降临时,王澍带着一颗感恩和期待的心离开了茶馆。

    他知道,自己的翻译工作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旅行,是对文化的深入探索和发现。

    他期待着向世界讲述这些故事,期待着让《茶馆》的精神永存。

    那个夜晚,王澍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背负着责任和使命,踏上了将《茶馆》的故事传诵于世的征途。

    王澍在燕京城的小巷子里转悠,一家接一家的茶馆,风格各异,就像老BJ的胡同,每个弯都有故事。

    一天,他蹭到一家古色古香的茶馆里,耳边飘来了一段挺有味道的对话。

    一位精神抖擞的老大爷,正跟他的几个老瓜皮围坐在一张磨得发亮的木桌旁,手里捧着刚出炉的《人民文学》,那表情激动得跟中了彩票似的。

    王澍凑巧瞅见,他们翻开的那一页,正好是他的新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这塔拉,真是个牛人!”老大爷声音洪亮,仿佛有种力量,“她告诉咱们,只要敢想敢干,再普通的人也能翻身做主人。”

    “对头!”一个戴着老花镜的老师傅附和着,“想那年,谁能想到一个乡下姑娘,没啥文化,最后竟然能上大学,还成了个大学问家?”

    “那可不嘛。”另一个老师傅接话,“我隔壁那小子,初中毕业就打工去了,如今三十多,孩子都能打酱油了,去年居然考上了清华,简直就是开了挂。”

    “这说明啥?”另一个白头发的老师傅眯着眼,一本正经地说,“说明书本上的东西,其实离咱们并不遥远。咱虽然年纪大了,但学无止境,对吧。”

    “您这是想啥呢?这岁数了,还想往大学钻?”一位老哥调侃道。

    “得了吧,不上大学就不能学习了?我这是在提高自己,别到时候老了,孩子们说啥我都听糊涂了。”老大爷反驳得理直气壮。

    王澍听着这些,心里暗自发笑,这些老头儿的聊天,不就是《茶馆》里的现代版吗?

    茶馆里,那些老头儿们的讨论就像是个磁铁,吸引着周围的人群。

    他们一个个加入进来,就像是在开家长会似的,谈孩子,谈教育,谈未来。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活生生的见证。

    王澍的小说,就这么不经意间,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它让这些普通人相信,命运不是天注定,是能用双手去改变的。

    王澍就坐在那儿,静静地听着,心里暖洋洋的。

    他知道,他的笔不仅仅记录了一个故事,更是触动了人心,点燃了希望。

    与此同时,在燕大的一间教室里,思想的风暴也在酝酿。

    王硕和史佚生,王澍的老朋友,本来是不太愿意参加这种辩论的,毕竟在背后讨论朋友,总感觉有点说不过去。

    但组织者是他们的老同学陈建功,77级的,那家伙三番五次地邀请,硬是让人拗不过来。

    再加上一帮熟脸,邹士方、王晓平这些老同学,还有新生郑小龙、刘震云,他们俩就索性加入了。

    这帮人,都是陈建功和邹士方挑的,个个都是来自不同专业的能手,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你说热闹不热闹。

    他们聚在一起,就为了探讨王澍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辩论的主题是“个人奋斗与社会环境:我们能从塔拉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作为王澍的好友,王硕和史佚生自然被邀请首先发言。

    王硕那小子,一点儿也不怯场,一开口就是一番豪言壮语:“这小说啊,跟烈酒似的,一口下去,直接让你心慌意乱。我这人说话直,不是因为王澍是我兄弟就吹他,但他小说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就跟暴风雨似的,能把你眼前的迷雾全吹散。塔拉的故事,就是告诉你,命运啊,得自己拿笔写。对那些被生活压得喘不上气的人来说,这小说就是一巴掌,提醒你活着,得有点儿逆流而上的勇气!”

    王硕话音刚落,全场就是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和喝彩。

    他那直白又带点幽默的话,总能打动人心。

    史佚生的发言就深沉多了:“我看这小说,不光是讲一个人怎么成长,更是一种精神的觉醒。王澍通过塔拉的经历,就像是给咱们每个人举了一面镜子,照出咱们心底对自由和真理的渴望。塔拉的故事,深刻洞察了人性,不懈探索了生命的意义。读完这小说,你会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知识,更是启迪灵魂。”

    这场辩论里,王硕和史佚生不只是代表了个人的看法,他们说的话,就像燕大那些古老的树,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里,让人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思考和期待。

    王硕和史佚生发言完,教室里的气氛更热闹了。

    陈建功和邹士方,作为这次辩论的组织者,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陈建功那家伙,眼神坚定得跟钢铁是的,他说塔拉的故事就是个人拼搏的教科书,她的经历就像是在告诉咱们,别让出身和环境给你扣上枷锁。

    他的话里头,有种信念,仿佛在喊着:只要你够拼,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邹士方呢,就跟他一贯的风格一样,来了个反着来:“塔拉的故事挺振奋人心的。”他摸着下巴沉思,“但咱们也不能视而不见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在咱们这块土地上,追求知识和自由,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王晓平也不示弱,她说:“塔拉的故事确实挺有启发性的。”声音沉稳,“但咱们得明白,这毕竟是文学作品,背景是在和咱们文化大不相同的美国。在中国,个人的成长和奋斗,往往得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大框架里打转。”

    梁左的声音温和但力度十足:“不过,咱们有理由相信,即使出身低微,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确实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的话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孙冰川把话题一扯,拉到了历史上来:“确实,在咱们漫长的历史里,不缺塔拉那样的硬汉。拿孔子来说,他虽然起于微末,但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最后成了儒家思想的大佬。”

    杨迎明接着补充:“对,还有司马迁,他虽然吃了宫刑的亏,但还是咬牙坚持写完了《史记》,留给咱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刘震云激动地说:“咱们也不能忘了李白,他的才华被唐玄宗看中,但他最后选择了自由的生活,他的诗至今还能打动无数人。”

    葛兆光点头表示赞同:“没错,这些人虽然被社会环境限制,但他们的努力和才华最终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叶君远的声音里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所以,咱们从塔拉的故事中学到的是,不管社会环境怎样,个人的努力都至关重要,咱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郑小龙理智地提出了更全面的思考:“同时,咱们也得清醒地看到,社会环境对咱们的影响。咱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既要有个人的奋斗,也要有社会的贡献。”

    教室里,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头头是道。

    他们聊教育,聊如何在这变化无常的社会里站稳脚跟,聊在尊重老祖宗的同时,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辩论最后虽然没个所以然,但这帮年轻的小伙伴们,脑子里都开始打转,思考未来,思考个人和社会那点儿事儿。

    秋天的教室,满是年轻的声音和激情。

    塔拉的故事,在他们嘴里就像是个活生生的例子,不只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更像是那个年代中国人对知识、自由和未来渴望的缩影。

    夜幕降临,像是大自然铺开的绒毯,星星点点的灯光装饰着夜空,美得不像话。

    王澍结束了忙碌的一天,月光下的校园,静悄悄的。

    他的步子沉甸甸的,但心里却是暖洋洋的。

    他习惯性地先去王硕他们宿舍报个到。

    门一推,看到王硕和史佚生还在那儿埋头苦干,两人的脸在昏黄的灯光下,专注得像是雕塑。

    “小树枝,你这是回来了?”王硕抬头,笑得跟朵儿似的,“你那《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今儿在校园里可掀起了不小的风浪啊!”

    王澍一愣,随手放下背包,走过去倒了杯热茶,眼睛里满是好奇:“哦?这是咋回事?”

    史佚生把话接过来,跟王澍娓娓道来。

    他讲的是白天那场辩论,讲邹士方怎么一针见血地剖析塔拉背后的社会环境,讲王晓平怎么一针一线地把故事和咱们中国的现实对比,还有孙冰川、杨迎明他们怎么把个人奋斗和历史上的大人物扯上关系。

    王澍听得津津有味,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的小说能在这帮小伙伴中掀起这么大的浪。

    他心里那个暖啊,就像秋天的太阳,温暖而明媚。

    “你们说的没错。”王澍的声音里带着点颤抖,感慨万千,“我写这书的时候,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不管你是哪儿的娃,都有本事改变自己的命运。我哪想到,它能引起这么深的讨论,让你们去思考个人和社会的那点事儿。”

    王硕拍拍王澍的肩膀,笑着说:“小树枝,你现在可厉害了,你写的不光是小说,还让我们开始琢磨怎么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史佚生也点头:“对头,你的故事给了我们动力,也启发我们去更深地挖掘和探索自己的文化和社会。”

    王澍深吸一口气,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他知道,他的笔,不仅记录了一个人的故事,更可能成为推动人们思考方式变化的催化剂。

    “我觉得,咱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能写成一本书。”王澍慢悠悠地说,声音低沉而有力,“咱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塔拉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你们的故事,也同样值得被人听见。”

    三个家伙,聊天聊到半夜,聊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他们聊梦想,聊现实,聊在这个疯狂发展的时代怎么保持自我,聊文学到底对社会和个人意味着啥。

    夜空中的星星就跟听众似的,静静地看着,校园里的树啊,楼啊,都成了他们故事的见证。

    那一晚,他们的灵魂在文学的海洋里遨游,探索着那些还没人知道的可能性。

    除了那些沉重的话题,他们的聊天也飘到了轻松的小事上。

    “老史,你今儿注意到了没?讨论快结束的时候,小龙和晓平那俩好像有点儿不对劲。”王硕一边说,一边挑着眉毛,眼神里满是调侃。

    史佚生一脸懵:“不对劲?啥不对劲?”

    “你没看见啊?他们俩辩论的时候越坐越近,最后差点儿挨着呢。”王硕一边说,一边比划着当时的情形。

    史佚生摇摇头,一副天真状:“我咋没注意到呢。”

    王澍听得兴趣盎然,凑过去,眼睛里闪着点儿坏笑:“说来听听,究竟咋回事?”

    王硕回忆着散会的情景:“散会的时候,我看他们俩一起走的,聊得挺欢呢。”

    史佚生这回也想起来了:“你这么一说,我也记起来了。他们确实聊得挺起劲,这是要闹哪样?”

    王澍笑着,眼里闪着淘气:“看来咱们学校要多出一对金童玉女了。”

    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这点儿小八卦,给他们的夜晚添了不少乐趣。

    外头的世界还在转,但在这个小宿舍里,他们的友谊和青春的梦想在夜色中悄悄绽放。

    他们的故事,就像他们讨论的那本书,充满了可能和希望。

    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他们的笑声和梦想交织在一起,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青春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