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廖家祠堂
光是坐着分析也没用啊,我问阿廖:“那你有没有回廖岙村调查一下啊?”
“回肯定是回去过的,每个月我都要回去一趟,70年前的事情了,怎么调查呀?我也不好直接问三叔公,说,你是三叔公还是三百叔公吧,如果是三百叔公,他也不可能承认,如果是三叔公,那他肯定认为我精神有问题!”
我听得也是直挠头啊,这比钟明那个事情复杂多了,时间又过了那么久,可我不想让好兄弟失望啊,这事情已经不是帮大头找三百叔公的问题了,而是,现在廖岙村住着的三叔公是不是真的三叔公!
后来阿廖说的一件事,让本来就已经扑朔迷离,毫无头绪的剧情,又蒙上了一层迷雾。
就在两个月前,在国信大厦上班的阿廖接到一个电话,是廖岙村的书记,廖书记打来的。
阿廖存过廖书记的号码,但很少联系的,心里疑惑,有种不祥的预感。
电话接通还没说话,手机那头就传来了廖书记急切的声音,“廖凯吗?你三叔公好像生病了,刚刚在祠堂晕倒了,你回村来看看,不行,抓紧送医院检查一下!”。
阿廖猛听得廖书记说三叔公病了,如同晴天霹雳,他上个星期刚回过一趟廖岙村,三叔公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呀,体检也是半年前做的,健康得很,怎么会突然晕倒呢!
阿廖急得不知所措,说:“廖书记,麻烦您把我照看一下三叔公啊,我向公司请个假,马上就过来!”。
“廖凯啊,你别太心急了,回来路上开车慢点,三叔公有我和宝珠照看着呢!”,宝珠是廖书记的媳妇,姓张,娘家也是同村的。
阿廖那里怎么能不心急呢,老爸走了刚一年,如果三叔公后脚就跟去了,阿廖怎么跟死去的老爸交待啊,他太后悔没有给三叔公配个手机了,之前阿廖也不是没有想到,说起要给三叔公配个手机的时候,三叔公说,“我这么大年纪了,又不会用!我也不想学,买来干嘛,再说,我平时也没什么事,你又每个月回来看我的,花那个钱干嘛,不如给姚莉买件衣服什么的,上次你们来看我,姚莉身上穿的衣服布料那么少,又薄,你也不给媳妇买件厚实一点的!”。
阿廖苦笑说:“三叔公啊,现在的女人你不懂,她们就不爱穿那厚实的,不说她了。三叔公,一个手机也花不了几个钱的,你万一有个头疼脑热的,联系我方便一点嘛!”。
三叔公说:“现在村里,年轻一点的都有手机,我要有事,借他们打一下就行了,别费那个事了,你们年轻人花钱的地方多,给孩子买点吃的也好啊,有空带小军来给三叔公看看啊,听姚莉说,这娃儿小小年纪,很多作业,周末两天还上辅导班,可怜啊,我都好久没看见小军了!”。小军是阿廖刚上初中的儿子,小学就学习负担重,一到初中更重了,每天做作业到十点半,三叔公是心疼小军。
阿廖路上一边开车,一边回想起三叔公的这些话,又不知道三叔公现在情况怎么样了,眼泪就止不住了。
三叔公心心念念的要见小军,如果这次有个什么不测,那会是无法弥补的遗憾!阿廖收住泪,心里不停的安慰自己,三叔公,吉人天相,一定会没事的。
我和老周听到这里,心里也很不是滋味,老人家又没有什么别的奢求,无非就是有生之年,享享天伦之乐,儿孙绕膝,含饴慈目,仅此而己,似乎也是种奢望!
廖岙村在W市东北山区,开车要一个小时,这里如果不是近年来新修了乡村公路,那真可以说是与世隔绝!
出城后,延着O江北行二十多公里,向东进入往廖岙村的乡村公路,公路延着汇入O江的小楠溪向东延伸到山脚,小楠溪的水明显的比O江清澈很多,再往前走就是群山连绵,车子急速的行驶在盘山公路上。
廖岙村几乎是在公路的最尽头了,这里地势比较高,村子就坐落在一片较为平缓山坡上,村子的南面还有一口大水塘,是山间的泉水汇流而成,水塘周围开垦了一些梯田。
村里虽然通了自来水,但村民们的饮用水至今还用山泉水,不算生活用水,光人喝是足够了。
这村子常人看来,就是觉得自然环境好一点,也没什么特别的,可有懂堪舆的高人说,此处风水极佳,虽然称不上什么龙脉所在,但是此地,藏风聚气,背山面水,迁居在此的祖先,可能是有这方面考虑的,也可能单纯是为了躲避战乱!
阿廖曾听三叔公和村里的老人说过廖岙村的历史呢,要说,一个小山村有什么历史呀,有人的地方就有历史,小地方也有可能出大人物,伟人不就是湖南叫韶山冲的小山村里,冲出来的吗?
廖岙村的历史跟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如果你没听过这个人物,说明你对中国建筑史不了解。
此人就是蒯祥,历经明初六朝,苏州吴县人,做到工部左侍郎,正二品,朝廷特赐一品俸禄。
家中世代传承木匠技艺,其父蒯富推当时“木工首”,蒯祥从小耳闻目染,还有强大的家族基因,十来岁时就隶于工部。参与国家重大的基建项目,要说是什么项目?有多重大?说岀来吓死你,修建皇宫,南京,BJ都参加了,牛不牛逼,我十几岁时候在干嘛呀?想想都脸红,惭愧啊!
更牛逼的是十八岁时,设计建造了天安门城楼,对,你没听错,天安门城楼,是十八岁,六百多年了,屹立不倒,当时没有用到一钉一铆,所以被称为“蒯鲁班”了。
那廖家村和他有什么渊源呢?廖家村的先祖也是苏州人,是蒯祥的得力助手之一,也是一直传承木匠技艺,到近代才慢慢失传,太可惜了,有年轻辈都不知道自己祖宗以前是干啥的!
唯一留存下来的遗证就是村里的那个廖家祠堂!解放前修建的,主体都是木结构,外墙和内部部分隔墙采用砖石砌成。历经百年没有过很大的修缮,还具备居住的功能。
祠堂不是祭祀的地方吗?怎么能住人呢?那又要从七十年代那时候说起了。
那时候运动全国开展,连这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都不能幸免,祠堂里的壁画,彩绘,门窗的雕花,檐角廊柱间的人物雕像,庭院门槛的石刻,都遭破坏。祠堂门楣两侧的门神木雕,武士铠装,左边的执锏,右边的握剑,既使彩色颜料油添已经黯淡剥落,但还是能看出来那种威武的神态,可惜,头像锯掉了,所以,不知道此二位是谁?有可能是尉迟恭和秦叔宝吧?如果没掉可能认识,脸红一点那个应该是秦叔宝。身体还保留,可能是因为,太高了,不方便破坏。这种消极怠工的精神和修建祠堂时的老祖宗们真的没法比啊,人家老祖宗那是一刀一刀刻画出来的啊,真是罪过呀,造孽!
以上是上了年纪的村里老人,痛心疾首描述的。但总归没有全部毁掉,既然失去了原有的祭祀功能,空着也可惜,就搬了十几户原来居住条件差的人家进去住。
阿廖见到的廖家祠堂可能已经今非昔比,但每次到这里,心里就有一种敬畏和悲凉的感受。
祠堂外墙,用石灰刷盖掉原本的彩绘,刷上红色标语,大的小的,大的据说用扫把写的,字体有点像宋体,但又不太一样,笔划看起来有棱有角的,像刀剑一样锋利。证明了它曾经历的那段岁月。
还有一些小字写的语录,其中有些位置不高的,又被刷上一层石灰,写上,计划生育,人人有责。
祠堂老是被重新“装扮”,但是依然在那里,不轻易倒掉,里面很长时期还住着人的,后来都建了新房的,陆续搬出,里面现在住着没搬的,就只有三叔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