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之傻柱是个好人

第0007章 戏开场了

    还了黄包车,何雨柱又去跟师父王鸿烨请了几天假,把家里的事情跟师父说了。

    师父王鸿烨气得马上要去找何大清说道说道,却被何雨柱给劝住了。

    “师父,徒弟先自己处理吧。实在不行,再请师父出面给徒弟撑腰。”

    那年月的师徒关系不是后世可比的,尤其是被师父看重的徒弟,那就是当儿子一样看的,尤其是没儿子的师父,当然徒弟也把师父当父亲对待。

    人心换人心,万世不变的真理。

    还是平日的回家时间,何雨柱和平常一样回到了四合院。

    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妹妹做晚饭。

    屋里的东西也不用收拾,紫檀木匣早已放进漂浮在自己气海的玉葫芦里,付完黄包车的份钱,身上还剩下三十多万(三十多块)。

    回家的路上,何雨柱找了间酱肉铺,买了半斤酱肉,又借着酱肉铺的菜墩跟片刀,将那块酱肉切成薄片,片片晶莹剔透,让酱肉铺的掌柜大为叹赏。

    何雨柱拎着油纸包裹的酱肉走进四合院大门,一进院就见到阎埠贵站在自家门口,盯着进院的老老少少们。

    阎家比何家晚来四合院一年多,租住前院紧靠大门的两间倒坐房,每天四合院大门的开闭就由阎家接手了。

    四合院里的每家住户每个月多多少少给阎家点钱或是一碗棒子面,算是阎埠贵的辛苦费,这对于被嫡兄撵出家门的阎埠贵一家来说,也是一个进项。

    大家看到阎家租住的房子就明白,早就被赶出家门的阎家庶子实际没有多少积蓄,只好租住这种便宜的房子。

    好在没过多久,有些文化的阎埠贵被朋友推举去一家小学做教师,阎家的日子才好过一点。

    不过阎家两口子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老大阎解成跟何雨水一样八岁了,老二阎解放才三岁,又有了个几个月大的老三阎解旷,家庭的生活压力还是比较大,阎埠贵得算计着过日子。

    没法子,不算不行呀,阎埠贵也不再是阎家的少爷,而是自立门户的一家之主。

    自从何雨柱回家住之后,跟阎埠贵没有打过什么照面,上午他走的时候,阎埠贵上班了。只有晚上回来才会碰到。

    阎埠贵瞅见中院何家的大小子回来了,一眼就看见何雨柱手中的油纸包,闻闻空气中漂浮的若有若无的酱肉味,眼睛中不由得出现了艳羡之色。

    这时候,街道还没有在大院设立管事大爷之类的防特处纠的角色,阎埠贵还没有成为三大爷,他还没有进化到后世见面就薅羊毛的地步。

    何雨柱朝着阎埠贵点点头,迈步就往垂花门走去。

    望着何雨柱的背影,阎埠贵的脸上露出一丝失望,好久没吃过酱肉了,他伸出舌头舔了舔嘴唇。

    何大清是厨子,何家大小子何雨柱在学厨,有句老话,荒旱三年饿不死厨子。

    承受沉重生活压力的阎埠贵时不时地想起自己还是阎家少爷时吃过的那些美食。

    可现在的阎埠贵就是一只没毛的公鸡,挣来的那点钱只够填饱一家老小的肚子,想上馆子吃香喝辣的,他也就只能做做梦了。

    瞅着厨子家的儿子,阎埠贵也对厨子家的吃食产生了兴趣。

    但阎埠贵是个老师,自认为有文化,所以架子还得端着,不然,自己不是和贫九流一样了嘛。

    何雨柱进屋找个盘子把酱肉盛好,今天蒸窝头,顺便做个凉菜。

    父亲何大清离开的消息一定会对妹妹何雨水造成打击,酱肉能很好地弥补妹妹的抱怨。

    夜色降临,何雨柱跟妹妹何雨水吃完晚饭后,各自洗漱后就安歇了。

    何大清没有回来,但雨水也未提及,毕竟以前也有父亲很晚回来的时候,甚至也有没回来的时候。

    等待,何雨柱一直在等着,等着某人上门,把何大清的那封信及钱交给自己。虽然他早已知道未来的结果,但还是存有一丝侥幸,万一对方良心发现,——

    ……

    旭日东升,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何雨柱照常把妹妹何雨水送去上学了,自己还是装作去跟师父学菜的样子。

    昨晚何大清没回来,四合院一点风声都没有,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

    但在何雨柱的暗中观察下,易中海很是注意何家的动静,可他既没有把何大清的信及钱交给何家,也没做出别样的举动。

    何雨柱心里明白,今晚,大戏也许就要开场了。

    正好趁着自己有空的时候,何雨柱打算为兄妹俩今后的生活做点准备。

    从东城跑到西城,何雨柱碰到粮铺就买一袋大米和面粉,总归自己有玉葫芦储存物品,于是两百万的纸钞全部换成了米面存了起来。

    此时的纸钞购买力还是相当惊人的,两百万就是后世的两百块,按时价买到了两千多斤粮食,还全是大米跟白面。

    何雨柱计划着每月都要买些,一方面更新替换存在玉葫芦里的存货,另一方面得为将来可能的饥荒做准备。

    这年月的种植技术不像后世那么先进,又是高产种子,又是化肥的,农村还是沿用上千年传承下来的方法来耕作土地,靠老天爷赏饭吃。

    如果有人看过九十年代各省编的地方志中的农业卷,就会发现五十年代的粮食亩产低的惊人,没有化肥,农家肥的做法也很简陋,而且肥料的数量还不足。

    水利设施极其缺乏,后世所见的遍地水库,灌渠,都是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以会战的方式修建的,大部分都是靠人力干出来的。

    这两年风调雨顺,农民分得了田地,生产热情极为高涨,种地除了交公,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农民当家作主正是赶上了好时代,粮食生产恢复得极快。

    傍晚,何雨柱还和往常一样走路返回四合院,刚进胡同,就觉得有人在他身后指指点点的。

    何雨柱明白何大清离家的事情发了,他紧走几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进了四合院。

    前院的垂花门下聚集了不少人,有男有女,好像在议论着什么。

    何雨柱也不关心,正往中院走的时候,有人叫住了他。

    “你是何家的大儿子吧?”

    停下脚步的何雨柱一瞅,原来是前院的一个邻居,他也不知道对方叫什么,那人看上去有四十多岁的样子,衣衫补丁连补丁,右脚的布鞋张开了一个大口。

    “叔,我是,有什么事吗?”何雨柱镇静地说道。

    “都在说你爹何大清卷走了家财,跟一个寡妇跑了,不要你们兄妹俩啦,你快回家看看吧。”那人倒是好心,指点着何雨柱。

    何雨柱装出惊慌的样子,“不会,我爹不会丢下我们兄妹。”说着抬腿就跑进中院,向自家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