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代之傻柱是个好人

第0047章 煤炉的连想

    回到四合院,何雨柱就开始为晚饭忙活起来了。

    先把米饭蒸上,然后杀鸡拔毛,把鸡毛还是放进那只旧竹篮里,这是能卖出点钱的好东西,让妹妹何雨水卖掉,得来的钱让她自己留着,小女孩也得留点钱在身上。

    妹妹何雨水已经放学回家了,正和许小玲在屋里写作业,何雨柱也没管她们。

    何大清走后的一段时间内,何雨水很粘哥哥何雨柱,但时间一久,何雨水的情绪就慢慢地稳定了下来。

    何雨水跟许小玲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写作业,一起玩,一段时间之后,整个人也慢慢地开朗了起来。

    除了晚上跟哥哥还是在一个屋睡觉之外,其它方面跟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耳房的火炕早已经搞好了,灶屋也改造完毕了,何雨柱正想着找个木匠把家里两间房子的门窗翻新加固一下。

    后天就是礼拜天了,何雨柱手头就有两件事要办:一是找木匠,一是找铁匠铺打小煤炉。

    照旧留许小玲一起吃晚饭,近来许小玲跟许大茂只要晚饭时间待在何家,都会被何雨柱留下吃饭。

    许家兄妹俩回到许家,还跟母亲周玉桃夸耀何雨柱做的菜好吃,周玉桃被气的直说养了两个白眼狼。

    如今的市场供应还算稳定,何雨柱为了跟妹妹何雨水找个玩伴,也不怕多花几個钱。

    不过,许大茂有段时间没见着了,听许小玲说,他哥见到何雨柱都挣工钱了,不想继续读书,跟着他爸去学放电影。

    何雨柱也没想到,许大茂学放映比记忆片段中提前了好几年,记忆中许大茂初中毕业后才去学放映的。

    现在提前两年多,对许大茂是好事,还是坏事,何雨柱也不清楚。毕竟还有那么多的渣滓沉在水面下,到城外去放电影还是有危险的。

    每天吃完晚饭后,何雨柱就要看书和练习写字,一年级的课本早学完了,现在看得的是许大茂用过的小学课本。

    何雨柱不仅自己看小学课本,还督促着何雨水的学习,时不时地让她背诵几首课本上的唐诗。

    今天,何雨柱没有看书,而是趴在桌子上画起来小煤炉的构造。

    何雨水瞅见哥哥今天既没看书也没写字,而是在画画,她不禁地有些好奇,走过来盯着哥哥画画。

    “哥,你在画什么?”

    “啊,我画一个小煤炉,以后用来蒸饭用的,既剩柴又省煤。”

    “是吗?”

    “是呀,等哥找个铁匠铺打一个,回来试试你就知道了。”

    何雨水不说话了,两眼盯住何雨柱的画。

    小煤炉的图画好了,何雨柱瞅着图想了一下,煮馄饨或下饺子得要平底深锅。

    要不要买只钢种锅,何雨柱还没有做最后的决定。

    一九三二年几家洋行在滬海开办了华铝钢精厂,从国外进口原铝锭加工成铝板,铝带跟铝箔,还做一些铝制品,每年大约生产三百至四百吨。后来因为封锁,原铝锭进不来,一九六零年赎买全部股份成为后来的铝材厂。

    而国内第一包铝水是在一九五四年十月才在东北301厂浇注成型的,这也是156个项目之一。

    一九五二年底在尔滨建设的101厂,到五六年才全面投产,光铝板一项就达到年产二万吨。

    至于三朝古都的铝制品厂,有几家不成气候的小厂,要等到六十年代初,他们合并成立铝合金厂才有作为,大家常看到的三角牌铝饭盒,就是东直门外的二铝厂从六十年代开始生产的。

    从这些数据就能看出,五一年的工业水平是多么的可怜呀!

    怪不得园林甲天下的某市只能在五十年代中后期才敢开始推广煤炉,来解决居民家中的炊灶费煤费柴的问题,也只有到那个时候,钢种锅才大面积地推广开来。

    要是打个铁的平底深锅,那就得多花钱,还要找个好一点的打铁师傅。

    头疼?!何雨柱还是打算先到铁匠铺问问再说。

    至于桌子跟条凳这些东西就容易多了,先弄个两张或三张桌子,整几条条凳,张主任就能办到。

    不管了,先把煤炉做出来再说。

    三朝古都做饭跟取暖大多是用煤的,都已经好几百年了,经过了两个朝代。

    煤都是从西边跟北边的大山里挖出来的,然后经过阜成门运进城里。

    四九年那会儿,城里城外一共有一千七百多家煤铺,从业的有数千人。

    东直门里有一条煤铺胡同,东起东直门北小街,西至炮-局东条,六五年改名北利民胡同。城里还有煤渣胡同,煤厂胡同,煤市街等等跟煤有关的地名。

    不过家境好点的人家直接用块煤,而普通人家用煤多是煤球跟煤饼,而贫苦人家只好买煤面自己做煤饼跟煤球,而蜂窝煤此时尚没见到影子。

    煤球圆圆的,是摇出来,所以叫摇煤球,它的关键就在于一个摇字。

    元宵节的时候,特别是在北方的大超市里有现场制作元宵售卖的,不知有人见过没有。

    以前是用绳子把一个笸箩吊在空中,笸箩里就是糯米面,把些元宵馅丢进去,然后摇动笸箩,元宵就慢慢地成形了。不过现在都是电动转筒,已经没了乐趣。

    摇煤球跟摇元宵的做法是一样的,把煤面子,碎煤跟黄泥按比例混合,加水做成煤泥,然后弄成小块,放进一个大笸箩里摇呀摇,就成了煤球,把摇好的煤球放到背阴处风干就能用了。

    摇煤球也是一门手艺,有人专门以此为生,农闲的时候,就有人带着工具来到三朝古都从事这个行当。有的在煤铺做,有的则拿着工具走街串巷的,喊着“摇煤球来,摇煤球来”。

    至于说煤饼就更简单了,家家户户都可以自己做,没有模子就做圆形煤饼,有模子就做长方形煤饼,这个跟农村早先造房子拓土坯的法子是一样的,不过模子大小不同罢了。

    何雨柱瞅着自己画的煤炉图纸,心里想着要不要把蜂窝煤做出来,那就得多做一套压制蜂窝煤的工具,这个东西以前没人做过,要是找铁匠铺打制的话,何雨柱也不清楚要花多少钱。

    等等再说吧,还是先把煤炉打制出来试试看,何雨柱拿定了主意。

    礼拜六跟礼拜天是许家父子最忙的时候,白天要帮着一家影院放电影,晚上还有出外场到工厂跟乡下去放电影。

    这时候的电影已经都是有声电影了,在影院内因为有音响系统,还用不着放映员解说。

    出去放映就不行了,没有音箱,只有幕布上有画面,这就需要放映员大声进行解说,这种情况到了六十年代,六二年或六三年的时候才得到彻底的解决。

    礼拜六的晚上,何雨柱跟妹妹何雨水说了,第二天休息日要到铁匠铺打个煤炉,然后再去书店瞅瞅。

    何雨水一听哥哥要出去,立马就跳起来说要跟着去看看。

    礼拜天一大早,何雨柱跟妹妹吃完早饭后,就锁好家门一起离开了四合院。

    春季的三朝古都沙尘天气不少,要是不刮风还好,那真是天晴气爽的,一旦起了北风,那就昏天黑地的沙石飞扬。

    PS五十年代实际上是分成两个阶段的,一段是四九年到五三年,一段是五四年到六零年。

    四九年到五三年这个阶段,还在发展私营工商业,工业品基本上是随行就市的,价格有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