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佃户开始

第十章 精耕细作

    那次村子团练张安看众人绕圈跑步的时候,突然想到了很多东西,他首先想到了糖,又由糖想到了种子。

    这个时代的糖主要是饴糖,也就是俗称的麦芽糖。蔗糖也早就有了,但一直没受到重视,只在交州那边流传,也就没有普及。张安暗自用心记住这件事,准备将来设法推广蔗糖生产。

    再一个就是种子,他前世对农业生产不太了解,但也知道现代相比古代的产量有了巨大的提升。大致原因就是肥料,灌溉和精耕细作三个方面。这个时代的农业生产还是“广种薄收”的模式,就像现在张家给钟氏耕种五十亩地,但产量可能还没有现代十亩多。(汉代亩产大概100多斤)

    肥料和灌溉目前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在精耕细作这块张安有些想法。他找到张大叶跟他说了挑选良种和加大对土地和农作物的精细管理。把浅耕粗作,广种薄收改为精耕细作,少种多收。张大叶闻言若有所思,其实这些道理,他们这些做了一辈子农活的人都知道些,只是没有人系统的提出来然后整合好统一实行。毕竟人总是短视的,往往只看眼前的事情。

    比如说良种这一块,多年的经验使他懵懂的意识到有些庄稼收成好长的壮实有些则和生病一般,收获寥寥。如今听张安一说,他立马有所明悟。

    张大叶问道:“阿安,你如何知道这许多?”

    张安道:“阿翁,这些都是异人先生传授的。”

    张大叶闻言点点头大喜道:“既然是异人传授的法子,那肯定是好的。”说完又叹道:“只恨无缘拜见啊!”

    张安连忙安慰:“异人说过,有缘自会相见。”

    张大叶点点,打起精神道:“阿安,这法子你说怎么操办?”

    张安道:“阿翁,马上也快播种了。你可以先和大家说是自己想出来的法子。然后先圈出来一块地,专门用来实施新法耕种,平时多让人来参观,等到收成的时候大家自然能发现新法的优劣。”

    张大叶道:“此言甚好,当行。”

    之后,张大叶挑选了一个时间,找到村子里长期耕耘的老农,把精耕细作的想法告诉了他们。这些人闻言有的若有所思,有的茫然无措。

    接着张大叶道:“老兄们,我准备自个先按这个法子开块地试试,要是到时候效果不错,那大家就都能多收点粮食。”众人闻言都赞同。

    此事说好后,张安俩人在村子里面找了5亩地,在周边标记出来,张安特意立了个木牌,上面写了"新"字,然后画了个种子。古代的乡村生活其实很平静,除了日常的劳作和生活都没什么别的事。

    现在村里人听说张大叶要用新法子来种地,还说这种法子能增加产量,都十分好奇,平日里没事就会来转悠看看。

    大家看到张家这俩人在还没播种前就做了不少的事情。

    他们先是把地里的杂草碎物清除,然后把一些草木烧成灰再撒在地里面,接着这俩人又把整个地都翻了个面。这些都是之前没有的举动,看的旁人啧啧称奇。

    再后面的犁地和耙地等行为旁人总算能看懂。播种的种子他俩人也当着村里人的面精细的挑选,挑出那些颗粒饱满的良种剔除掉秕谷等杂质,然后再凉晒处理。

    “大叶啊,你们这么忙活真的有效吗?”有人不禁问道。

    张大叶得意的笑了笑:“老兄啊,你别看我现在累,等到收成的时候就好看了呢!”说着哈哈大笑了起来,经过之前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张大叶对异人十分信任,他坚信新法子肯定管用,而且比之前会大有改善。

    张安站直了身子,乘机活动了一下筋骨。这农活可真不轻松,长期低头弯腰驼背的在地里面干活让他浑身疼痛,手脚多了很多划伤破口,粗粝了很多。前世他三十多岁的手可还是光滑细嫩的啊,他暗自叹息。

    他好几次想把曲辕犁和水车拿出来用上,但终究是忍住了。他内心明白现在时机太不成熟,这些哪一样拿出来都是大事,必将震动州郡,之前拿出的造纸术就已经足够引人注意,现在实在不宜惹人注目。

    张安把他前世知道的一些信息都告诉了张大叶,比如什么休耕,轮耕这些他都是只知道名称具体内容不太清楚,还把他前世见过一些农田情况描述出来。希望张大叶有所收获。

    张大叶听了这些零碎不成体系的东西也是一头雾水。不过他知道这些都是异人传授的知道就牢牢的记在心中。

    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后面就能正常的耕耘了,张安俩人比平常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除草施肥和驱虫上面。

    这个时代的驱虫主要还是依靠大自然的物种克制,比如可以多养蛙,鸡,鸭等。还会根据虫害来转换作物和使用一种叫做莽草的植物来烟熏杀虫。

    对于施肥张安并没有把握,让他张大叶按照往常的经验来办,只是多加了些肥水和草木灰。

    时间匆匆而过,秋十月。

    张安他们照看的这块田从春天绿油油的粟苗,到夏天的开花结果,再到秋天的金黄一片。经过了张安俩人大半年的精耕细作,加上老天的关照今年是个丰年。虽然还没有收割脱壳称重,但村子里的人都知道这新法管用,非常管用!

    众人看着那颗粒饱满沉甸甸的谷穗,羡慕赞叹不已。

    “大叶,明年这新法可否教给我等?”众人纷纷上前热情的问道。

    “哈哈,诸位放心,我早有此意,只是开始怕各位不相信,所以我和二子在此圈地试种一年,让大家看看成效,明年只要愿意,大家均可以用新法子来种。”张大叶笑道。此时他畅快非常,他和田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这新法的含义他太清楚了,多点收成就能让人多活几个。

    此后,张大叶多和村里的农人一起说这新法的种植技巧,解释当初那么做的原理。众人都收获很大,许多人恍然大悟喜不自禁。张安见此趁热打铁的建议道:“阿翁。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咱们村里这么多农人,不如把大家都召集起来探讨如何改善生产。”张大叶觉得有理,就把那些熟悉的农人请来商谈。

    后面众人互相切磋果然大有所获,得到了很多增加产量,改善流程的好办法。

    有些人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观察发现,有些土地比较适合种粟和麦,有些种菜反而更好。这些人互相探讨总结略有所得,准备日后去田里试试。

    还有些人说他一年种麦和豆子,一年再种粟比一直只种一样要产量高。张大叶闻言立马想到了张安之前给他提过的轮耕,当下仔细询问,众人讨论出了冬天种麦,夏天接着种豆然后第二年种粟的一套轮耕方法,准备等今年的冬天在那块试验田看下效果。

    众人还提出了许多的不错的经验,张大让张安一一记录,等后来来验证。

    张大叶对张安叹道:“一人计短,二人计长。此话好极,极好。”他对将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大丰收后,张安他们那五亩新田平均产量达到了200多斤,这比平时的亩产提高了近一倍。众人看到这种差距都是一阵的恍惚,没想到只是多了几道工序,多花了些心力就提高了如此多的粮食,别说只是多劳累点,就是再多花几倍的辛苦他们也是十分愿意。

    在这个每天都有人饿死,许多人生了孩子养不活只能忍痛丢弃的年代。人亲眼看着家人被饥饿夺去生命,那种痛苦是张安无法想象和体会的。他们不怕辛苦也不怕困难,如今看到能多收一倍的粮食的办法,他们沸腾了。

    有些人摸着新收的粮食,还没有反应过来。有些人围着张安父子,激动的无以言表。

    在这些人的心中,张大叶一家成了他们的恩人,得到了他们的信任。

    之后的冬小麦种植,整个村子群策群力,一起商讨出了一套方案,整个村子都用起了新式的精耕细作。大家喜气洋洋充满了干劲,用心的劳动。

    等到第二年的6月,小麦收割称重后。平均每亩田地的产量高了70斤左右达到了180多斤每亩,这比往年的产量提高了三分之二,有些收获好的家庭产量更是提高了一倍有余。

    整个村子对张安一家彻底信服,族老张公更是直接把族长的位置交接给了张大叶。自此张安他们在村内的话语权大幅提升,可谓是说一不二。而通过长期的群策群力的商谈问题,村内人与人之间也团结了许多,逐渐养成了有问题大家商量的习惯。

    张安见民心可用,就跟张大叶开始慢慢传播乱世将至,早做准备的思想。

    等后来钟氏派来收租的人见大树里今年多交了这许多粮也不禁啧啧称奇,不过他们并没有在意。也只以为大树里这边运气不错罢了。在如今这年代谁能想到几个农夫能研究出增产量一倍的方法呢?这些高高在上的士人又怎么会多看这些粗鄙的农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