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路之三清山

关于改写建文帝的一些过程

    最近一直在卡文,写到一半发现要求20万字。我只准备了2万。最多扩写到5万就没了。

    很恼火,想着以前的努力不能白费,我准备修改大纲。

    但是脑子里的资料太少。决定找一些好玩的有关资料。

    一条传闻吸引了我的注意,建文帝可能藏身于此。明代詹碧云建立藏竹之所。

    可能是建文帝的墓。

    我立即脑洞大开,将三清宫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设成重八所建。碧云为王白石云,王白为皇,只是不在其位,石头为孙悟空之孙,碧就是皇孙。

    藏竹之所就是葬朱碧云坟。藏朱皇孙允炆。只是火成了土,允谐音云而已。

    然后三天内没有写出一个字来。好像这条思路不对。

    我就逐字去查詹碧云是何人。没有资料。说是凭空出来的。看着网上说詹碧云就是建文帝的说法,我想找出来因果联系。

    没有任何头绪。烦恼里我一边用百科查资料,一边东拼西凑的讲一些故事。感觉自己就要放弃了。

    晚上无聊搜索詹的来源,无意中发现百科里的这一条解释:因詹文侯首封于詹地建国,故而其后裔子孙多以封国之称为姓氏,称詹氏,世代相传至今。詹氏族人多尊詹文侯为詹氏得姓始祖。

    又搜索到了朱标作新月诗事,最早应当见于黄瑜《双槐岁钞》所载的建文父子作诗故事,《双槐岁钞》的写作时间始于景泰讫于弘治,该故事云:朱允炆小时候长得“顶颅颇偏“,朱元璋摸着他的头说“半边月儿”,认为他的皇位不能坐长。有一次,朱元璋让朱标、朱允炆各作一首咏新月的诗,朱标吟道:昨夜严陵失钓钩,何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朱允炆吟道:谁将玉指甲,掐破碧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未敢吞。”朱元璋从诗中认为朱标活不长久,朱允炆虽然做不长皇帝但能够逃脱,于是为他准备度牒等逃生用品。

    这詹碧云不就是不做文帝的朱允炆吗?不做文帝做文侯。就是詹。碧云头就是允炆的半边月头型啊。如果这些资料属实,那么大概率詹碧云就是朱允炆的化名了。

    况且三清宫有脚踏十三行省之说。

    藏竹之所也有九五之说。

    狮子又是王侯所配,不难推测。无字碑就是不能写名字了。

    而且网上有张詹碧云的图像,身披红袍,红者,朱也。

    联想到胡濙和朱棣长谈的故事,我猜他肯定拿到了重要的朱元璋的遗物。朱元璋应该料到了战争,无法知晓结果,只是给孙子留了后路,或许真的是戒刀,僧衣。也或者是遗旨,谁赢了谁当皇帝的命令,就是让老四吃了定心丸。然后让郑和大张旗鼓的宣传建文帝去了海外。真正的建文帝老死在了三清山,终生不在露面。

    另外就是关于一副对联的想法:

    殿开白昼风来扫;

    门到黄昏云自封。

    一开始我觉得是恭闵惠帝的自我封号,后来发现是乾隆时期的封号,就放弃了。或许是清朝人破解了秘密,只是加了封号,或者借着封号添了一副对联。都是个人臆测。

    同时也搜到一句差不多的。

    庙内无僧风扫地

    寺中少灯月照明

    是凤阳龙兴寺的,有人说这是跟这里相对应。这样的对联我大概搜了下,发现有好多。

    我的意思大概就是建文帝觉得无人可用,就是做什么也需要自己定了,云自封,自己做文帝文侯都是自己定的,没有人在意了。

    今天早上行文突然就通顺了。写不写得到十万不知道。目前继续能写下去了。

    于是就很快理顺了所有的思路。

    对于朱文奎写成詹碧云的想法,没有任何考据,都是我自己的脑洞。

    加上原来听说建文帝隐居云南的传说。

    都是个人胡说八道,仅作为参考,请大家切勿当真。

    还是那句话,我不像是在写文章,而是这些东西在等着我。我用幼稚的想法和可笑脑洞编织一个他们让我胡说的故事。

    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