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当嫁

第二十章:接风宴

    谢氏和谢家舅母把接风宴定在了三日之后,六月初十,定好日子后便是广发请帖,准备席宴的杯碗盘碟,茶叶,吃食和酒品,俩人忙的团团转。

    姜南则悄悄的找到了舅母道:“舅母,你这次可是为大哥的事情而来。”

    谢家舅母听着有些意外,但也不瞒着姜南,忙把自己的打算讲与姜南听。

    姜南听后忙不跌的点头,还对谢家舅母道:“舅母,堵不如疏,那田家如此着急嫁女儿,不如我们帮田家一把,你看如何。”

    谢家舅母听着眼前一亮,忙在心里盘算着合适的人选。

    姜南笑着亲自给舅母沏了盏热茶。

    而平川县有头有脸的人家,接到谢氏的请帖颇有些意外。

    一是姜皓康和谢氏都出身名门,且为人低调,勤政爱民,谢氏虽为县令夫人,但在平川县贵妇人的聚会上则很少出现谢氏的身影,在家一心的相夫教子,从不理会平川县豪门之家的暗流涌动。

    二是谢氏的大哥是顺安府的知府大人,平川县又在顺安府的治下,谢家舅母身为知州夫人,是平川县的这些人家平常相见都见不到,想巴结都巴结不到的人。

    谢氏这次却一反常态的高调行事,怎能不让人意外,大家不约而同想到谢氏的长子姜恒今年已经十八岁,还未议亲,有女儿的人家难免不多想。

    平川县接到请帖的人家立即便动了起来,做新衣,打首饰,平川县的街头,店铺人流涌动,比过节还要热闹几分。

    而有些心思缜密之人却并不这么认为,与县衙隔了两条街的李太太,拿着谢氏的请柬已经反反复复看了一上午。

    李太太的夫君在姜皓康手下任县丞,李太太与谢氏私下偶有交往,自然知道姜家是如何看重谢氏的几个孩子的。

    所以当李太太的女儿表情羞涩,期期艾艾的问起姜府的宴会时,李太太当机立断,与女儿说起女儿的婚事来。

    “你大舅家的表哥,你也见过,比你年长两岁,已考中了秀才,你外祖母心疼你,怕你嫁到别家受了委屈,想为你表哥求娶你。

    我已经给你外祖母回了信,同意了此事,明日姜府的宴请你就不要参加了,安心在家绣嫁妆。

    李家小姐听闻李太太所言,即没有反对自己的亲事,也没有开口求母亲明日带自己一同赴宴,表情落寞的站在母亲的面前,眼泪便流了出来。

    李太太心疼女儿,把女儿搂在了怀里:“年少而慕少艾,本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也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些人注定是那天上皓月,任我们如何尽力,恐也不能与之同辉,你是娘的女儿,娘自然希望你能幸福。”

    李小姐没有言语,在李太太怀中点了点头。第二日果然听母亲的话,留在家中,李太太独自一人去姜府赴宴。

    姜府的下人更是天不亮便开始为今日的宴请做准备。

    谢氏白净秀丽,乌黑的青丝绾了个纂,插两根碧绿的凤钗,藕荷色绣白玉兰花的窄袖禙子,白杭绢裙子,通身再无其他饰物,有着读书人家特有的素雅。

    谢家舅母则身穿四品诰命服,满头的乌发高高盘起,插着两支带红宝石的赤金风簪,容光焕发,精神抖擞的和谢氏在姜府的二门处迎客。

    身后跟着的姜南和谢雨桐,谢雨㮀两姐妹显然也被精分打扮过。

    姜南身穿海棠色镶玉兰团花暗纹的褙子,月白色的挑线裙子,梳着双垂髻,绿豆大小的珍珠头箍,米粒大小的赤金耳钉。

    谢雨桐,谢雨㮀两姐妹则穿着同色的雪青色拱碧蓝花的褙子,豆绿色的素面湘裙,头戴珍珠发钗,山茶花碧玉耳坠。

    三人如一朵朵迎风恣意盛开的花骨朵般各有风采。前来的夫人,太太无不夸赞。

    姜南和谢氏一样为人低调,并不经常参加这种宴会,也只随谢氏去通家之好的几户人家拜访过,今天来的闺阁小姐,姜南有一大半都不识得。

    幸而有谢雨桐很有大姐风范的帮着姜南招待各家的小姐,不论识不识得,都能和各家小姐说上几句话,谈笑之间,言笑晏晏,得心应手,让各家小姐都有被受到重视,宾至如归的感觉。

    谢雨桐为人大方,处事得体,很快就入了有心人的眼中。

    姜南暗暗庆幸,幸好有表姐在,不然自己还真吃不消,随后便跟在谢雨桐身后行事。

    姜南还见到了田家的几位小姐,趁着谢雨桐与田家的几位小姐闲话,姜南特意打量了田家的二小姐几眼。

    见那田家的二小姐果如二哥姜煜所说,长的一副花容月貌,千娇百媚的摸样。一身真丝绣白玉兰的素色衣裙,更衬的那田二小姐如弱柳扶风,我见幽怜。

    那田家的二小姐注意到姜南的眼神,忙起身走到姜南的身侧给姜南搭讪:“姜妹妹头上的珍珠发箍,看着款式十分独特,与姜妹妹的这身衣服十分相配,让人眼前一亮,不知这是谁家的手艺?”

    姜南的衣服,首饰都是谢氏准备的,姜南也不知是谁家的手艺。

    但这并不妨碍姜南与田家的二小姐寒暄:“田姐姐喜欢发箍吗,还喜欢什么配饰,我观姐姐的装扮十分清新脱俗,见之欢喜,不知田姐姐可否指点一二。”

    田家二小姐见姜南语气和善,心中欢喜,不动声色的恭维着姜南,姜南又为人和善,顺着田二小姐的话与之闲谈,在有心之人的眼中,就成了两人相谈甚欢。

    坐在姜南和田家二小姐附近的几位小姐,盯着田家二小姐,脸色就慢慢难看了起来。

    谢家舅母不动声色的观察着各家夫人,太太和众小姐的异样,还不忘和李太太寒暄道:”李小姐今日怎么没随李太太一同前来,我记得你家姐儿已经及笄,可议了亲,定的谁家的孩子?“

    李太太颇有些受宠若惊的道:”没想到夫人还记得我家小女,小女去年就已经及笄,定的是他大舅家的表哥,俩人算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门当户对,现如今被我关在家中绣嫁妆呢,不然怎么也要来给夫人磕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