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怎么成辽王了

第六十二章 扩充

    衙役们看到山匪都被一个个捆起双手了,若敢反抗准没好果子,很快作鸟兽散。

    许松当晚审问县衙里的司吏们,凡是牵涉通匪的吏员通通革除。

    翌日,令吴振率分出的二十营兵,押解黄知县等人回京。

    又让皇城司亲事官们护卫赵金福回去。

    支开公主,许松留在扶沟县,在县衙大堂召集县里所有司吏。

    同时,负责统领弓兵的都头、伙长也都齐聚堂上。

    “三都头、四都头,各位伙长,你们暂且留在扶沟县操练弓兵。”

    许松高坐县衙大堂的案桌上,面色认真严峻:“同时监督司吏们。”

    三都头和四都头,还有十个伙长,恭敬的起身抱拳。

    许松朗声道:“我让你们监督司吏收两税,全部取消田地分等,户民分等。

    一律按照十税一征收夏税,凡是违例者,押入大牢,撤掉其职务。胆敢反抗者,一律格杀。”

    都头和伙长有些茫然。

    事关收税政策,许指挥说改动就改动?

    胆子未免太大了。

    “你们用不着忧虑,田地、户民分等,本就是谨慎的政策,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在施行。

    据我所知,仅仅京师附近,京东西路、北路、南路一些地方,在遵循蔡相的田地分等政策,其他地方都还是原来的收税惯例。”

    许松给出了蔡攸先前提到的消息。

    而蔡攸之所以这么说,还是想维护蔡家的声誉,不能被方田事拖垮。

    “如今,我的改动,本就是朝堂一部分人的意思。

    如果被追究,此事的命令由我发出,我一力承担,不会让你们受到过多的牵连。”

    许松肩负了负责。

    所谓领导,想要受到下属的拥护,则必须承担责任。

    让下属少担责。

    出了事就推诿给下属的,一定不是好领导。

    也不可能真正的受到拥护。

    许松现在需要越来越多的拥护者。

    “许指挥,我明白了,你想让当地安定下来。”四都头高瘦的体型,坐在堂上眯眼道:“你的决定,我看不透,想来应该是对的,我坚决执行。”

    许松轻拍案桌道:“我的用意并不复杂,安定扶沟之后,百姓乐意种地,你们招收弓兵,收到五百弓兵为止。”

    扶沟县有七万多人,如今即便跑掉一批人,仍然有五六万。

    都正常种地之后,招收五百弓兵是能养活的,何况弓兵也并不是完全脱离生产的禁军。

    在知县、县丞和主簿们都被抓走之后,司吏们受到惊吓,听到许松的吩咐,即便感到震惊也不敢抗拒,一个个惶恐的领命。

    于是一场田等、户等取消的事情,在扶沟县如火如荼的进行。

    田地按照等级收税被取消了,本身的等级划分却还在,仅仅保持着名义上的。

    户等也是如此,保存着名义上的一二等,四五等,但是所有田地的收税都是十税一,即按照收成的一成收税。

    一些明明有着烂田却被划分为一二等户,田地被分成一二等的农民们都看到了种地的希望。

    按部就班,本就拥有良田,被划分为一二等户的大户们,对此深表欢迎。

    最反对的当属原本拥有良田,却被划分为四五等户,田地被划为四五等的豪强。

    这种豪强都有深厚的背景,许多还有家族子弟当官的。

    有些直接就是大宋官员的亲属,本家,否则他们的良田也不至于被划分为四五等。

    反正这件事是许松干的,他们仅仅受到威慑,不得不遵照办理。

    哪天若被上面追究,那也是许松和巡检司顶着。

    于是关于田地收税变动的事情,司吏们跑遍乡间,将收税的政策传扬开来。

    巡检司不能沾染政策,尤其不能干涉政务,否则定要论罪。

    许松自然知晓,若受到追究,免不了周旋一下。

    老实的乖孩子,会得到上面的糖果吃。

    然而想自己干点什么事,也就不可能了。

    如今许松只想安定扶沟县,还百姓一个安定种地的环境,然后才能安稳的招揽五百弓兵操练。

    练兵,是许松紧抓的首要大事。

    至于什么官场前途,被人当成什么贼配军,在官场能否混得开,他可没兴趣关注。

    太平岁月讲究这些。

    乱世只讲兵权军威!

    身在北宋末年,很快进入乱世。

    许松没时间按部就班学的学文官们瞻前顾后的行事韬略。

    县城南,许松寻找了一片河岸地,当做弓兵的操练营地,还让大家简略的修出一片校场。

    原本弓兵几日一操练,他却一日一练,令弓兵们就住在营地。

    有几十号京师营兵压阵,操练的二百多弓兵,但凡有操练不合格的,便遭受鞭打。

    弓兵们不敢抱怨。

    因为抱怨一句,换来的是双倍的鞭打。

    同时他们也没理由抱怨,每月县里供应粮食,还发三百文钱,足够全家过上安稳日子了。

    毕竟许多弓兵包括新编入弓兵的原先匪寇们,家里还有些田地。

    取消了田等,他们的家人乐意种田。

    县里的百姓们,也都愿意种田了。

    如刘大根、刘水那般人,特地跑到县里,千恩万谢,甚至面对许松拜倒在县衙大堂,高呼青天大老爷。

    许松谦虚的拒绝大老爷的称呼,问刘水:“你若愿意从兵,可入弓兵,每月三百文。”

    刘水欢喜的拜谢:“许郎君让我家的差田不再照着一等田交税,恩同再造,我愿意当弓兵。”

    许松点点头,让都头安排。

    再过一个月,夏粮麦子收割,县里总能获得一些粮食养弓兵。

    山匪、鄢陵匪寇和原本的弓兵们,在营兵严厉督促下,操练勤快。

    这一日,县城南门外的河边,操练声震耳欲聋。

    众人跑圈,长长的队伍绕着校场跑过四圈,足足跑了半个时辰,仍然不见有人停歇。

    匪寇们原本都散漫惯了,经受严苛操练,方有如今的一点勤奋。

    再看他们手持短刀,练习近战,好歹有点士卒的形象。

    “各位都头,随我去鄢陵县,把那逃掉的匪寇抓了。”

    许松发布命令,跨上高马。

    即便扶沟县在夏收之后得到扩兵,他也仅仅掌握几百弓兵。

    对于未来,这还远远不够。

    许松尽可能为自己扩充兵力,哪怕现在没有调兵权。

    当日,众多的弓兵在营兵们的率领下,随着几匹马,往鄢陵行进。

    一路人引起百姓惊奇,因为这一批三百来众的人马,行进时纪律森然,无一人扰乱百姓,更不要说拿人家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