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北宋,怎么成辽王了

第六十九章 驻扎

    许松一行人一千五百人的粮食,并不需要挑着在路上走。

    平均每个人也就带了五十斤左右。

    如果不够,可以在经过的府县凑上一些,抵达代州。

    北宋的地方驻军,尤其北面的,严格意义上都叫做就粮军。

    如今,许松便是就粮军的一支,同时也是边防军。

    从浮桥跨过黄河之后,往河东而去,时日往夏季推进,气温却没增。

    许松感觉一路轻松畅快。

    行走了三十多天到达五台山麓,绕山往北面去,就是代州城了。

    至城北,许松找一块临近河边的荒地扎营,自己带着调令进入城中,找到府衙,面见知府。

    名叫燕逐的知府,看过蔡攸手书的调令,对于许松的到来深表热切的欢迎。

    毕竟,当前代州是临近雁门关的边城,边军多一些力量,代州的兵力就增强了几分。

    迈过雁门关,北面就是辽国地界了。

    虽说和辽国已经三十多年没发生大的战事,但如今的局势波谲云诡,边城的官员们即便没得到确切的邸报消息,也纷纷猜测大宋要和辽国开战。

    有些人甚至鼓动向辽国进军。

    因为金国不断获胜,占领辽国地盘的消息,边境地方上多手能够得到一些。

    “许指挥,代州只有一军驻扎,你部多少人?”

    燕知府需要了解兵力的具体情况。

    这种事不是他能做主的,但也需要知道详情。

    “本营禁军五百,另有一千弓兵。”许松如实答道。

    府衙的二堂,陷入沉静。

    这里是知州日常会客的地方,此时还有府里的几位官员。

    燕知府难以理解,好像一脸的问号:“弓兵不能战,带来何用呢?白白的浪费粮食。”

    “是否有用,在遇到事的时候才能看出。”许松对于地方官的看法,早就有了准备。

    在人们的印象中,弓兵们就是一群种地的农民,装备就是一把刀。

    平时军纪涣散,操练稀少,许多弓兵甚至一年到头没几场操练。

    耍几把刀,会熟练的使用,已经算是合格的弓兵。

    这么一群人,怎么能到边境打仗呢?

    许松想到的是,只要弓兵不是老弱病残,勤苦操练下去,配上好的装备,潜力很大。

    “燕知府,代州一府之力,给一千弓兵吃的,养得起吧?”

    即便是来要粮食,许松的口气也没有低三下四,但也不凌厉,平静的道:“如果真的供应不起,我们只好出雁门关,才辽国人手里拿一些粮食了。”

    燕知府面色一变,惊骇的连忙摆手:“别,许指挥不可擅自劫掠辽国。否则遭受辽兵报复,本府顶不住。”

    许松笑了笑:“这我不管,粮食不够,弓兵们总不能坐等饿死。”

    燕知府无奈的叹了口气,在堂中坐不住,起身皱紧眉头,三翻四次的叹气。

    “罢了,我勉为其难,给许指挥凑军粮。”

    想想就够憋屈的,因为代州就粮兵,先前只有一军,满额才两千五百人。

    如今许松带来一营可战禁军,却要代州府供应一千五百人的粮食。

    一营抵得上大半一个军的粮食。

    燕知府心中不忿,却无可奈何。

    蔡攸的调令上写的明白,许松的弓兵作为辅兵,也驻防代州。

    代州府的人口大约二十万,多增加一千五弓兵的粮食供应,即便够得上,也真是勉为其难。

    “辽国的百姓多有逃过来的,扰乱本地百姓,还有跑到恒山、五台山当山匪的。”

    燕知府诉苦道:“如此形势,还要养弓兵,本地的人就更苦了。

    这里不同于中原,没有良田,都是缺水的旱地。

    一亩地只能出产一百多斤的黍米、小米,太难了!”

    闻言,许松轻轻点头,问道:“你找人带我,去找铁矿开采,我炼铁,或许能挣点钱。”

    炼铁,主要是为了锻造精铁,给弓兵做精良装备。

    打造精兵,提升战力,才能有所作为。

    不然仅仅凭借五百营兵,许松即便有胆子突入辽境,士卒们也没那个胆量。

    “代州的铁矿,河东第一。”

    燕知县并没有兴奋,苦笑道:“但即便炼出精铁,售卖要通过盐铁司。

    没有好的门路,根本不能卖。

    盐铁司是大宋朝廷的,谁能给代州卖?

    这里的铁厂,是被盐铁司控制的。”

    许松了解过情况,只让带去看看矿。

    骑马而去,铁矿就在五台山,并不遥远。

    看过矿地后,许松回到代州城,买了一处院落房子,将张贞娘和锦儿都接到城中房子住。

    他自己则出城,和营兵们建造土房子作为营房,准备抵御冬日的寒冷。

    营帐是不可能过冬的。

    和营兵们同甘共苦,打成一片,有一定的作用,许松能坚持下去,谈不上多么吃苦。

    在营兵们和弓兵们忙碌下,一座座土垒的营房,在城外北面拔地而起。

    尚未建好,驻扎代州的军都指挥使薛胜,副使卢山,前来观望军势。

    原则上,薛胜将是代州驻军的统一指挥,能直接领导许松这一支营兵。

    许松让将官和营兵们,在整饬出来的校场列阵,那声威齐整的步伐,给了薛胜极好印象。

    “不错,是一支精兵,代州的力量增强些了。”

    薛胜的面容黝黑,个头高过许松,站在校场边好像小铁塔。

    “据说有辽国汉人百姓绕过恒山,也有翻山越岭的过来。”

    许松问道:“那些人为何冒险?是在辽境过不下去了?”

    薛胜目光如炬,望向远方的山峦,道:“据说说辽国大肆征兵,逼得百姓逃难。

    估计是被金国打的损失惨重,兵力越来越少,辽国不得不强行征兵。”

    到了急切的时候,不管哪个朝廷,都是一个鸟样。

    许松淡淡道:“我若遇到辽境百姓,可否收拢?”

    “这,按理说是不能的,毕竟辽兵会盘问追查。”薛胜明明一脸的粗犷豪迈之态,却谨小慎微地道:“如今还不能得罪辽国,不然被兴兵讨伐,我怕代州这点兵力挡不住辽兵。”

    许松一手按住腰间刀柄,失笑道:“不趁着辽国主力顶着金兵的时候,我们壮大自己的实力,削弱边境辽国的力量,往后若和辽国发生大的战事,怎么战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