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第一部:活法

第37章 灵性提升之道(下)

    “你们还记得硅谷的一些高科技公司设有员工冥想室吗?冥想就是印度人发明的一种养心术。自从等回灵魂之后,我就想到了冥想,每天都要做上一次。冥想的时候,先专注于自身的呼吸,让心慢慢地感受内在的自我,冥想到最后,我感觉灵魂在向上漂浮,脑子里一片纯净。每次冥想之后,我都感觉一身轻松,好像来了一次彻底的大扫除,身心一尘不染,充满能量,大脑像万里无云的天空,澄澈通透,注意力很容易集中,思维也异常的敏捷。”

    肖捷说这段话的时候,考察队伍已边走边聊地来到了南侧山坡上的一个村落。这村子不大,只有七八户人家,村子里一片空寂,许灵灵说,全村的人都外出谋生去了。

    大家被肖捷那么一说,仿佛身处的不是空无一人的村子,而是大自然的冥想室,瞬间就有了冥想的冲动。

    “我说,肖捷,你太不够意思了吧。”张伟故意把脸一沉,冲着他抱怨道,“难怪最近看你精气神十足,原来是一个人偷偷地在练冥想神功,居然不跟大伙儿分享一下,你这有点儿太自私了吧。”

    肖捷一拍脑袋瓜子,自责道:“哎哟,我怎么就把这事给忘了!”

    “你还说冥想之后脑子特别敏捷,都敏捷得忘记分享了,我看啊,你已冥想得走火入魔了吧。”吴斐嘲笑肖捷道。

    大家一阵哄笑。

    虽说冥想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冥想怎么做,有何功效,倒还是头一回从肖捷这里听闻,只有王晶除外,她在美国读书时,对冥想曾有过一些耳闻目睹。所以,她又对冥想做了补充介绍。

    王晶说,冥想在古印度语中的含义是“心灵的培育”,它是一种净化心灵的修行方法。这里的心灵,应该指的就是灵魂。硅谷的许多高科技领军人物都热衷于冥想,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就是其中之一,他特别信奉冥想,甚至坦承冥想重塑了自己的世界观,并且影响了苹果产品的设计。其实,国内外学术界对冥想已有不少的研究,肖捷所说的冥想体验,早已得到了科学的验证。

    “这莲花谷就是冥想的理想之地。”葛易指着眼前这云雾飘渺的山谷道,“人们通常会在冥想室放置一些自然元素,因为自然元素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而在这里,我们根本不需要引入什么自然元素,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之中,而且还是这么个灵气非凡的仙境。静以养心,这原生态的深山最能让人心静,所以,自古以来,佛道人士大多隐修于深山之中。”

    “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莲花谷的清幽之处建一些冥想室,供前来养心的人冥想净心呢?”李晓东看着村后竹林里的一条幽深的小径,说道。

    众人都表示赞同。吴斐当即宣布,等冥想室建好了,她要带一批职场上干得身心疲惫的朋友来莲花谷养心。经她这么一启发,大家个个都说也要带朋友过来养心。就这样,养心谷的首批客人,便通过这种近亲繁殖的方式开发了出来。

    考察队伍从南到西,再到北,最后来到了莲花谷的东侧。一路上,林木葱茏,泉涌瀑飞,小桥流水,白鹭翱翔,令人颇感赏心悦目。

    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西侧峡谷里还深藏着一个狭长的堰塞湖,有人想在湖畔垂钓,有人想泛舟湖上,甚至还有人想纵身跃入湖中,痛快地畅游一番。

    经许灵灵介绍,葛易才知道,莲花谷四周的山峰上,曾建有四座宝塔,可惜几十年前被人拆毁了。葛易听了,禁不住说了声“难怪”。宝塔是镇邪的,这么一拆毁,就是莲花谷这样的风水宝地,也难免遭到邪气的侵袭。所以,葛易当即就扭头对钟璞说,开发莲花谷,第一要务是重建这四座宝塔。

    莲花谷的东侧,有两个特色景点:一是溶洞,环溪就是经那溶洞流出莲花谷,汇入清溪的。二是出山的古道,那是以前莲花谷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这两处景点给大家不小的震撼。

    溶洞尚未开发,极为原始,洞内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千姿百态,令人叫绝。

    古道长满青苔,蜿蜒如蛇,一块块青石板见证了莲花谷人挑茶出山的累累足迹,令人感慨万千。

    钟璞自然地联想到了汪赐晟,14岁那年,他应该就是从这条古道出山,一路跋涉,来到了大上海,由一个深山里的懵懂少年,摇身一变,成了上海滩的商界巨子,人的命运实在是太玄妙了,正如他这个当代商界精英鬼使神差地来到崇山峻岭中的莲花谷一样。

    穿过东侧的田野时,许灵灵贡献了一个令大家叫好的创意。她说,徽州有耕读的传统,养心谷可以搞一个耕读农庄,地头上可以修一些茅庐,客人们可在农庄体验耕读的乐趣,而茅庐既可作休憩处,也可当读书台。

    许灵灵的创意,激活了张伟埋在心里的一个想法,他一直想找机会和大家探讨,却不知怎么就给忘记了。

    他说,要让莲花谷随处都有灵性书籍,无论是地头的茅庐,还是山顶、山腰的观景台,以及客房、茶社和溪边的亭台楼阁,要让客人走到哪儿,都能随手拿起一本书,接受灵性书籍的启蒙和激发。

    张伟的这个想法,源自于他的亲身体验和深刻感悟,正如肖捷对冥想的切身体会一样。

    等回灵魂之后,张伟发现,再看从前喜爱的那些消遣书籍,突然就没了感觉,而且内心还生出了一种排斥感。

    郁闷了好几天,他才找到答案。原来等回了灵魂之后,自己接受了灵魂的主宰,那些消遣的书只是肉体所爱,自然便为灵魂所厌了,看来得找些灵魂喜爱的书籍才行。

    果不其然,等他找来几本思想深刻的书籍一看,不仅读得如饥似渴,爱不释手,而且看得满心喜悦。尤其在夜深人静之时,靠着床边,读上几页这样的书,心里顿时平静下来,白天的杂念一扫而空,读罢入睡,那觉睡得特别的香沉,次日起来,神清气爽。

    有了这样的体验,张伟意识到,书籍也分肉体之书和灵魂之书。

    肉体之书肤浅低俗,只能供人娱乐消遣、消磨时光,非但提振不了人的精神,还会令人精神萎靡,情绪纷扰,性情浮躁,失去定力。肉体之书,就像游戏,表面上看似乎能让人放松和愉悦,实际上就好比借酒消愁愁更愁,只会让人越看越倦怠。

    灵魂之书则不同,它由里及表地让人全身心地愉悦,令人心无杂念,纯净安详。这样的书,越看越有定力,越看精气神越饱满。

    张伟由此得出结论,灵魂也要读书,而且灵魂更应该读书。因为灵魂也要成长,灵魂的成长同样需要养分,而高灵性的书籍,是灵魂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尤其对灵魂尚未觉醒或刚刚觉醒的人而言,这种养分更是不可或缺。所以,他格外地强调,养心谷处处都要有供灵魂阅读的书籍。

    张伟的观点,给大家带来的震撼,胜过了莲花谷的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