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书第一部:活法

第40章 榨汁机公司(中)

    苏文并不在生产榨汁机的公司上班,榨汁机是她同事私底下给老板起的绰号,所以这老板开的公司也就顺理成章地得了个榨汁机公司的别号。

    进入榨汁机公司之前,苏文还在上海的另外两家公司干过,但时间都很短。

    第一家是互联网公司,只干了两个月,就被辞退了,原因是苏文在加班加点上不够积极。

    第二家还是互联网公司,她工作的办公室恰好是新装修的,有一股浓浓的甲醛味,一进办公室,她就开始头晕,呆的时间越长,头越沉重,每天都要到下班一段时间之后,大脑才能慢慢恢复清醒。

    这家公司同样加班加点,不过,比上一家稍好一点,但苏文还是只干了一个月,便主动辞职了。辞职的主要原因倒不是甲醛污染,而是遭遇了一位专横跋扈的女上司。

    这位女上司总是以自己的品味评判下属的文案,而且只管给下属布置任务,却从不事先给出任何指导,结果苏文的文案总是对不上她的胃口,如果接下来她能耐心地给点修改意见倒也算了,可她给的却是劈头盖脸的一顿批。三番五次地挨批之后,苏文终于忍无可忍地走人了。

    两家公司干下来,苏文已然身心疲惫,连找工作的心情都没有了。她在家休整了一个多月,才继续求职。

    待业的那段时间,婆婆正好带着孙女来了上海,因为怕婆婆发现自己失业而为此担心,苏文每天和平常一样早出晚归地上下班,但上班地点却不是什么公司,而是她家附近的麦当劳,她在那里看看电子书,写写文学作品,一呆就是一天。

    后来她千挑万选地找了一家文化传媒公司,面试的最后一个环节,她意外地接受了老板的亲自面试。这老板说起话来长篇大论,一套一套的,那些大道理经他嘴里说出来,不仅听起来悦耳舒心,还催人奋进,激励人心。

    苏文的第一感觉是找对了公司,因为老板很有思想,还对她颇为欣赏,直接就委以重任,让她负责一个新启动的项目;再者,这老板又毕业于江东某重点大学,那所学校历史上与江大曾是一家,所以两人面试的时候就以学长学妹相称了。这层关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增强了相互的信任感,苏文还真的油然而生了一种士为知己者用的心理。

    入职第一天,苏文无意中听到同事们私下议论什么榨汁机,当时她还不知道榨汁机就是老板的绰号。但没过几天,她就渐渐尝到了榨汁机的厉害。

    加班加点,自然是榨汁机的基本榨汁手段。这家公司的加班加点虽不见得能跻身排行榜前列,但也颇有些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加班加点在这里是绝对的常态,而且这公司的加班加点绝无调休这一说。苏文一个月班上下来,发现几乎每天都是晚上九点后下班,到家都要十一点了,十二点多才能睡觉,第二天六点又得起床。

    有些员工想少加点班,提前开溜,不料到了门口发现老板站在那里,正威武雄壮地一夫当关守着门,防止有人不加班就提前开溜,这些人只好又退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老板的几个得力干将,倒是以身作则的加班楷模,尤其是其中一位酷吏型的女副手,其加班加点的最高纪录是连续三个月未休一天,而且还重感冒带病上班。

    公司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周休息一天,实际上就算这一天榨汁机也不愿轻易放过,还会不时地拿来榨上一榨,比如安排些临时工作,开开远程会议,等等。

    最不讲人性的是十一长假要求员工加班三天。老板明明知道苏文要回浙江看不足两岁的女儿,却要求苏文从一号加班到三号,最后经苏文再三争取,才把将她的加班时间改为四号到六号。即使这种假期加班,也与平时一样,既无加班工资,也不能调休。

    一个公司真的需要忙成这样吗?这个问题苏文想了不知多少回,最终得出结论,公司忙成这样,只有两个原因:第一管理混乱,不会合理安排工作,导致大量没有必要的无效劳动,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通病。第二,雇主试图在不增加人手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最大限度地剥削雇员,也就是说,他们非要在一个苹果身上榨出一个半苹果的汁。

    既然是榨汁机,就可以榨各种可榨之物,所以,这老板除了榨员工的汁,自然也少不了抓住一切可榨的对象。就拿苏文负责的这个出版项目来说,榨汁机就试图来个一次榨三方。组织作者编书,不直接给稿酬,而是开空头支票说以后根据图书发行量提成,而且这发行还得让这些作者帮着推销。你想,有榨汁机心态的老板会不打折扣地兑现提成吗?还有,万一书卖不出去,人家不是白干了吗?同样,与出版社合作,榨汁机也不肯支付有关费用,结果把出版社气得终止了合作。还有图书印刷,榨汁机也早就想好了拖欠印刷费的理由。

    项目推进的所有环节都被榨汁机卡住了,但他却要求三个月图书上市,并且还要苏文按这个进度做项目计划并照此实施。

    最可笑的还不是这个不切实际的计划,而是他要求苏文无止境地完善项目方案,要求项目计划做到两百页,要把这套书能买多少、需要多少投资、各方参与者可以分享到多少利益、项目的成本和收益,等等,细致入微地写出来。

    苏文多次提议计划从简,加紧组稿和编辑,结果都被他否决,每次都要苏文把方案做细,但却不给任何指导和具体意见。

    项目推进被老板自己卡死了,但每周的例会上,相关各方却都向苏文要确切的进度。不幸的是,苏文这回又遇上了一个更蛮横的女上司,就是那个酷吏型女副手,每次例会,她都要横挑鼻子竖挑眼地把苏文瞎批一通,当然,她平时对苏文的训斥更是家常便饭。其他员工的遭遇也不比苏文好,公司高管全是这个风格。

    每次挨批,苏文就想离职,但最后还是一次次地忍了下来,她总是用三条理由说服自己:工作不好找,得养家糊口,总不能老是换工作。有几次,连说服都快不奏效了,幸好同事建了一个吐槽榨汁机的Q群,她在里面吐槽一番之后,压抑的情绪得到了宣泄,才勉强把自己说服成功,又一次次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就这样干了六个月,结果她熬成了资格最老的底层员工。比她早来的,一个个早早离职了,比她晚来的也走马灯般地来去匆匆。

    苏文本来体质就一般,哪里经得起连续六个月的睡眠不足、消耗过度和情绪压抑呢,结果身体出了一系列的状况,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腰酸背痛,过敏性鼻炎发作而且一直好不了,面黄肌瘦就是这样炼成的。

    离开了榨汁机公司,苏文像其他离职的同事一样,在吐槽群痛痛快快地宣泄了一把。压抑的情绪是得到了释放,但空虚又袭上了心头,对前途的迷茫,成了她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一位离职的同事根据自己丰富的跳槽经验,对天下老板作了一段总结,苏文看了颇有感触。这位同事写道:

    “有的老板有财运但无管理能力和人性;有的老板有管理能力和人性却没财运,因此公司难免夭折;既有财运又有管理能力和人性的老板总是少数。所以,想找一家有人性又管理有方的公司,概率太小,能不能如愿以偿,便只能看你的运气了。”

    读完这段文字,苏文长叹一声,自言自语道:“难道我未来的职业生涯就只能碰运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