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十大皇帝

第37章唐太宗李世民(7)

    弘文馆: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氏族志:唐代记载宗族谱系的著作。贞观六年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氏族志》的刊正提高了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地主,压制了原旧士族势力,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原隋朝制度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

    十道

    一、河南道:公元627年,唐朝正式设立河南道,辖境在黄河之南,故名,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临河。在唐朝时期,河南道一直是人口最多的一个道。对于河南道来说,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河南省全境,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也即除了河南省之外,河南道还包含了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全部和部分地区。此外,河南道也是如今河南省名的由来。

    二、河北道:河北道和河南道是相互对应的关系。河北道主要指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河北道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河北道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河南道是河南省省名的由来,而河北道显然就是河北省省名的由来。也即在唐朝时期,河北和河南是以黄河为分界河。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划的不断调整,如今河南省和河北省的分解河变成了漳河。

    三、河东道:河东道辖境在黄河之东故名,基本地域在今山西省和河北省西北部。

    四、关内道:辖地相当于今陕山秦岭以北,宁夏贺兰山以东,内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阴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就关内道来说,不仅包含了关中地区,还包括了关中以西和西北的部分地区,是唐朝时期的防御重镇。

    五、陇右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等地。对于陇右道来说,主要包含了今甘肃省及其周边的几个省份。在此基础上,甘肃省也简称为“陇”或者“甘”。

    六、山南道:包含今湖北大江以北,汉水以西,陕西终南以南,河南北岭以南,四川剑阁以东大江以南之地。

    七、淮南道: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中部、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北部和河南省东南角,即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应山、汉阳以东的江淮地区门。

    八、江南道: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及江苏、安徽、湖北之大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之地区。

    九、剑南道: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大部,云南省澜沧江、哀牢山以东及贵州省北端、甘肃省文县一带。

    十、岭南道:最后为岭南道,辖境包含今广东全部、广西大部、云南东南部。由此,对于岭南道来说,主要是指两广地区,或者说是秦朝时期的百越之地。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到最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

    重法度

    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唐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贞观七年秋天,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返回,无一逃亡。

    贞观之治

    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导致人口锐减,使得武德年间、贞观初只有200万户,唐太宗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多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

    发展经济:

    唐太宗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