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仙斗法兴秦传说

第007回 中宝剑袁达冤亡 受乱箭李牧自刎

    袁达一斧子将蒙腾劈倒在地,秦兵见状,纷纷吓得魂飞魄散,仓皇而逃。他们慌乱地捡起蒙腾的尸体,如同惊弓之鸟般逃回了自己的营地。

    袁达并没有追击,他勒住马匹,挥舞着手中的斧头,大声嘲笑秦兵:“你们这些胆小鬼,公爷我不追你们了,回去告诉你们元帅,让他换个有能耐的出来跟我打,没本事的就别出来丢人了。”

    秦兵们哪还顾得上听他说什么,他们如同被风卷起的残雪一样,争先恐后地逃回了营地,将战况报告给了元帅章邯。

    章邯闻讯后勃然大怒,他大声喝问:“哪位将军愿意出阵擒拿袁达,为蒙将军报仇?”

    他的话音未落,只见下面传来一声响亮的应答,王翦和王贲父子二人站了出来:“末将父子愿意前往。”

    章邯见状大喜,立刻命令他们父子带领五百精兵出营迎战。

    王翦和王贲领命后,迅速穿戴好盔甲,跃上马背,提着兵器,走出了大营,来到了阵前。

    王贲主动请缨道:“父亲且在一旁观战,待孩儿我先去会会他。”说完,他一催马匹,飞快地冲到了阵前。

    他看到袁达果然生得一副凶神恶煞的模样,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王贲用刀一指袁达,大声喝问道:“马前的莫非就是全山袁达吗?”

    袁达闻言望去,只见王贲年纪虽轻,却英气逼人。他身着大红袍,绣着团花,手持金背刀,胯下骑着能征惯战的宝马,身上插满了狼牙雕翎箭,豹头虎目熊腰,真是一位年少英雄。后来有一个粉丝还为他写了一首诗:

    大红袍,绣团花。金背刀,透精霞。

    跨下惯战能征马,狼牙雕翎密排插。

    豹头虎目熊腰跨,年少英雄实可夸。

    袁达见状不禁一声吆喝道:“既然知道公爷我的名字,今天我就大开杀戒,不管你是老是少,全都别想活命。快报上你的名来受死吧!”

    王贲被袁达的话激怒了,他大声回应道:“袁达休要嚣张,我乃章元帅麾下先行官王贲。今天如果不能生擒你回营为蒙将军报仇,我誓不为人!”说完,他一催马匹,双手抡起金背刀,朝着袁达劈去。

    袁达见状大喝一声“来得好”,举起钢斧磕开了金背刀。

    两人随即展开了一场激战,战了十余个回合仍不分胜负。

    王贲在马上暗自赞叹袁达名不虚传,而袁达也对王贲的年少英勇表示赞赏。

    两人又战了六十余合后,袁达的斧法愈发迅猛,马匹也跑得更快了。

    王贲见袁达愈战愈勇,心中暗自想道:“这袁达果然本领高强,我得用出看家本领才能将他斩于马下。”

    于是他抖擞精神,变换刀法,大喝一声:“袁达,今天我要是不斩下你的头颅,誓不回营!”

    袁达眼见王贲抖擞精神,改变刀法,不禁放声大笑:“无名小将,你有何本领,尽管使出来。若再让你多战几回合,也就不配称全山的好汉了。”

    两人再战了十多个回合,袁达作为身经百战的将领,虽然年过五旬,但气力不减当年。大战王贲百余回合后,战场上王贲的实力逐渐显现不足。

    袁达一回马,双手抡起斧头,高举过头,大喝一声:“王贲看斧!”

    王贲见斧头来势汹汹,用尽全身力气,只听“挡”的一声将斧头磕开。这一磕之下,王贲只觉虎口酸麻,大叫一声不好,两匹马擦身而过。

    袁达趁机用斧柄朝王贲右跨猛击,大喝一声:“下去罢!”这一击力气极大,将王贲挑下马背,摔出五六步远。

    王翦见状大惊,急忙取箭在手。袁达见王贲落马,心中大喜,催马举斧朝王贲杀去。这时王翦的箭已射至。

    袁达听见弓弦响动,抬头一看,见箭矢飞快射来,急忙伸手去挡。他早知王翦擅长连珠箭,一箭刚离弦,第二箭已到面前。袁达来不及躲避,第二箭正中护心镜,顿时脸色吓得焦黄,不敢上前,拨马败回大营。

    王翦见状并未追赶,而是救起王贲,率兵回营。

    袁达也带兵回营,李牧迎出营门笑道:“仁兄今日必然大获全胜。”

    袁达便将如何斧劈蒙腾、挑落王贲、后来中箭的经过细细讲述了一遍。

    李牧赞叹道:“兄长威风凛凛,已让秦军胆寒。明日我等一同出马,定能大破秦军。”袁达闻言大喜,李牧吩咐摆酒庆功。

    酒席之间,李牧对袁达道:“兄长今日虽然斩了秦将,但也略有挫折。秦军料定我们孤军在此,今夜必来劫营,我等不可不防。”

    袁达点头称是,两人商议已定,各自提兵在营左右埋伏。三更时分,果然如李牧所料,秦兵前来劫营。袁达和李牧两人相视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他们同时点燃火炮,率领齐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向秦兵,将其团团围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然而,就在他们杀得正酣之际,后营突然火光冲天,无数秦兵从营后杀出,与此同时,炮声震天,呐喊之声如同山崩地裂,反而将袁达和李牧的部队团团围住。

    袁达一看形势不妙,顿时大怒,他挥舞着手中的钢斧,左冲右突,英勇无比。但秦兵数量众多,远超齐兵,尽管袁达和李牧勇猛善战,却仍难以抵挡。

    眼见自己的部队渐渐吃亏,李牧急声呼喊道:“兄长,我们保护士兵,放弃营盘,突围出去吧!”

    袁达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他大声回应道:“贤弟,你在前面开路,我断后,我们一拥杀出重围!”

    秦兵哪里肯轻易放过他们,紧追不舍。

    袁达眼见秦兵穷追不舍,心中大怒,他猛地勒住马缰,掉转马头,反身杀入秦兵阵中。他手持钢斧,左劈右砍,所到之处如同滚汤扫雪,秦兵纷纷倒地。

    王翦等人见状大怒,纷纷围了上来,枪刀乱舞。但袁达毫无惧色,英勇奋战。

    经过一番激战,袁达终于一马当先冲出重围,犹如入无人之境。王翦等人愤怒不已,随后紧追不舍。但袁达却如同下山的猛虎般勇猛,一连三次杀进杀出,让秦兵束手无策。

    王翦眼看袁达勇猛无敌,黑夜之中又不便施展剑法,心中暗自焦急。他见袁达已经远去,只得无奈地返回营中。而袁达则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智谋,成功地为齐军争取了一线生机。

    经过一场激战,秦兵虽然夺得了齐营,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袁达和李牧则带领着残余的齐兵败退了六七里远,重新整顿队伍。此时,天已大亮,袁达愤怒地咆哮道:“我若不踏平秦营,誓不为人!”他命令三军造饭,准备再次与秦军决一死战。

    当袁达全身披挂,直抵秦营讨战时,秦兵将消息报进了大帐。

    章邯闻报后,赞叹道:“袁达真有百战之勇,我必须亲自去会会他。”

    此时,王翦走上前来,主动请战道:“昨夜我本想以剑诛他,但黑夜之间不便行动。今日袁达来营讨战,正是自取灭亡。请元帅准我出战,誓斩此匹夫。”

    章邯大喜,同意了王翦的请求。

    王翦带着兵马来到阵前,袁达一眼就认出了这个昨日放箭伤人的家伙,他大声喝道:“来将慢来,快报名领斧!”

    王翦冷笑道:“袁达,你问我的名字么?你听好了,我乃始皇驾下的臣子,官拜殿西侯,加封正印先行之职,我姓王名翦。你可知道我的厉害?快下马受绑!”

    袁达哈哈大笑,回应道:“原来你就是王翦么?你也算是个好汉,但你不该在昨日阵上用暗箭伤人。我正要找你,一来报昨日暗箭之仇,二来为孙家父子解恨。”说罢,他一抬手中的加钢斧,朝着王翦的头顶劈去。

    王翦见势不妙,赶紧用丈八蛇矛架开了袁达的斧头,虎口都震得发麻。

    他心中暗赞:“好气力!”于是回马便朝袁达前心一矛挑来。

    袁达用斧往下一挠,轻松挡开,随后与王翦展开了激战。双方战了十余个回合后,王翦祭出宝剑,不再与袁达纠缠。他强战几个回合后,便打马往阵角上败走。

    袁达见状大笑:“来时如此英雄,原来马蹄尚未走热,你就走了?往哪里走?”

    他催马紧追不舍。王翦心中暗喜,赶紧念动灵咒,将宝剑祭起。只见空中立刻红云托起,宝剑直奔袁达头顶而来。

    王翦大叫:“袁达,你慢追,看我的宝剑来取你了!”

    袁达抬头一看,只见一朵红云托着一口宝剑朝自己飞来。

    他惊恐地叫道:“不好,这个道儿我可不晓,走罢!”他赶紧拧回马头就跑。

    王翦见状大笑:“袁达,你要逃走?除非是再认母投胎了!”他念动咒语,宝剑如飞般追来。

    袁达回头一看,见宝剑紧追不舍,离自己越来越近。他慌忙取出钢斧想要招架,但哪里架得住?就在这时,忽然响起一声巨响,袁达被宝剑击中,翻身落马,享年五十四岁。

    齐兵见状大惊,纷纷上前夺回袁达的尸首。

    王翦收回宝剑,也不追赶,带着胜利的喜悦回营去了。后人感叹袁达的英勇与悲壮,作诗叹曰:“

    独占全山显大名,英风所到鬼神惊。

    可怜豪气今何在?衰草凄凄隐石荧。”

    且说齐军士兵抢回了袁达的尸体,一路抬回营地。这消息早被李牧的巡逻士兵得知,他立刻上报给李牧。李牧闻讯,惊愕之下,竟连坐椅都未能稳住,摔倒在地。

    左右士兵急忙上前扶起他,李牧半晌才缓过神来,放声大哭:“兄长啊,你历经无数大风大浪,没想到今天却在这小沟里翻了船,这让我怎能不痛心啊!”

    齐军士兵将袁达的尸体抬进营帐,李牧双手抱住尸体,悲痛欲绝:“我的兄长啊,你一心为国,誓要为师祖报仇,却落得如此下场,谁来救你啊!”他又是一阵痛哭,随后下令士兵用棺木将袁达收殓,选派八名偏将和三百兵丁,护送袁达的灵柩回齐。

    李牧独自坐在营帐中,心中忧虑重重:“秦军势众,我军已寡,该如何坚守呢?”

    他身为保国公,临阵之时,想回兵又恐被列国耻笑;想与秦国决一死战,又惧怕王翦的法宝。他进退两难,心中焦躁不安。

    突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何不今夜劫营进城,与燕王共同守卫易州,等待救兵?”主意已定,他立刻传令全军,今夜饱餐战饭,预备劫营。

    再说王翦斩了袁达后,打着胜鼓回营。早有人将此事报知章邯,他亲自带领众将出营迎接。王翦下马后,与章邯携手进入大帐。

    章邯赞道:“恭喜殿西侯,今日诛了袁达,天下扬名,立下大功,真是可喜可贺。”

    王翦谦虚道:“全仗吾主洪福,元帅的威风。”两人互相恭维了一番。

    章邯吩咐摆酒庆贺,同时派人向始皇报捷。

    始皇闻讯后,宣章邯和王翦进帐。二人领旨进帐,谢恩后,始皇传旨赐座,对王翦道:“王兄今日斩了袁达,立下不世之功,寡人无物可赠,特备酒宴为王兄庆功。”王翦叩头谢恩,大帐上摆了几桌酒宴,君臣入座畅饮。

    始皇传旨,今日是庆贺大功的日子,诸臣不必拘礼,尽欢而散。众臣闻言,齐声高呼万岁。正当酒酣耳热之际,军师金子陵突然发现帐西小旗被风打拆,他掐指一算,已知来意。于是他站起身奏道:“臣方才算得,今夜有齐兵劫营。”

    始皇闻言道:“先生八卦有准,料想不差。元帅可速出营安排便了。”

    众臣闻言,纷纷谢恩出帐,前往元帅大营听调。

    章邯升帐后,严肃地对众将道:“齐国李牧勇冠三军,颇有袁达之风范,今夜若来劫营,必有一场恶战。众位将军务要奋勇当先,方能成功。”

    他随即拔出令箭二支,命蒙恬、赵高二人带兵五百在营中埋伏,在梅花坑里预备挠钩手;又令燕易、王贲带一千弓箭手埋伏在大营左右,防止李牧冲出营时可用箭射去;白起、胡奂领兵三千在中营埋伏,围困齐军;王翦带兵一千在营前之外扎住,以防燕国有兵出来相助;自己则带领四十名大将在御营同军师保驾。

    正是:就地挖坑等虎豹,漫天撒网打蛟龙。

    一切布置妥当后,章邯暗自得意:“今夜就地挖坑等虎豹,漫天撒网打蛟龙,定要让李牧有来无回!”

    夜幕低垂,三更时分,李牧全副戎装,率领着精兵,悄然向秦营进发。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近秦营,只见营内灯火尽灭,更鼓无声,李牧心中不由暗喜。他下令士兵们迅速拔开营前的鹿角障碍,一声令下,齐兵如狼似虎般杀了进去。

    然而,他们刚踏入营内,便听得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仿佛天崩地裂一般。前方的齐兵纷纷陷入了一个巨大的陷坑之中。紧接着,秦营中炮声隆隆,火球四射,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

    赵高、蒙恬率领秦兵从外围杀了过来,章邯则从内部发起反击,白起、胡奂则分左右两侧夹击。

    齐兵陷入混乱之中,面对十倍于己的秦兵,他们只能各自为战,拼命逃命。然而,秦兵势如破竹,杀得齐兵如砍瓜切菜般倒下。李牧眼见局势不妙,心中焦急万分,但他仍然奋力挥舞双鞭,率领着残兵与秦兵浴血奋战。

    北战南征为了国家,如今众军却害怕得乱作一团。即使夺得了再多的疆土,也只是马死人亡、血流成河。李牧虽然勇猛无比,但在秦兵的重重包围之下,他也渐渐感到力不从心。

    就在此时,天空中突然阴云密布,一道身影从半空中显现出来。他蓝面赤须,身披金甲,手持加钢斧,正是全山的袁达。

    他大叫着让李牧认出自己,并声称在此等候多时了。他告诉李牧,此处是他回头之地,劝他跟随自己回天复位。

    李牧抬头一看,认出了袁达。他心中明白,自己此番劫营已经命该归天。

    他拔出青锋剑,向颈上一抹,人头落地。然而,他的尸体却仍然坐在马上,那匹马似乎也有灵性,驮着主人的尸体往外营乱闯。

    弓箭手们纷纷放箭,李牧的尸体连同那匹马被射成了一个箭人一般。王翦率领秦兵上前,想枭李牧的首级。然而,当他们跟前一看时,却发现李牧已经无头了。王翦心中疑惑不已,派人四处搜寻李牧的首级,但却一无所获。

    章邯得知消息后也无可奈何,只得下令收兵,烧化营中的尸首。

    原来,李牧见袁达来引,自知命数已尽,随剑死在马上。他的家将们抢起他的人头,用战袍包了起来。

    李牧的英灵不散,不愿将首级挂在秦营示众,因此暗助家将逃出重围,飞奔临淄报急去了。

    易州的探子得到确切消息后,迅速向屈产报告。屈产听到后,身体不自主地颤抖,脸色苍白,心中惊恐万分,口中喃喃自语:“不好,袁达、李牧两位老将,勇猛无比,今日却都丧命于秦人之手,真是可惜啊。”他立刻修书一封,上报给昭王。

    昭王接到奏章,吓得直接从蟠龙椅上摔了下来。左右侍从急忙上前扶起他,昭王却放声大哭,悲痛欲绝:“两位保国公,无敌于天下,名扬列国,今日却全军覆没于秦人之手,我的江山危矣!”

    上大夫沈祥上前劝慰道:“大王,人死不能复生,还请节哀顺变。如今国事为重,秦师已败齐兵,声言我国无敌,军心不稳,正全力攻城。大王应亲自上城,一来可以安定人心,二来也能激励守城将士。”

    昭王觉得沈祥所言有理,立即传令准备上城守御。屈产亲自迎接昭王上城。

    次日,秦兵大举进攻,四面围攻易州城。

    昭王与屈产率领燕兵奋力抵抗。秦兵用云梯攻城时,燕兵就用大石、灰瓶、擂木等物抵挡,秦兵无法进城。秦兵又挖地洞,试图潜入城内,但燕兵早有准备,用铁栅、挖坑等方式阻断秦兵。双方各出奇谋,激战多日。

    然而,易州作为燕国的都城,城池坚固,且秦兵在城上攻下,处于不利地位,反而多次受伤。章邯无奈,只好下令四面围住易州城,将其困得水泄不通。

    昭王也不敢掉以轻心,夜夜守城,每晚焚香祈祷,希望孙膑早日下山相助,以解易州之围。这段故事暂且告一段落。

    在天台山的天台洞中,孙膑老祖正闭目坐在蒲团上。忽然间,他心血来潮,立刻掐指一算,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

    他的眼中涌出了泪水,放声大哭,哀号道:“门徒啊,你英勇无双,今日却命丧于宝剑之下。我眼睁睁地看着,却无能为力,救不了你。我们曾一同在阴云中受尽折磨,一同吞下仙丹,期望能抛弃红尘,到名山胜地修仙养性,求得地仙之位。谁料你贪恋爵位,放不下名利,最终身死沙场。这虽然是天命,但人力也可以回天啊,你怎么就逃不过这大难呢?”

    李丛、清风、明月三人在旁,看到老祖无缘无故地大放悲声,又自言自语,不禁心生疑惑:“难道这老道士疯了?”

    李丛走上前,关心地问:“老师,您为何突然啼哭?”

    孙膑道:“你师兄死了,我怎能不哭?”

    李丛听后一头雾水:“弟子的师兄是谁?又因何而死?”

    孙膑道:“你大师兄袁达。”

    李丛道:“弟子听闻袁达有万夫不当之勇,杀的敌人闻风丧胆,如今在东齐封为公爵,他怎么会死了?又是死在谁的手里?”

    孙膑沉声道:“也是死在秦将王翦之手。燕昭王派你师弟闯出重围,去临淄求援。李牧与你师兄同领兵去易州解围,结果都命丧秦人之手。如今秦军正猛攻易州,我必须下山相助燕国。”

    说完,他架起拐杖,走出天台洞,望着易州的方向念念有词。他手中的杏黄旗连指三次,易州上空便结下了一场大冰,将易州城冻得如同冰山一般。

    秦兵虽然众多,却无法攀爬这座冰城,整整三日之后,太阳才出来。冰山一泄,城壁变得如同油滑一般光滑。

    孙膑施展法术,护住了易州城。正要回洞,忽然一阵风吹过,他忙让过风头,嗅了嗅风尾,便知道了来意。

    他脸色一变,说道:“不好,快进洞,大祸要来了。”

    李丛听他这么说,心中惊慌,忙扶孙膑进了天台洞。

    究竟发生了何事?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