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万寿帝君,一心治国

第52章 宫里的名声

    “那杨公公......”

    沈一石走到郑必昌身旁,转身冲向杨金水拱手道,“沈某,便先去了。”

    “杨公公,这事我们没退路。”

    郑必昌望着杨金水的背影,杨金水长叹一声,而后缓缓转过身来,望着郑必昌的眼睛。

    “你们当真要这么做?”

    杨金水脸上尽是一片平和,没了之前狰狞着的模样。

    “公公,可眼下还有什么办法......”

    郑必昌没有把话说完,你杨金水这么怕,宫里这么怕,可眼下我们浙江的这些地方官员哪里还有退路?!

    已经开了口子的事,就像那新安江堰上闸口决了的口子一样,大水来临,怎么去堵!

    “杨公公,不管怎样,都要过去的。”

    郑必昌深呼一口气,冲着杨金水说了最后这句话。

    而后带着何茂才,转身离开。

    杨金水没吱声,只是转过身望了望里屋的屏风。

    在离去的时候,何茂才转头,本想着看一眼杨金水什么模样,可却看到了里屋里走出来的陌生身影。

    “这......”

    他不认识,一身麻布衣服,只是腰间竟配了把刀,实在是看不太清。

    何茂才没吱声,也没将这事放在心上。

    “沈老板,你赶快去淳安,淳安义仓里的粮,这几日里就要空了。”

    “郑大人何大人便放心好了,哪怕今日两位大人不来找,粮船也已经在路上了。”

    沈一石笑呵呵道,“虽说仍与开始有些差别,可眼下,也确确实实只有这些粮食了,二十万亩的田,也算是做成了大半的改稻为桑这一国策了。”

    屋内。

    杨金水重新瘫坐回座位上。

    “朱大人,眼下......”

    朱七望着门外渐行渐远的那三人,缓缓开了口,“杨公公已经尽力了,兄弟也知公公的难,就让他们去吧。”

    朱七说罢,手摸向了腰间的佩刀。

    这些人脑子里打着的什么主意,他朱七不傻,也听的分外的清楚。

    无非是想将这摊浑水搅得更浑,甚至想着将底下曾有过粘连的那些泥,也都尽数的搅进来!

    “淳安建德的百姓不能卖田,咱家也是受了死命令,朱兄弟,咱家也就不能再多陪你了,必须要赶快儿的去灾县里。”

    “公公去就成,没几日了。”

    杨金水听到这后面四个字,心里的那块石头,也终于是缓缓向下放了放。

    他杨金水真怕自己撑不到那天了。

    ......

    那锅里的米,也就那么几粒,不只是灾民,海瑞自己都觉得整个脑子成日里昏昏沉沉着。

    “粮船,粮船呢......”

    赈粥处的周围,躺着的全是他淳安县的百姓,可他这个县老爷,却只能看着自己的百姓挨着饿,就躺在周围,每日里动都不敢动!

    一动就饿,可哪里还有些能吃的东西。

    “田有禄。”

    田有禄听着海瑞喊自己,也只是无奈的回着话。

    “海老爷,没了。”

    田有禄欲哭无泪,自己家里能掏的,也已经掏干净了。

    “这些个大户们有粮,能不能想法叫他们借点粮给官府。”

    田有禄出这主意。

    海瑞只是摇摇头。

    大户们巴不得眼下淳安能饿死些灾民,逼着他们为了活命去卖田给自己,哪里肯将粮借给官府赈粥!

    “船...有船......”

    远处有人跑着,喊着话,地下躺着的乌泱泱一片的百姓也都尽全力的爬了起来。

    “是赈灾的粮到了么。”

    海瑞快步走向前,身后跟着的是那一群的百姓。

    “一连串的船,是船,是粮船!”

    所有人欢呼,这些日里,每日都是紧着肚子睡觉,早就忘了饱腹是个什么滋味了。

    能有口吃的,便是天大的福分!

    可看清了船上悬挂着的灯笼时,海瑞又紧紧皱起了眉头。

    那白底红字的“织造局”灯笼,高高挂在每条船的桅杆上,十分醒目。

    停靠到了岸边,船上下来的,竟先是些个官员,死死护着码头沿岸。

    船上缓缓走出一人。

    身上没有官服,外面套着件双面透绣上百朵淡粉色梅花的纻丝长衫,贴身的是一件素白蝉翼长衣。

    岸上人群没再出声,望着岸边的官员,他们也没上前争抢粮食,都望向了他们淳安县的县老爷——

    海瑞。

    “报上贵驾的职务。”

    海瑞发问,刚下来的沈一石只是微微一笑,“在下沈一石,替江南制造局经商。”

    “经商?”

    海瑞皱了皱眉,“也就说,你只是个商人。”

    “算是吧。”

    沈一石不以为然,目光打量着周边的百姓,的的确确个个面黄肌瘦的,肚皮死死贴着,眼睛直勾勾的盯着自己的这些粮船。

    他笑了笑,眼下正是最好的时候。

    “大明会典载有铭文,商人不许着纻罗绸缎,你的这身装束,怎么说?”

    海瑞冷着声,声调低沉,却尽显威严。

    沈一石淡淡一笑:“海老爷,这话还真将卑职问到了。”

    “请回我的话!”

    海瑞睁着眼死死盯着沈一石,沈一石也不恼怒。

    “果然闻名不如一见,刚峰先生不愧是刚峰先生。”

    沈一石笑了笑,但海瑞只是再次提高了声调,“我再说一遍,明白回话。”

    沈一石拍了拍手,船上走下了数名艺伎,每人手上捧着一个托盘:

    第一个托盘上托着的是一顶六品纱帽,第二个托盘,便是一件六品中宫官服,第三个托盘托着束系的那条玉带,第四个托盘,托着的是一双黑色缎面的官靴。

    沈一石笑呵呵道:“大明律法,商人不许穿纻罗绸缎,而我却穿了,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么?”

    领头的艺伎低着头,开口道:“嘉靖三十七年,江南制造局报司礼监,织商沈一石当差勤勉,卓有劳绩,司礼监呈奏皇上,特赏沈一石六品功名顶戴。”

    “聪明。”

    沈一石鼓了鼓掌。

    海瑞微微一怔,眼中却闪过了一丝愤怒的光,转头盯着沈一石的眼:“原来朝廷还有赏赐商人功名顶戴的特例,难怪这套官服,要托于妇人之手。”

    “海老爷说的极是,虽说这功名是皇上天恩赏赐,可沈某平日里也不敢随意穿戴,毕竟不合大明祖上的祖制。”

    “可既然沈某有了功名,那沈某便不只是一个商人了,这纻罗绸缎,沈某应当穿得起。”

    海瑞皱了皱眉,眼前这人,竟然还能通过太监直达皇上擅自改祖宗的成法!

    太监官员何时与商人勾结营私,竟到了这种地步!

    更让他愤怒的是,这人打着织造局的牌子,打着宫里的名声,来贱买灾民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