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通行

第257章:再往儒学的竹筐里扔点东西

    ……

    粮食的大量生产,便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能令更多的劳动力脱离于农业生产,进行其他方面的生产,这方面,包括砖瓦烧制、房屋建造!

    明朝时期,砖瓦烧制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

    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这一行业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

    因此,限制了这一行的发展!

    物以稀为贵,既然被压制着,那么自然产品价格也就相对的昂贵了!

    砖瓦房子,对于底层的很多百姓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百姓房子,大体有四等:第一等,青砖灰瓦白墙,没有水泥用糯米,亭台楼阁,假山人工湖;第二等,砖瓦房;第三等,土胚墙,瓦做屋顶;第四等,土胚墙,茅草顶。

    三四等是大多数!

    因为房子建造缺砖少瓦的缘故,所以狂风暴雨暴雪等天灾的打击之下,对居住在其中的百姓而言,就是一场灾难!

    轻者外面哗啦啦下大雨,房子里也跟着哗啦啦下雨!

    重则(茅屋为秋风所破)屋顶掀飞,土墙倾倒,人病、粮食被暴风暴雨浸泡、损坏!

    土房子,倒了可以再建。粮食损坏了,天好了可以收拾。

    人病倒了,就一切都要玩完!

    一个受寒发热,对于营养不足、体质虚弱的百姓而言,就可能要命!

    户籍制推行,是为了控制人口流动,保证人丁钱的收取!

    大同帝国由于废除了人丁钱,因此,虽然户籍制还没有废止,但是人口流动,已经放松了。

    由于这人口流动放松,因此很多劳动力流入、促进了砖瓦建筑业的发展!

    砖瓦产量相对提升,其价格也就相对下降了!

    粮食、棉花、手工业品的大量生产,导致了商品的增多!

    商品的增多,导致了所需反应物价的货币的需求大增!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大萌便遇到了这个问题。

    由于铜、银产量不足,而经济的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货币来反应,因此钱荒的问题出来了!

    这个问题,不仅大萌遇到了!

    其实早在宋代时期,就遇到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大体上有两个:第一,发行纸币、铸造含铜量低的铜钱;第二,对外贸易,进口白银!

    其中,成本最小的、最有效的、顺应历史发展方向的,是发行纸币!

    不过,正因为他成本小而有效,朝廷往往难以遏制大肆发行、掠夺民间财富的冲动!

    最典型的,便是萌代!

    大萌发行纸币(宝钞),最初洪武八年时(1375年),规定宝钞一贯,等于白银一两,等于米一石!

    结果到洪武二十二年(13玖年),宝钞四贯,才能换白银一两,宝钞严重贬值!

    到永乐五年(1407年),白银一两,可换宝钞三十贯!

    到宣德初年,白银一两,可换宝钞五十贯!

    宣德七年(1432年),白银一两可换宝钞二百贯!

    到正统九年(1444年),白银一两可换宝钞近四百贯!

    终于,宝钞不再被民间认可!

    “积之市肆,过者不顾”!

    失去了货币的地位!

    朝廷也不得不废止宝钞。

    从洪武八年到正统九年,不过短短的六十九年,宝钞便贬值近四百倍!

    这不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所需货币量增加的正常规律下的增发货币。

    经济的本质,不是货币反应的多少钱,而是物资的生产与分配!

    从洪武八年到正统九年,大萌的经济,绝对没有四百倍的实质增长!

    主世界……

    神州国1979年的经济总量(gdp)为4100亿;2018年为90万亿!

    国家整体面貌、生产力水平,已经天翻地覆的变化了!

    大同帝国,发行银!

    起初,银是能从朝廷兑换成白银的!

    后来,因为发行的节制,保证着它的价值,渐渐得了市场的信任,推行了开来!

    银面值也随之做了变革。有了“文、分、角、元”四种单位。

    白银一两,等于银一元,等于银十角,等于银一百分,等于银一千文。

    面值包括:一文、五文;一分、五分;一角、五角;一元。

    银的普及,逐步的把黄金、白银、铜、铁集中到了朝廷,也同时把这些金属资源,从货币的作用中解放了出来,尤其是铜铁,这些在农业与工业中,都是极为重要的材料。

    譬如可以打造成农具、齿轮。

    由于原来作为货币的铜铁,可以流入市场进入农工业,也就导致了市场上的铜铁及其造物的价格的降低比如,农具价格就降低了!这对促进了农业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银深入到大大小小的一笔笔交易中,银与白银脱钩了,朝廷不再兑换白银!

    银成为了法定货币!

    法定货币的本质,就是废纸!

    他的价值,是附加在上面的,是由朝廷的信用、强力保持的!

    与金银铜属性的货币不一样!

    金银铜属于天然货币!

    它们的价值,是由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有量、开采量等决定的,不是朝廷赋予的!

    银具有了现代信用货币的性质,他的使用,使大同帝国摆脱了钱荒问题带来的危机!

    为了给银正名,张伟特意编著了《论货币》一书,总结历史经验,指明历史方向,提出了主要的原则、规则,以防止滥发而带来新的问题、危机!

    时间一晃,到了太平十七年。

    这一年的五月初十,半夜刚过,进入新的一天,能量终于积蓄完毕,新的世界可以开启了!

    这三年来,帝国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着!

    张伟为了给以后的工业变革打基础。

    再次对儒学进行发挥往儒学的竹筐里,扔私货了!

    搞工业,不玩科学是不行的!

    “科学”这个词,宋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

    不过主世界的现代的什么“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含义,没有什么关系!

    宋代的所谓的“科学”,指的是“科举之学”。

    张伟把现代科学的含义,与儒学中的“格物”联系起来了!

    格物,是《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

    儒家有经典四书五经。

    五经这个概念,是汉武帝时期提出来的,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的概念是宋代时提出来的,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宋代时的二程(程颢、程颐)及朱熹,对这两篇,极为重视,将他们从礼记中摘取了出来,与论语、孟子相提并论,合称四书。

    “程朱”是理学大佬,开创了理学-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是理学各派中的主流、是影响最大的一派!

    朱程理学是强调“格物致知”的。

    不过,他们的“格物致知”,与“科学理念”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