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再起

第三十三章: 新将

    李严并不知道刘知俊这个人在某个时空历史书上的具体形象和性格特点,不过招揽人手的谈话大概都是一致的,无非是不断地将骆驼吹上天,发无上愿力,许宏天大愿,从个人发展上加以引诱,权、钱再加上少许的理想主义,只要能当场给出,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但李严没有选择这一套,因为他现在实力还是一般,给不出所有的现实利益,又或者说他已经在几次算不上成功的拉拢以后已经有所厌倦,客套一番以后,李严劈头问道:“刘校尉,你想做大帅还是宰相?抑或更高?”

    坦白说,刘知俊一开始很看不起眼前的这个将军,他认为被时大帅派出押运粮草给这些号称“天子近卫”的废物肯定是某些嫉妒的小人给撺掇的,为此他一直带着满腔的怒火,直到观察过李严所部以后。以他的眼光,很快发现这支不到五千的中等规模军队之中,居然有好几个实力极强的将领,也有着虽然从军时间有限,但战斗力已经中上的嫡系。而这一切只是眼前这个并不出众的男人在一年的奔波流离之中累积起来,无论他刘知俊多么狂傲,也必须承认对方的能力。

    听到李严的问话,刘知俊呆了呆,“抑或更高”这四个字似乎不应当从一个神策军军官口中说出。

    李严却是继续问道:“不过我觉得你比较适合做一个纯粹军人,只有战场才适合你。”

    刘知俊还是没有说话,的确如此,他一心所向往的只是带出一支天下闻名的铁军,能够将那一个个“名将”杀落马下。兵者诡道,但他在其他方面却无法纯熟地运用这一点,因此上,他始终觉得自己非常吃力,总是认为有不少小人在诋毁自己……

    “如果你愿意成为一个纯粹的军人,只凭借干净的战功来论座次,来定地位。参加一支一切以军令为先,没有人可以因为嫉妒而抹杀功劳、妨碍升迁,或者相互构陷的军队。那么,你可以让我给时大帅发函……不过我不会给你很高的位置,只有预备营的几百人可以留给你,其余的,全部靠自己争取!”李严的语速很快:“你可以考虑一下,我军很快就要开动了。”

    刘知俊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拉拢人,心中惊讶无比,待到反应过来,李严已经离开。自己的面前多了一本小册子,上面写着“军人守则及纪律”。

    如果他真的发文请调,时大帅估计也不会太驳神策军的面子——毕竟自己只是个小军官,虽然时大帅对自己还算看重,但毕竟不如李师悦等宿将,说句难听点的,完全就是无关紧要的的人物。况且,时大帅牙将兵变出身,容人之量是有限度的……那么自己是否应该留在这里?

    若是换了这时代的其他人,绝对会对李严的空话嗤之以鼻,但刘知俊的性格却让他犹豫了起来。他知道自己疏傲,因此在徐州混得并不好,而且在其他藩镇也未必能吃香。没有人愿意让自己带上一支由他一手组建训练的强悍军队,没有人给他这样的人以机会……况且,他也没资历,虽然看不起那些老将,但也知道资历的作用却是无法估量的,他一个年轻人不熬上一些时日,根本混不出声色来。

    预备营——那些人刘知峻是观察过的,只是一群勉强有兵样的人,但在李严所部有些古怪的编制系统中,他至少是八个营正之一,至少有机会将那群质量还不错的年轻人变成强兵,也有机会展示自己……如果李严没有骗人的话……

    李严并不知道刘知俊的心思,事实上,他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来拉拢这个名将胚子。之所以如此直接,只是出于时间不足的考虑。正如他对刘知俊所说的,现在的局势出现重要变化,李严所部再守在陈州左近似乎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作为孤军,尽快开拔才是正确选择。另外,按李严的分析,像刘知俊这样的性情冷傲的人之所以在以后反复跳槽,只是为了寻求一个独立的舞台,而这点,自己可以给他。而这是唯一有可能打动他的地方。

    不过,李严也知道,口头上的事情总归是太过飘渺,他也不认为刘知俊会答应。这次招揽,更像是一次明知将会失败的面试,自己采取了非典型策略只是为了留个印象……或许等到碰壁以后,刘知俊会想到自己,而那时候,只要没死,自己也应当稳定下来了吧?

    可是,在这世上,利益的契合并不是直接交换一种表现方式。有一些天性之中充满冒险主义和赌博精神的年轻人因为除了自己的才能本身而没有其他筹码,往往会选择一个单纯的可能性,争取未必能够兑现的期权。而且,这样的年轻人往往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和乐观,他们对自己的选择将会坚定不移。尽管在很多时候,这种自信和乐观只是来源于对方对自己实力的口头认可所带来的“知己”心理。

    以前的王贤是这样,现在的刘知俊也是这样。在这一点上,他们与韩建、张言等有筹码交换而又“世故成熟”的人是不太一样的。

    天刚擦黑,李严带着深刻的疑惑和热诚的神情送走了刘知俊——这个即将成为他部属的年轻人。

    在李严勉励新员工的时候,李胤烨一直在旁边,始终带着难以捉摸的微笑。李严询问他的看法时,李胤烨的回答很简单:“此人尚且年轻。”

    李严正要说话,李胤烨却已经将话题转移:“现在看来,暂时没人会去碰陈州,而黄巢……”

    …………

    赵麓招募到了八十多个陈州亡卒和一百来个陈州青壮——其中多数上过城墙,拿过刀枪。在看到赵麓之时,他们都露出一丝愧疚和心灰意冷的神色: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岗位,放弃了自己的亲人,放弃了还在死战的战友和长官……但赵麓只问了他们一个问题,这些人目光便再次热切起来,多数人都默默地跟上了已经回身的少将军。

    “狗一样地活下去,还是男人一样为族人报仇?!”

    新编的直属陈州大队一共只有一百八十人。但李严和他背后的将佐们丝毫不怀疑这支队伍的战斗力。尽管这些人的衣衫早已破损,混杂的兵器是临时从各营调来才凑足的,但无一例外的,他们的胸膛都挺得很高。一面由保护赵麓离开的骑手陈驰(那个陈张的弟弟)临出城时抢下来的“陈”字大旗猎猎地迎风飘扬。

    没有人会嘲笑这面染着鲜血的旗子千疮百孔,事实上,其他各营的方阵里的官兵都朝这支人数很少的战斗单位投来了认可的目光。

    李严对陈州大队的讲话只有一句:“活着给亲人报仇!”

    随即,在陈州附近游击活动了二十天的李严所部正式开拔,全军向北。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