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咏鸥”
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
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
白鸥是大海上常见的水鸟。富有领航经验的海员通过观察白鸥的行为,就能知道暗礁的位置、预判海上的天气。比如,白鸥常常降落在浅滩、岩石和暗礁附近,这能提醒船只小心撞礁;白鸥贴近海面飞行,说明未来天气晴好;但如果白鸥沿着海岸徘徊,说明天气会变坏......
临江城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腹地,鸭绿江畔,与两道(两江道、慈江道)和三郡(中江郡、金亨稷郡、慈城郡)隔江相望,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而就在日伪统治的1938年的临江县城,潜伏着我党特工,代号“白鸥”。当年,不管临江县城的哪个日伪头目,只要听到“白鸥”的名号,无一不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们上一秒听到这个名字,恨不得下一秒就把这个“白鸥”揪出来,将他碎尸万段。可他们低估了“白鸥”的实力,他每次都能够与敌人在一次次的周旋中保护身份,为我党源源不断地传递情报。但正是因为临江城的地理位置特殊,我党才需要更多的谍报人员深入虎穴,以身试险。在多年的积累中,能够成功深入临江城敌人心脏的情报人员寥寥无几。也正因此,日伪对临江城的情报工作不如其他县城重视。可自从“白鸥”悄无声息的深入,日伪才不得不重新重视起来,接连换了好几个临江城主要负责人,他们在一次次与“白鸥”的对抗失败后,又一次次发誓要亲手把“白鸥”送进地狱。
“白鸥”的身份极其隐秘,当时在我党的高层甚至没有几个人清楚“白鸥”的真实身份。而为了避免暴露身份,只有同处临江城的地下党同志“老刀”一直保持与他的单线联系,这也从另一方面保证了“白鸥”的身份安全。
1933年
《东北日报》记载:1933年1月7日,中共中央通过《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进攻华北的决议》。决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的炮轰及占领山海关,开始了帝国主义残杀中国民众及瓜分中国的新阶段。日本帝国主义的大规模的进攻华北,国民党的继续不抵抗政策及其民族武断宣传的破产,将更加促进全国工农劳苦群众反日反帝斗争的更加高涨。在这方面党的正确领导将是决定这个高涨的程度和速度的主要因素。”同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人华北愿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宣言》,指出:愿在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等3项条件下,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抗日作战协定。
我们的故事就将从这里开始......
1932年,东北沈阳
“小林!”
“说了多少次了,我小名叫小远。”一个身着深蓝破烂衬衫的男孩模样的人从拐角处走了出来。
“切,都快二十了,还这么幼稚!”
“胡说,我才刚刚十六,怎么就二十了?”小远歪着嘴嘟囔着。
“好了,你快去叭,等会饭就凉了,你小姨又该训你了!”
“知道了,娘!”说着,小远双手拎着饭快速穿过两个街区,在一家四合院门口停了下来。“小姨,开门!”小远敲了五分钟的门,可没有人回应。于是,从小擅长下河摸鱼、上树摘果,练就一身本领的小远从胡同的角落处翻墙进去了。
“小姨、小姨!”小远叫着,他在小姨家里转了一圈发现一个人都没有,于是,他把饭放在了院里的石桌上。“怎么回事,小姨能去哪呢,他在这里不就只有我和娘两个亲人吗?”小远边嘟囔边脚一蹬、身子一侧从院儿里翻了出去。
小远在快走到自家门口时,突然听到几声日语,这让从小恨透日本鬼子的林兴远多了几分警惕。他踮着脚,从之前的拐角处伸出脖子望向了声源处。可、可这是自己家啊,自己家怎么会有日本人的声音,林兴远百思不得其解,就在他想要一探究竟的时候,突然,几名挑着枪的日本兵从自个家里走了出来,他们有说有笑,最后一名肩上还扛着两只鸡,手上拎着一袋大米,林兴远认得那是自己家的鸡,还有那袋大米,是前几天家里快没米下锅了,娘让自己去米店买的。
大约五分钟后,从架子后边爬出来的林兴远在确认屋外没人后,快速地跑回了自己家,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家人的安危,什么鸡不鸡的,米不米的,少多少自己都不会在乎。
“娘——娘!”,林兴远跑进屋子大声喊着。忽然,他的余光瞥到了房间里的血迹,不敢相信眼前一切的林兴远一步一步地来到了里屋。映入眼帘的就是自己母亲的尸体,这让林兴远一下子瘫坐在地上。
“娘啊——啊——娘...”林兴远靠在母亲的身上哭的撕心裂肺。整整一小时后,林兴远的哭声小到只能他自己听见,“娘啊娘,我再也不跟你斗嘴了,呜呜呜......”林兴远万万没想到,自己和母亲的最后一面竟然在两人的斗嘴中永别了。就这样,林兴远躺在母亲的尸体旁,除了吃饭喝水,他就想这样一直和母亲躺在一起。可以说,从那一刻起,林兴远的灵魂就已经和母亲永生永世绑在一起了,剩下的肉体为了复仇而浑浑噩噩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