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豪:开局暴打微服私访的女帝

第九十五章 所谓生产力决定生活

    很多人会在想,古代的农民们会有怎样的娱乐活动。

    其实吧古代农民的娱乐活动肯定要分阶级地位、收入水平、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

    古代只要收入没有完全脱离土地,仍然居住在乡村,没有参加科举获得功名,社会身份就是一个农民。

    农民的社会地位在封建王朝时期是很高的:士农工商。

    士的最低一级是秀才,可以到县衙领津贴,可以参加县一级担任文书之类的工作。有了“士”的身份就不是农民了,“士”不参与生产劳动,要穿长衫。也可以教书。

    大地主、中地主、小地主相对来说娱乐活动就很多,主要是脱离了生产劳动。

    琴棋书画,斗狗打鸟等等。

    富农、中农和地主不同的是自己有田产,但是收入有限,需要自己参加劳动,娱乐活动就有限了。要以生产劳动为主。

    他们的娱乐主要集中在年节。所谓的赶集、看戏、琴棋书画、参加宗教活动,宗族内组织的活动等等。

    贫农土地有限,需要租佃一部分地主的土地,生活负担大,年节也不能完全放松劳动,也就是喝点酒,打个牌什么的。

    贫雇农完全没有土地,是佃户、长工、短工,所有的时间要全部用于生产劳动,随时服从雇主的安排,有时候喝酒喝多一点都会破产。

    奴隶也就是家奴、童养媳以及市场上买来的丫头、童工等,人身自由都没有,娱乐为零。如果被主人发现偷偷耍钱喝酒,要被重罚。

    古代各个年龄层和文化程度不同的娱乐方式有所不同。

    古代农村妇女的主要娱乐就是边劳动边聊天,聊天是最好的娱乐。

    主要是古代农村妇女没有接受过教育,妇女之间的语言交流是打发时间最好的方式。

    比如说妇女一起结伴洗衣、编织、上山打柴,在庭院里缝补纳鞋等,手里活计不停,嘴里言语不停。

    像小说《金瓶梅》里面描写的,那不是农民的生活。这些人已经脱离了土地,西门庆主要收入是商业收入,这些人居住在城市,像他们那样经常聚众饮酒逛窑子,这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古代农村的小孩,哪怕是上私塾读书,空闲时间也出去捡拾柴火和收集粪便。娱乐时间极其有限。

    问题的关键是古代生产劳动效率低下,土地收入不好。农业生产获取的粮食和农副产品除了温饱以外,还要交换工业品。比如农具、盐、纺织品等等。而工业品因为不是大规模工业生产,主要是小作坊式生产,同样受生产效率低下的影响,工业品价格高昂,这就使得农村的生活雪上加霜,必须要更加努力劳动,以避免破产。

    如果是灾年,土地无收,家无余粮,那么农民就只有加入白莲教、袍哥帮吃大户,抢粮食。如果当地地主武装强悍,迫于无奈只有去当流民,找一找李自成。

    所以说娱乐活动在古代对于农民来说是个害人的玩意,就算是偶尔娱乐一下,只要不是年节,被人看见就会被称为“懒汉”被人鄙视。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哪怕是我们经常在书上看见的盛世,依然有吃不起饭活不下去的农民。

    只有在大工业化时代来临,生产效率极大提高,让更多的人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娱乐活动。

    古人会挖各种吃的,几乎没有什么不能吃。

    冬天尽量不动,减伤热量消耗,拉屎就在屋里,让狗吃。

    古代几乎没有一个农民家里不打老婆孩子,家暴是必然活动。用暴力控制人来忍受痛苦,发泄痛苦。当然,不能打伤和经常打,容易让自己和家人精神身体崩盘。

    学会磕头,和低头躲避目光,这是生存必然法则。

    无视和习惯疾病痛苦,比如佝偻病,肠胃病,继续下地耕种,抓虫,拔草。

    习惯与牲畜共存,共屋。要经常光着膀子,减少布料消耗。

    屎是必需品,学会搓揉和搅拌,用于洒肥,粉墙和屋顶。尿也是很好的去污剂,肥料,记得储存和发酵。

    习惯与寄生虫为伍,你一生几乎每分每秒都必须与虱子共存,体内寄生虫那更是人人必备,并且一辈子也是解决不了。

    一定要习惯饥饿,古代农民最多七分饱,三成靠粮食,四成靠你的想方设法提取比如煮烂,发酵等方式来让不能吃的东西里的淀粉和油脂被你吸收。

    敢于让自己累到死,来让自己孙子辈获得更多热量活下去,不要相信孝道,那是上层的东西,你没有这么多条件,学不起。

    当闯王之类的来的时候,记得举起屠刀,杀掉那些抢劫你五成以上粮食的地主和文豪,这样可以让你的儿子辈获得一个生存条件稍微好点的新生社会,毕竟地主文豪减少了,经历血腥他们也不敢抢劫那么多了。

    当然说古代不好,其实有点偏颇,毕竟我们祖先是古代人,不好说他们,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习惯了而已。

    可能还有一个残酷真相,那就是我们基本上都是大族,豪族和皇族后裔。古代农民绝种,是常见现象,我们没有继承江山,是因为即使是豪族,大族,皇族,扩张太快太多,后代也成了贱民。

    而且要知道的就是原始人平均寿命只有可怜的一十四,是的,你没看错,不要提什么采集狩猎时代,更惨。古代包括原始社会,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值得荣誉的地方,唯一值得感到骄傲的,是人类艰苦的发展到现代文明。

    农村怎么样,乐意明确的说,没有几家可以靠种田养活自己,都需要打工才能维持开支,所谓农村养活多少人,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你让农民工不打工试试。

    当然其实古代也有好的地方,科举没有之前,家族会选几个孩子培养,让他们去给大族老爷当家丁,管家,帮工之类的,学习武力或者文化管理。科举之后,会挑几个孩子,重点培养,争取让他们考取功名,全族供养,获得成就后,这些孩子也得回馈家族,古代驱逐出族比离婚更加恐怖。

    家庭结婚,丧礼,新房,家族也会全族筹款,给予帮助,传到现在,就是给礼金,本质上是家族之间互助,这种互助开支是很大的,当然帮助也很大。

    祠堂和地主过年,需要帮工,很多人就会在冬天给地主过年打点短工,混个肚子和一些钱财。地主们也会给点肉白面钱,这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稳定,毕竟地主没有三头六臂,打不过这么多泥腿子,需要施恩。

    而且狗子在古代普通家庭,不是人类的朋友,而是人类的捕鼠器和肉食,狗肉一直是平民最重要肉类来源。

    搅拌后的牛屎,有纤维,比较凝固,古代绝大部分房顶,都是要糊牛屎的,瓦片普通人家是没有的,而稻草又轻,容易被刮走和下雨容易吸水,所以需要用牛屎压着,泥不行,容易被雨水冲走。墙壁也是糊屎,晾晒干燥给房顶备用,当燃料。人屎我确实说错了,人饮食是煮熟后消化吸收,所以有机最低,是最佳肥料,不需要放在田里很久就能无机化被植物吸收,用手搅拌,是洒肥的时候,需要先在屎里加泥巴,混合晒干打碎,然后一桶桶用手抓着捏碎洒在田里,这样施肥效果才好。

    当然要说娱乐活动,我觉得爬树少不了的!

    爬树肯定有一席之地,哪怕不是古代,但也有幸经历新旧交替,亲眼目睹了爬树的繁华和退出。

    早几十年,我们老家基本属于化外之地,通电很晚,没得电视没得广播,又没钱,打牌的都少。

    那时候人们旺盛的精力除了贡献给大地山川之外,就是爬树了。

    爬树既是一种生活的技能,也是一种展现力量和胆魄的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打香椿芽。

    早年时候农村的香椿可不像现在的山地种植的那种短短的小树苗,那都是长了几十年的大椿树,合抱粗,霜皮溜雨。

    这树得好几丈高呢。

    要吃这样的香椿芽可不容易,得先爬到树顶上,用反弯月刀一朵一朵的割。

    那个时候是崇尚力量和胆魄的,没用的男子才会搭梯子。有人嘲笑别人屋里的男客会说跟了南行兮椿芽都得不到一口吃。

    有本事的人都是直接上树,而且不是手脚并用的上去,是两手搓了灰,突突突扯着树干子,像个大蝎子蹬着腿梭梭梭地揪上去的,硬硬挺挺干干脆脆,极富有力量感。

    我那时候亲眼见过我爸他们那样爬,羡慕了许久,学了几下,但根本学不来。对力量的考究要求太高。

    除了打椿芽,还有打板栗,打五倍子(一种药材),打核桃,都是要爬在高耸入云的大树上,为了能够上树,人们没事经常就练习这种徒手上树的手艺,相互攀比谁爬得快,爬得高。

    老辈子常说,我们的祖宗都是要赶山打猎的,爬树是一种基本手段。谁家娃爬树厉害,大家还会私底下夸娃胆子大,本事大。当然了也会教育孩子别把衣服爬烂了,不可爬太高。

    在父辈们的影响下,我们那时候和一群小伙伴在放牛的时候,最喜欢在满山比赛爬树。山上树长得密,一棵挨着一棵,我们年纪小,身体轻,不怕死,经常爬到树尖尖上上,压着柔软的树梢从这一棵树跳到那一棵树,彼此追逐,像会飞一样。

    最有意境的是我们在牛家弯,爬上粗大的老松树上,围绕整个圆形树枝干,用竹子树叶织成了一个牢靠坚硬的圆形大平台,我在树上看玉娇龙,没事盯一盯我的牛跑没跑。

    牛羊成群,山弯中偶尔雾气袅绕,日色洒金,河谷中水声激荡,鸟鸣啾啾,在那种世外清澈的图画中,不知人世滋味的我们说说笑笑,震响高岗,快活极矣。

    其实我们可以做个模拟,以北方一个中等富农为蓝本,以明朝初期休养生息为时期。一个家庭,有人口七到八口,自耕地十亩肥差地,十亩租耕地,二十亩耕地,菜地半亩。北方平均亩产,只算小麦,是平均一百斤,其他种植物虽然产量可能高,但是热量而言,比不上小麦,算高点,一百五十斤,租地要交地租五成左右。这么算下来,一年能有二千五百斤。再算纳税,三十税一的国税,十五比一的地税,地税指的是地方财政开支,总共还剩,二千二百斤。需要买盐,一户一年大概一两多的开支,相当于二三百斤的开支,还剩两千斤,再买,醋,酱油,茶,红枣之类的必备营养品和节庆食品,还剩一千七百。锄头,犁,铁锅,碗,家具打造和修补工具,还有其他生活必须要并且琐碎物品,虽然不是年年买,但是平均下来,也需要去掉二百来斤。还剩一千五百斤,服劳役,苦役,比如跳堤修路,需要自备粮食或者提前交给官员,再去每天领吃的,每年需要一个月剧烈劳动,这种开支大概也要三百斤左右的粮食。家里需要养鸡,猪,狗,鸭牛之类的,他们虽然不吃粮食,但是必须要稍微吃点,尤其长膘,劳作的时候,去掉一百斤。就剩一千多斤。脱粒磨面后,一千斤面粉顶天,七到八口人,一人一百斤多点。平均一天四两不到。这还是没有大事。这也是盛世富农,百分之八十农民羡慕的好日子,短暂的只有几代,也不是农民都是富农。

    说白了咱们华夏古代农民与全世界农民有何区别,主要看生产力,种植方面,我们同样是恶性耕种,产量并不存在更本差异,种植方式并不存在更加有效的方式,只有古代农业纺织行业才过的好,种植纺织农民过的比粮食农民好,其他的不会有什么区别,毕竟生产力决定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