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传说

第二百一十八章 组建新军

    时间不以人的意志停止或快进。

    新的一天照常开始,没有任何的变换。

    伴随着满城的晨钟声,袁淼只穿着一件单衣站在廊下,右手握着一只小毛刷,左手提着个木罐。

    毛刷上沾着最细的精盐,让最近灌一口水,咕噜咕噜来回几下吐出,然后便将毛刷塞进嘴里上下左右的刷着。

    眉头微微的皱着,即使到现在,袁淼还是不喜欢用盐来刷牙。

    口腔里虽然被清洁了,但盐总是咸的有些齁人,得用更多的清水来冲刷,才能将这股味道消除。但即使是这样,袁淼也觉得一整天都不用再为自己的身体补充盐分了。

    将最后一口混合着盐分的水吐掉,袁淼好似如释重负般的吐了一口气。

    这时候,星辰才在侍女们的服侍下洗漱完毕,一脸懒散娇媚的踱着步,踏出了房门走到袁淼身边。

    回头看了眼女人眉宇间残存的春色,袁淼宠溺的笑着:“怎么不多睡一会儿?”

    只是单纯的一句问话,星辰却是给了一个白眼,然而却是可爱满分。

    昨夜,一直到五更天,这头憨牛方才罢歇。

    星辰很不能明白,这位爷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精力。

    明明府上年长的妇人们传授的,都是有关于累坏的耕牛,但自家事自家知……

    “为什么您不能快些成婚……”

    这回儿,轮到袁淼翻了个白眼,看着说这样话的星辰。

    真要是早些将老房家的闺女娶回来,还不知道家里会怎么……

    “郎君。”袁府在长安城的管家李长生走进院内,向着廊下的两人行礼:“宫中来人了。”

    似乎是想到了什么,李长生又补充了一句:“是陛下遣人来召见郎君。”

    如今的宫中,可是要分为太极宫和东宫的……

    袁淼微微皱眉,抬头看看天色。

    这会儿差不多才是下早朝的时辰。

    从前院拿了两个烧饼,袁淼一边啃着一边就出了府门。

    外面是个不认识的小宦官,过分的恭敬,站在已经备好的马车边上。

    “侯爷。”

    见袁淼疾步如风的走了出来,小宦官连忙上前施礼。

    袁淼只是点点头,看了一眼小宦官,便上了马车。

    往日里常来家里的干台,现在也许久不见了。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真实写照。秦王成了皇帝,作为曾经秦王府总管的干台,自然也就成了如今东宫总管。等未来某一天,李世民搬入太极宫之后,干台便会自动成为整个大唐的内侍总管。

    只是稍稍一想,没有多少感叹的,袁淼闭上了双眼。

    马车很稳,悠悠的前行着。

    “郎君,到了!”

    不多时,外面便传来了声音。

    下了马车,袁淼随着小宦官终于是进到了东宫宫殿里。

    殿内,三省的宰相、六部的尚书们正齐聚一堂。

    代表宗室的赵郡王李孝恭、略阳郡公李道宗两位也在。与此同时,十六卫的大将军们同样悉数在场。

    但让袁淼没有想到的是,刚刚返回长安没几天的长孙冲也在场。

    袁淼微微一愣,现场的这些人聚在一起,只可能出现在朝廷重大商议上。

    就是眼前这一二十人,却是真正的掌控着偌大的大唐帝国。

    见到袁淼入内,李世民显得很是和善:“新丰侯也到了!”

    似乎自己是最晚一个,袁淼向着皇帝和诸位大臣们行了个礼,便落到自己的位置上。

    最末尾的位子。

    人已经到齐,便是议题开始的时候。

    作为中书令,房玄龄开口:“今日,陛下着急诸位,乃是商议与东突厥互行交易一事。”

    在场众人,相互间传递着眼神,心中便已经是有数了的。

    如同曾经的李渊一般,高坐在上的李世民淡淡的开口道:“不过,在商议与东突厥一事之前,诸卿还是先议一议,对长孙冲封赏一事。”

    下方,长孙冲颔首端坐。

    大臣们则是将目光投向端正有礼的长孙冲身上。

    在长安年轻一代,在此之前纷纷以袁淼为最。除了前番时日有关于袁淼进三省六部的船沿之外,大多数的官员都认为,再过二三十年,帝国的宰相必有袁淼一份!

    但是现在,在陇右道以一营将士,阻挡近万敌军,在战损高达七成的情况下,坚守到援军的到来,从而为陇右数座城池挡下了敌军的劫掠。

    俨然,如今的长孙冲虽然没有袁淼所立下的功劳多,但是谁不是从零开始,更何况长孙一族与皇室的关系。

    凭着皇后就是长孙一族的,未来长孙家的荣耀,是所有人都能够看到的。

    锦上添花,是所有人都愿意做,并且乐意至极的事情。

    随着皇帝的话说出,好几位大臣便开口,提议要加重封赏。

    一是因为此次长孙冲所立功劳甚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朝廷因为大加鼓励臣子建功立业。

    有了朝臣们的大力吹捧,李世民似乎得到了预想中的结果。

    稍稍抬手制止了殿内的躁动,看了眼吏部尚书长孙无忌。

    然后,才对众臣道:“长孙冲本为官宦子弟能恪守本分,功勋甚重。可为忠武将军、上轻军都尉。”

    随着皇帝的定功说出,众臣纷纷侧目。

    忠武将军乃是散阶,上轻军都尉则是军勋,都是正四品上的品级。

    差一步,同样也能身穿紫袍!

    这时候,侍中高士廉起身:“陛下,此次渭水与东突厥一战,新式武器颇有功效。然如今数量有限,臣以为可另组新军,装备新式武器!”

    在场的文官,多数还不清楚侍中所说的新式武器究竟是什么。

    但武将们却是不一样,随着高士廉的谏言说完,齐齐的看向皇帝。

    此时的大唐将官们,还未陷入到享受荣华富贵之中,所有人都还有着一颗积极的建立功勋的心脏。

    新式武器,代表着强大的战斗力,自然就代表着能够获得更多的战功。

    这一刻,即使是位居大唐武将顶端的十六卫大将军们,无不是期待着自己能够统领这支可能会建立起来的新军。

    “可!”在众人的期待中,李世民缓缓的说道:“不知侍中对新军组建,还有何谏言?”

    李世民刚刚问完,高士廉便立马开口:“臣以为,新军刚刚组建,不应太过臃肿。三五营编成一军,择一将领统帅即可!”

    “卿有何推荐?”

    随着皇帝再次垂询,高士廉稍稍停顿一下,看向众人。

    “忠武将军、上轻军都尉长孙冲当为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