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传说

第三百四十五章 独登山

    终究,袁淼还是从凉州城走了。

    只不过,原本就已经很是臃肿的队伍中,又多了数千匹雄壮的战马。

    这是凉州都督府的馈赠,亦是凉州军在草原上的收获,自然是不会算在国朝军费用度之中。

    但也逃不掉,一个私相授受的罪过。

    只不过河西山高路远,朝廷也需要有人能守住这样,大概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弄到了朝廷里面,传到了皇帝的耳中,最多也不过就是微微一笑。

    人家在前面替你卖命,总还是要能容忍一些的。

    就是平日最严肃的三省相公们,也只会是视若无睹。

    而从凉州城出来的袁淼,对这座边陲重地,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在宇文士及的描述之中,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地方。

    那批战马,自然是宇文士及赠送的礼物。

    至于在凉州都督府的谈话,出了都督府之后袁淼就闭口不言,即使是骊山军中的袁氏心腹,也知之甚少。

    “凉州是个适合武人的地方!”

    骑在马背上,速度并不快,然而袁淼却是微微张开双臂,感叹了一句。

    “祁连山挡得住吐蕃人的脚步,可是却挡不住草原人的狼骑。”孙玉则有些痴迷的将周围的河西风景收入眼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是将这些凉州的好汉放在江南,哪怕就是在关中也都养不出这等浑厚雄壮来!”

    只是点点头,袁淼换了个话题,询问道:“往长安的信,送出去了吗?”

    “出发时,便已经写好,派了府上的护卫亲自护送。”孙玉则想了想,算算路程后继续说:“按照距离来说,他们都是一人双骑,半旬时日大概也就能到了长安。”

    在于宇文士及相谈之后,出了凉州城的袁淼,就让人将自己在凉州城遇到的事情,详细描述然后送回到长安,交由骊山那边分析,并且联络长安城中的亲友。

    一把向西,尽管袁淼只需要动脑思考。

    但是骊山军却显得格外的繁忙,西北不同于关中乃至于阴山地带。骊山军现有的军事策略,自然是要做出调整的。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战法,战场之上所有的计谋到最后都是讲究一个因地制宜快速高效。

    而要是你按照书上的军阵兵法打仗,只怕是死无葬身之地。

    除了护卫大队的骊山军,其余的所有人都在赵铁等人的统帅下,在茫茫戈壁上宛如滚动着的浪潮一般,不断的前行着。

    骑兵们的冲锋分割,步兵投掷火药据敌。弓弩手搭配上最新的箭羽,将攻击的距离刷新到一个新的程度。

    甚至于,就在那数万灾民的注视下,在骊山军重重护卫之下,几座巨大马车上,升起了一顶顶圆球。在圆球的下面,火焰不断的喷吐着,然后将逐渐膨胀的球体带上天空,下面一句更大箩筐里的人,也就一同上了天。

    只需要几个热气球,飞跃敌人弓箭的攻击距离之后,配合着地面上友军的攻势。

    一枚枚硕大的铁疙瘩,被丢到地面上,然后爆发出巨响,且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力。

    这玩意已经不能被称之为手雷了,就算是用炮弹来称呼,也不为过。

    灾民们,目睹着一块平坦的地面,在经过骊山军的疯狂扫荡之后,地面出现了无数个深浅不一的凹坑。

    只不过灾民们也不单单是看了场热闹。

    骊山研究院的先生和学生们,分组对灾民群体进行分析,然后逐步将灾民整体划分为无数个小的群体。

    最会种田的,将来就要负责独登山的开垦任务。

    会打猎的,便去草原上、去深山中打猎。会砌墙的,就要为独登山建造一座无坚不摧的堡垒……

    所有的人,在那些学生眼中,只不过是拥有不同技能的工具而已。

    在骊山研究院内部,对这样的群体有一个别样的称呼。

    工具人!

    虽然有些不太好听,却这样的划分,却能将一个群体的力量发挥到最大化。

    关于未来一段时间内,肃州独登山的经营,同行的学生们已经罗列出了好几个成熟的方案,只等袁淼确定下来其中一个。

    所以也正是如此,这些从骊山出来的学生们,大概是队伍中最忙的人。

    他们将各种想法,都付诸实践。

    而那些灾民,自然就是他们的试验田。

    随着队伍走出凉州,周围的环境也越发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终于,在经过艰难跋涉之后,人们越过酒泉、北大河,到达了独登山的范围。

    先前驻扎在这里的玉门军,好似早已接受到了调令,前出到百多里远的玉门关北面的大泽附近,与南边的墨离军互为支援。

    一座在西北并不算高大连绵的山脉,便是独登山了。

    与西北地所有的山脉一样,没有一点特殊的地方。

    独登山不远处,一处水源地旁,在西北难得一见的树林边缘,一座简陋的军营,孤零零的矗立在那。

    “有水源,土地没有盐碱化,山上也可开采石块。是个可以发展的地方!”

    这是第一次见到独登山后的袁淼,说的第一句话。

    在北面哈拉乌拉更北方,有威远守捉驻守的情况下,从酒泉到独登山一带,基本算是安全的。

    南边有疏勒南山的阻挡,吐蕃人也很难从肃州南边攻过来。

    至于往西……

    玉门关外的辽阔土地,基本是在等待着大唐完成最后的彻底统治了。

    骊山军的骑兵营,最先纵马环绕军营一圈,然后又分出部分冲入军营之中。

    在得到安全的回复后,骊山军大部这才缓缓的进入军营之中。

    步兵营被学生们征用,开始沿着河岸和树林中间的空隙,安置一同来到这陌生之地的灾民们。

    在亲兵头子赵小刀的护卫下,袁淼缓缓步入这座先前玉门军使用的军营。

    走进军营之中,双目向着四周望去,可见玉门军走的很彻底。

    除了实在不能搬运的东西,基本上这座营地中已经是不剩下什么了。看着营中那些破旧的营房,袁淼甚至不怀好意的揣测着,要不是玉门军还想要点脸,大概这些木料搭建的营房,也会被玉门军给拆了带走。

    就连平时不太关心其他事情的赵小刀,脸上也露出了些许不满。

    这一次离开长安,身为袁淼的亲兵头子,赵小刀在出发之前,可是得到了侯府的女主人们一再的叮嘱,务必要照顾好侯爷。

    鉴于自己的月例份子,还有将来要娶回花娘的压力。

    赵小刀也是不悦的开口道:“那玉门军,当真是走的干净!什么也没留给咱们!”

    袁淼回首,看着也长大了不少的赵小刀。

    脸上带着微笑,没所谓的解释着:“西北艰难,所有的东西都是掰成两半来用的。就是人,也是一个当两个用。玉门军并没有做错什么。”

    孙玉则走到赵小刀身旁,拍拍这个亲兵头子的肩膀:“你啊,带着人去将侯爷的住所周围搜查一遍,咱们初来乍到的,还是要万事小心些。”

    赵小刀不懂这些人的弯弯绕绕,也没有那个心情去理会。

    听懂孙先生的建议,就是立马留下两名手下,然后朝着军营深处走去。

    看着赵小刀愣愣的走开,袁淼与孙玉则两人,对视一眼,皆是从对方的目光之中看到些欢喜意味。

    随着骊山军全部入营,营地之中一片混乱。

    这一次,骊山军不单单是在凉州城补给了一次,就在刚从长安出发,也是携带了众多的物资。这些东西,短时间内根本就收拾不完。

    认清了方向,袁淼便向着营外,那些百姓的安置点走过去。

    河岸边,数里地内,数万百姓带着并不多的家当,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点燃的篝火,将一旁那条无名的河流,照耀的波光粼粼。

    有鱼儿从水面上跃起,善水的关中汉子,便是举着木叉子,踩在浅水区,捕获着这条河中的鱼。

    妇人们,在那些被编成民兵队伍的护卫下,走进树林中寻找着野菜、蘑菇之类的食物。

    孩子们被围在了最中间的位置,数量并不多的老人,成了这些孩子们的共同管家。

    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

    这个道理,一路上都有那些长得很是好看的学生,向百姓们宣传着。

    这里没有房屋,但是却不缺建筑的材料。

    计划早就确定了下来,百姓们先搭建简易的帐篷,能有一个暂时容身的地方。然后便是挖掘河床上的淤泥,夯土搭建土屋。最后,当条件允许之后,才有可能去开采石矿,建造更加坚固的房子。

    在亲兵们的保护下,袁淼就走在河岸边。

    此时,已经天色已经渐晚。

    但那些朴素的关中百姓,却已经是点燃了火把,跨过河流到了对岸,去商量那些地方可以开垦出良田来。

    “我们又要再来一次从无到有了!”看着一片忙碌热闹的百姓聚集地,孙玉则轻笑着说了一句。

    上一次也是这样,袁淼带着骊山营到了金河上,在那片草原上凭空建造了一座营地。

    只不过袁淼却是开口道:“上一次,我们可没有这么多的百姓!那时候,我们只要想着能够占据金河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们最需要想的是,让这些人能够好好的在这里活下去!”

    袁淼的意思,孙玉则自然是理解的。

    看了看远处的独登山,孙玉则开口问着:“侯爷在这里,好像还有一块食邑吧!”

    望着茫茫的戈壁,袁淼微微的笑着,忽然开口:“说不得,陛下是想要某彻底待在这里了!”

    “我想陛下可不愿意让侯爷留在西北……”

    孙玉则淡淡的回应了一句。

    然后,便见他目光大有深意的看向袁淼。

    微微一笑,袁淼没有说话。

    只不过,皇帝也确实不会将袁淼一直留在西北地。

    或者说,皇帝不敢!

    一个掌握科学的年轻侯爵,更是手握重兵。

    也只有李世民这样的君王,才敢将其放出关中。但凡是袁淼稍有异心,就可依仗西北地的局势,西出阳关聚拢无数的兵马,而后沿着整个河西走廊,直入关中。

    “奸细!”

    “贼人!”

    “拿了他,送到新丰侯那里去!”

    “直接打杀了了事……”

    “……”

    这边,两个玩弄权力的人,正在沉思着,不远处树林边,已经是汇聚了一大帮人吵吵嚷嚷的声势颇为不小。

    几名妇人,正在人群中,哭诉着方才在树林中的遭遇。

    男人们,则是愤怒不已。

    民兵队的护卫们,装备着骊山军给的横刀。此时,已经是将一柄柄横刀抽出,刀刃泛着阵阵慑人的寒光。

    就在人群的中间,一个满头乱发,胡须邋遢的老人,身上穿着一件黑黝黝的薄袄,外面罩着一件羊皮褂子,身上脸上带着些血迹,身形像虾仁一样弓着倒在地上。

    走在前面的亲兵,看出袁淼的目光投向了这边,便是立马上前亮出身份,将人群分开。

    袁淼还没有靠过去,这些百姓就已经是热议了起来。

    “侯爷!这人是突厥探子,方才被咱们在树林里找出来的!”

    “看这人行色诡异,定然不是什么好人!”

    “侯爷,您发话,咱们这就解决了这贼子,免得污了您的眼!”

    “杀杀杀!”

    “……”

    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这些朴实的关中百姓,也变得有些容易惊慌起来。

    喊打喊杀声,一时之间此起彼伏。

    走的近了,袁淼却是仔细的打量着这个人。

    光是看外表的话,这人几乎是和突厥人没有什么差别。

    一样的邋遢肮脏不修边幅,身上的装束更是没有一丝的区别。

    只不过,在满脸胡须之中,袁淼看着这人的面容,却更贴近于汉民。

    “你是什么人?”

    孙玉则用关中话和突厥语,重复了两遍问话。

    “村子……村子……都没了……什么都没了……”

    这人声音沙哑的说着。

    只不过却分外明显,十足的汉话!

    甚至于,还能隐隐听出是陇右一带的口音。

    周围聚拢着的人群,脸上也露出些诧异来,不知道这个人到底是经历了什么,才会变成这样。

    而他所说的,都没了,又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