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大宋的科学家

第二十九章,撤帘

    宝慈殿

    高滔滔高皇后独自坐在殿门外,手里攥着一把剪刀。

    宫里的所有人都知道了曹太后召见三位相公的事。

    她在等待,等待从小把她带到大的姨母宣判那个在殿内好不容易睡着的男人的命运。

    她很害怕,害怕自己那么信任的姨母会抛弃他们这对苦命鸳鸯。

    所以她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她要和那个莫名其妙出现的女人同归于尽。此时的高滔滔无比的坚定,她太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了,太清楚赵曙是不可能挺过这种打击的。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高滔滔闭着眼回忆着从三岁起,在当时的曹皇后身边和赵曙相处的日子。一直到此时此刻,两人的命运似乎天生就该纠缠在一起。

    终于在一阵的喘息声中打破了这可怕的寂静。高滔滔缓缓睁开眼,随着来人的靠近,剪刀攥着越来越紧。

    “皇后娘娘,三位相公出来了。”来人是高滔滔的内官。

    高滔滔没有做声,显然在等那名内官继续说下去。

    内官继续道:“三位相公在殿内时,只有太后和太后的心腹内侍在里面,没有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不过三位相公出来后,太后也跟着出来了。太后看见小的在远处,知道小的是宝慈殿的,就命小的告诉皇后娘娘一句话。”

    高滔滔转头问道:“什么话?”

    内官清了清嗓子立身说道:“高滔滔,大宋皇后要沉得住气。”

    啪嗒……剪刀落了地。

    ……………………

    第二天一早,太后撤帘还政的消息从政事堂向外扩散着,同时在宝慈殿的赵曙也得到了曹太后的通知。赵曙一早醒来感到莫名的惊喜,连忙带着高滔滔去给曹太后请安。

    “官家,这大宋江山老身就正式交给你了。之前的烦心事就不要再想了,都交给老身处理吧。”曹太后说完又看向后面的高皇后,继续道:“以后别像有些小女子那样听风就是雨,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

    站在赵曙后面的高滔滔羞愧的低下了头。赵曙还不知道昨晚高滔滔都做好了为她赴死的决心。

    “太后娘娘,那女子生了。”这时来个了宫女匆匆忙忙道。

    “男孩女孩?”高滔滔不合规矩的抢先问道。

    宫女看了眼曹太后,见曹太后点了点头便回答道:“回皇后娘娘,是女孩儿。”

    三人同时松了口气。

    “官家,这宫里的事情算是结束了。宫外的事情就看你怎么处理了。老身不跟你说这背后之人是谁,想必这人也很快会跳出来。不过,我要提醒你这事急不得。老身希望你能缓一段时间再处理。”曹太后语重心长的叮嘱着赵曙。

    赵曙拱手道:“孩儿明白。”

    润王王府内,润王赵宗隐昨天听到政事堂的三位相公一同进宫就知道结局要到了。今天一早听到政事堂出来的消息,曹太后要撤帘还政,看来曹太后最后还是选择了赵曙。更对他不利的是,那韩虫儿生下的是个女孩儿,这让他准备的后手有点无能为力了。看来还得蛰伏一段时间了。

    赵宗隐的计划就这么虎头蛇尾的过去了,这倒是让赵曙提前掌握了执政权。

    垂拱殿内,官家赵曙和一众大臣们有说有笑,气氛一片祥和。这是先帝驾崩后,垂拱殿里气氛最轻松融洽的时候了。心回意转有志想要做好大宋官家的赵曙,以及看着官家心态平和病情好转的大臣都对大宋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韩琦看着这愉悦的氛围决定再添个彩头,于是出列拱手道:“官家,昨天政事堂收到淮南东路提点刑狱司范纯仁范提司的上奏,扬州告破一桩辽国间谍案。”

    “哦?是吗?这范纯仁果然是名臣之后。”赵曙还以为是范纯仁破的案呢,随即接过奏章看了起来。

    韩琦解释道:“官家,这案子是扬州新任的司理参军沈括破的。他奉命到亳州调查亳州知州之死案,在调查中侦破了此间谍案。”

    赵曙想起来了,这不就是那个沈峰的父亲嘛,这父子俩看来是真有点本事。

    “政事堂这边要处理好这案子的收尾工作,该抓的抓,该判的判。”赵曙站起身抬起奏折继续道“朕看这里面的凶手张河涛还是个亳州通判,依你们看该怎么处理?”

    大臣们不好回答这个问题,知谏院司马光出列说道:“官家,老臣以为虽然张河涛杀的是通敌卖国之辈,但身为朝廷官员岂能擅自做主谋杀朝廷命官。老臣建议还是要对张河涛进行该有的惩罚的。”

    宰相曾公亮也出列道:“官家,臣同意这个的建议。不过在对张河涛的量刑上应该以警告为主,不然会寒了一些忠臣良将的心。”

    “嗯,可以。具体的责罚以警告为主。还有对于这扬州司理参军的奖赏,你们政事堂要尽快拿出个章程来。这是朕即位以来第一个大案子,要起到表率作用。”

    曾公亮三人躬身应是。

    最后赵曙留下了政事堂三位相公商量一下自己攒足了勇气一直想做的第一件事。

    其他大臣都走了之后,赵曙吩咐内侍们换上新茶。他回到座位上看着面前三位拥立自己的相公,鼓起勇气的问道:“三位相公认为生父与养父孰轻孰重?”

    三个老头站了半天累坏了,刚坐下拿起茶杯想喝一口。结果听了赵曙的提问,心理咯噔一下。在座的都是人老成精的狐狸了,马上就明白赵曙这是想给自己生父要个名分了。

    但只是因为如此吗?当然不会如此简单。这是在试探两制官员对这个新皇帝的服从程度,也要借此事来清理朝堂的反对派,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

    官家有这样的心思对于三位相公来说并没有什么可反对的,相反他们还觉得这才是一位新君该有的想法。只是他们认为,这行动的是不是有点早了。

    赵曙坐在那喝着茶,也不急于让他们答复。

    三位相公在一连串的眼神交流后,曾公亮起身后并没有回答赵曙的问题,而是拱手道:“官家是否过于急切,毕竟先帝还未过大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