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父,任先生

20,无论你对不对,反正我不会错

    当初使用这门学科的时候,创作者本以为无人能及、无人能懂。谁知最后还不是被人学了去,然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给宋朝人上了生动的一课。世间万物一成不变者,只有等死。唯有不断革新,不断完善者才可以走得更远。

    师兄忽然问道:师父,您不是说他们追求的是无为嘛?为何还会参与到这些世俗之事中来呢?

    师父淡淡的说道:呵,还能为什么。说好听点,当旺了呗,该他走运。说难听点,没人问、没人信,渐渐没落了,只好开始另辟蹊径求生存之道。特别是在那种起义军中帮忙、点拨,获取信任,待到他们功成之日,自然就会分得一杯羹。哪怕只是小小的一点提携,也足够他们继续延续下去。

    我大大咧咧的说道:哦。。说到底,也就是混口饭吃。只不过方法不同而已,咱们老百姓就只能耕地、做点小买卖,他们就可以利用他们的那些什么奇门遁甲,获得更大的利益?

    师父点头道:就是如此。虽说奇门遁甲以及别的学科都是同出一源,但渐渐都发展成各自的派别。但说到底,这种东西存在的意义无非就是唬唬人,挣点钱而已,却总是要戴着一顶华丽的帽子。

    师兄又问道:那师父,咱们学的这些也都是为了糊口而已么?难道真的没有什么更深的含义么?

    师父想了想,回答道:也并非是没有更深的含义,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挺矛盾的。如果它不以这种方式进行传承的话,我估摸着后世之人恐怕提不起兴趣来学习。而过分的依赖它的话,又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后果。这种情形,想必那些接班人自己也明白,只是他们也很无奈。为了传承下去,必须调整自身,调整成能让当世之人接受的样子。也就是与时俱进,否则的话你只谈一些大道理、空想,而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用途,这种学问是不足以引诱别人来感兴趣学习的。所以,他们那些自认为是传承者的人,只能一边奉承着当世之人,一边偷偷的将大道理藏于其中,希望在千万人中找到真正能与他们的思想产生共鸣的人,然后再以那个人传承下去。如此反复,保持着这种传统不断绝。

    但是,殊不知他们越改就越离谱,后世之人反而觉得求财、求官、求利才是这种学问存在的真正意义,反而对那些大道理嗤之以鼻,觉得那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剔除掉,只留下关于名利一方面的内容。并且希望这一方面的内容能非常准确,能保证他们以此谋利,发财,出名。希望借助这门学科成为另外一条通往人前显贵的康庄大道。

    我问道:还真有些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感觉,不过也挺无奈的。这算不算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

    师父点头道:算!因为任何事物在面临到生存这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情形之时,必须作出取舍。壮士断腕虽然可惜,但总比丢命要好。不过,这种情形也可以称之为:执念。甚至是虚妄。因为自然之理便是有生有死,有枯有荣,他们希望延续,而且还必须是按照他们所想的方式去延续,这本身就是一种违反自然的想法。

    按照万物皆有生死的定理来想这件事的话,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一棵树从种子到幼苗,到钻土而出,到茁壮成长,到参天大树,到消亡。一门学科,从脑中有一种概念,到不断的积累成型,到问世,到获得认同,到传播久远,到被人遗忘,到最终消散。而在这些必然的过程当中,又有很多中途会遇见的麻烦。比如,幼苗在春日当令茁壮成长,夏日当相生长的更加茂盛,再到秋季被肃杀之气攻伐落叶,最后到冬季掉光枯叶光秃秃的冬眠。而一门学科同样也会经历类似春夏秋冬这般的自然锤炼,比如你刚创立不久,就想着要慢慢完善它,形成一种势。但是,你这种新创立的学术所在的时代,必定会有一个已经成型许多,且为人所熟知的学术。那么你这种新学术能否经得起老学术的碰撞甚至攻击呢?又能否为当世之大众能接受呢?

    我们今日所能读到当年孔子所著之论语等等名著,意义深远。但你可知,当初孔子的这篇论语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何境地?

    师兄忽然接口道:这个我好像知道一些,好像是当时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那时的国家信奉的只有拳头大这个道理,对于文化好像不是很注重。

    师父点头道:没错!当时之背景,正值战乱,各国之间的相互征伐已经是愈演愈烈。那些个君主的脑子里想的只有如何吞并他人的领土,用怎样的计谋,用怎样的战阵,用怎样的手段来攻击别人。而绝对不会有人傻乎乎的觉得使用文言文对他人说教,让他人羞愧,使他人自卑,达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所以,当时的孔子可以说是非常不得志。只能说,我们目前是处在安定的背景之下,才有机会来看书。否则,连肚子都填不饱的那种大环境,你不出去想办法找吃的,反而捧着书在那傻傻的转头,那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任何事物,只要与生存相抵触,那必定是不可取的。说回刚刚提到的两个信仰,他们也是如此。当旺都旺过了,然后逐渐走向衰、病等状态,但是依然可以保持着存在于世间,就已经可以反映出,天道有缺,不会将某一件事物赶尽杀绝。所以,他们才会得以生存、延续。但是,如果不珍惜这么个有缺的机会,还妄图东山再起。。。。也不想想自己个是个什么东西?!

    我见师父这样,就好奇的问道:师父!看您这样子,对他们的意见很大呀?您也上过当?

    师父摇摇头道:倒也不是!只不过我也读过他们的书籍,从其中也学习到了一些知识。譬如:清静、无为、无妄、戒贪嗔痴等等。。。但是他们的典籍都在说着要戒这个,戒那个,可他们自己却不照着做,这不好笑嘛?嘴上说着无为、顺其自然、不能对某件事产生虚妄之心、随意而安。但是他们自己为了生存依然是想发设法的在交易,希望招纳更多的信徒帮助自己延续下去。

    我笑道:那让他们也都学八字、学命理,看懂自己的人生不就好了嘛?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何时进、何时退,不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过失了嘛?

    师父听完,冷笑道:不!你这就想错了。其实他们的教义并不是说给他们自己听的,而是说给教众们听的。听的久了,教众们就会深受其惑,甚至是得了重病不去看大夫,却转而希望依靠求神拜佛来治病。鸡鸣狗盗、杀人掠货之徒,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佑他们吃香的喝辣的。世间之人,不分黑白教众,只需要明白一点!只要你们向我许愿,我就可以满足你们的愿望。你赚更多的钱、抢夺更多的财物,我就可以跟着得还愿钱。脏的是你的手,但我却可以名正言顺的拿白花花的银子充实我自己。世间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嘛?

    师兄疑惑道:那总不能一直都灵吧?否则,这世间早就乱套了。你可以许愿,我也可以许愿,那到底听谁的呢?

    师父呵呵笑道:嘿!当初教你们学八字的时候,是怎么说的?没有绝对包准这一说。只有因时、因地、因人而设立的防范之法。一百个人向我许愿,其中只要有十个人愿望达成就足够我吃喝了。甚至这十个人,还能替我拉来更多的十个人。我不需要每个人的愿望全部都实现,只需要保证一定的数量即可,随着一代生一代,他们的后代也一定会跟他们的祖先一样信奉我们。只要日积月累下来,总能保证我们的安稳。至于何时一个灵验的都没有,呵呵,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呗。到时候也可以说那些不灵的人,心不诚!根本就是胡乱许愿,甚至是使用一些无聊的理由来当做借口。总之就是,错的是许愿的人,不是他们。

    师兄叹了口气道:照师父您这么说,那大家其实也都差不多,就是混口饭吃呗。只不过人家地方大,有一定的基础,甚至是经年累月的文化背景。而我们这一行,则只能立于他们的矮墙之下,委身混口饭吃。我记得师父您上次说过,有一行就是如此的吧?借着人家的地方来挣自己的钱,最后还得留下一部分?

    师父点点头道:是有这一类的同行,不过,我估摸着迟早也得完。

    师兄问道:为何?庙里有这么一个摊子,那些信众应该也会去光顾的吧?因此说不定还会招来更多的潜在信徒,这种双赢的事情他们应该不会拒绝吧?

    师父嘿嘿一笑道:嘿!当时是不会拒绝。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我一天除了早晚课、干活、念经的时间,总能挑出一点时间来干点别的事情吧?那不如,我也来学一学命理?他摆摊的只有一个人,而我们都是师兄弟,十个人里只要有一个人学会了,就可以互相传授。那么到时,这银子不就直接可以自己赚了么?

    师兄一愣,随后不可置信的说道:不至于吧。。。这断人财路可是深仇大恨呐!

    师父却叹了口气道:世间之事,为所欲为,又有所不为,只看你自己是何立场,是何身份,有何目的,综合起来的选择而已。你甭说他们断人财路,就是为师我,其实也是在断人财路。

    我疑惑道:啊?咱们三人就在这小村子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也能断人财路?

    师父点点头道:其实,为师最早接触到的这一行的人士,是一位天生双目有残缺的师傅。那位师傅因为天生五官不全,注定了在生存的方面会弱于常人。但是走运的是,他却被人看中,且收为徒弟,传授糊口之技,以配合他的残躯混口饭吃,也算是个自强之人。

    师兄说道:师父您的意思是,他们学的就是命理、八字?

    师父淡淡的点头道:是!而且,当初传授他的人也是天生残缺之人,且同样是双目天生有缺。据说这种同病相怜之人的传授之术,正是发明这命理其中的一个目的。天道有缺,万物有缺,人自然也会有缺。有些人天生缺目,有些人天生缺指。。。等等等等,千奇百怪。那么,相对的他们就会有一些异于常人之处。比如他们的手指、听力就比常人灵敏很多。这一行还有一个摸骨,也是为这类人士量身定做的。所以,我才说我其实认真说也算是断人财路。只不过,我在面对生存这件头等大事的面前,也无能为力,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而且我觉得,只要我做的并不是很过分,仅仅维持咱们一日三餐,能够正常果腹的程度也就足够了。靠这个挣大钱,出大名,那就完全没有必要了。

    我点头道:师父说的是,这世间本就没有公平可言。生来是如何就是如何,命中注定之事。但若是看不开,硬要钻牛角尖,倒霉的只会是自己。但我觉得,那些天生残缺的算命先生的心态应该会很好,起码他们的目的也只是一日三餐而已,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欲望才对。

    师父叹了口气道:谁知道呢,这世间之事,谁能说的绝对正确呢。反正只要咱们不存心害人、骗人,不怕半夜有人敲门就够了。其他人的事,就让他们自个儿操心得了。

    师兄又问道:对了师父,您方才还没有回答,若是人人都学会了命理会如何呢?

    师父做了个忘了的表情,然后说道:对对,忘了说了。但是说起这个,我得好好想想怎么开口。嗯。。。有了。我记得完儿你偏好甜食,缺儿却偏好咸食,对否?

    我和师兄都笑着点点头,然后一起说道:师父您爱吃辣的!

    师父一听,也是哈哈大笑起来。然后接着说道:那假如你们俩生病了,或者长大了,或者去了别的地方,不在我身边了,甚至是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这偏好甜食,偏好咸食的情形是否会发生变化?

    我和师兄都陷入了思考,师兄率先开口道:我觉得,应该不会。因为别的味道我也尝试过,但总觉得就是没有甜食对胃口。

    我也点头赞同。

    师父微微一笑道:这就对了!我们学习命理,是通过八字的阴阳五行、寒暑燥湿来判断一个人的个性,以及可能遇见的吉凶祸福。但是,一个人的口味,与这个人的八字其实也是一个样子。我明知完儿你偏好甜食,我却顿顿喂你吃辣的,你受得了么?

    师兄摇摇头。

    师父又说道:那么,我知道你的八字在今年会遇到关于某方面的祸事,但是这件事又偏偏会牵连到你偏爱的甜食,然后我对你说,你今年千千万万不可以吃甜食,否则会对你不利。这时,你会如何想?你会答应我么?你嘴上答应了,心里真的答应了么?当甜食送到你面前,或者你在街上闻到那个香味的时候,你能把持得住自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