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父,任先生

26,常清静经,愿你得静

    六月初十四,天阴。

    早上将该忙的事情都忙完之后,师父取出一本残破的经书一样的书籍,准备为我和师兄讲解。

    我和师兄并排坐好,等着师父开口。

    师父来回踱了几步,然后开口道:鉴于完儿昨天的事,我觉得很有必要给你们上这一课。你们俩虽然不是从小跟着我,所以你们的八字我不知晓,也不好因材施教,只能从日常的相处当中慢慢的了解你们,再定出相应的方式、方法来教育你们。不求你们出人头地,人前显贵,只求你们能安安稳稳、平平安安的度过一生。

    而几年的相处下来,你们俩的性格我差不多有了很多的了解。就比如缺儿,每天跟着干干活,只知道玩、吃,自由自在的,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而完儿你则是聪明过人,一点即通,未来想必不会在为师之下。但,也因此。我对缺儿相对的要放心一些,反倒是你才让为师多了一些担忧。

    师兄正色道:徒儿知错!还请师父指正,徒儿定当好好改正!

    师父点点头,接着说道:你有想改的心,便足够了。我也知道,人性这种东西是很难彻底改变的,只能说在你内心有想犯错的冲动的时候,我能帮你稍稍压制一些。

    举个例子来说,完儿你因为为师的关系,对钱比较敏感,也比较计较。这也怪为师粗枝大叶的,不善理财,唉。但是人生在世,特别是咱们三人没有固定的收入,确实是比较需要钱。你的这种情况也是被逼出来的,我能理解。但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种执念。发展的好,你可以将这种执念变成动力,从而推动你的斗志。而发展的不太好,就会变成你的妄念、贪念,也会推动你的斗志。只不过前者的斗志是在于正常的取之有道,但后者的斗志却变成了见钱眼开,为钱而活的人。

    为师不喜欢你日后变成那样的人,所以今日教你们一段经文,期望你们能经常诵读,将此经印入心中,时时警醒自身。

    我和师兄赶忙答应道:是,师父!我们一定认真修习。

    师父便打开书道:这篇经文不长,但是字字珠玑,我会一边念,一边解释。你们若是遇到不懂的地方,及时提出来。

    然后便开始念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这篇经文是由太上老君所说,后人记录下来传承。老君说,世间有一种东西,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透过世间万物的变化来觉察出这一种东西。老君将这个东西,或者说是规律,称之为道。这个道,他没有形体,却能创造这片天地。不像我们人或者其他动物一样,是由母亲胎生出来的,仿佛就是忽然就出现的一样。但是他却创造了我们生活的这片天地。

    道,无情,使天上的日月星辰轮转,按照一定的运行规则交替现世。

    道,无名,但是世界万物的生克制化又都包含在其中,如春夏秋冬、日升月落,都是被在道的控制之下。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

    注:道分阴阳,便有清有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浊又可以解释为动与静、男与女等之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不可成孤阳,阴也不可以独阴。否则孤阳不长,独阴不生。须得阴阳相合、动静相应、男女相配,才符合天地之道。天对应着地,阳对应着阴,种种种种。。。。如此两两相配,万物方可生。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皆昔归。

    注:清是浊的根源,动是静的根本,两者说起来是两件事物,但其实只是一件事、一个物的两面而已。人若是能常常静下心来,思考天地人的关系,世间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也可以逐类旁通的了解。一法通、万法通的意思。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人之精神,喜好清静。但是总会有一些思绪、想法来干扰你。人之心喜好清静,但是总会生出一些欲望来引导、诱惑你。只要你能常常自省、审视自己,好好的和自己的内心沟通,将那些多余的欲望驱除、不好的想法抹除,自然神清气爽,不再被那些烦恼所迷惑。

    说到这,师父忽然问道:方才所说的这些,可有疑惑?

    我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而师兄却开口问道:师父,您的意思是我对于钱财的执着就是多余的欲望?

    师父点点头,然后又摇摇头说道:我以前说过,人生在世,哪怕是嗷嗷待哺的婴孩,都知道要吃要喝,这是身体的本能,万物莫能逃脱。但是咱们如今的条件,不是很稳定。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咱们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如此之后,我们对于食物或者说是对于任何能和食物挂钩的事物都会很上心,比如说银子。银子是好东西,有了它不会挨饿,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但是又并不需要太多的银子。没吃的时候,咱们想的就是找什么东西去换吃的。而当吃饱喝足,还有很多银子的时候,就会想着要不要买一点别的什么?就会生出各种各样想要购买的欲望,比如镇上有很多很讨你们这么大孩子喜欢的食物。

    你尝过一次甜头之后,就会想着再有下一次。但是你却没有钱,下一次不知道要到何时。若是老实人,就会努力工作来赚取银子。若是不老实的人,恐怕就会走歪路,比如那个刘大壮,以讹人来挣银子。他那种做法的理由我们先不说,但是这件事的本身就已经是走歪路了。

    不过,他毕竟只是小打小闹,而且应该也不会讹太多的钱财。但如果放任不管,让他一次一次的尝到甜头,那恐怕将来他的胆子会越来越大,做出更严重的事情。到那时,就晚了。

    然后又转头对师兄说道:我这么说的意思,是让你学会控制自己,对任何事物都要掌握一个度。吃饭,七八成饱就可以了。余下的两三成积少成多,可以再吃一顿。若是你顿顿都吃十成饱,那么你可能就不会有余,甚至还会对你的健康造成影响。欲望是无可避免的,但你一定要学会控制、驱散,万万不能让它占据你的全部思维,控制住你。

    师兄点点头道:是,师父,我明白您的苦心了。

    我也跟着点点头道:是,师父!我以后每顿也少吃点儿。

    师父欣慰的看着师兄,又苦笑的看着我,接着继续说道:

    所以不能者,唯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亦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注:所有不能达到精心的人,都是未能将心中的欲望驱散、控制住,反倒被欲望所控制。能如此之人,可以做到内视其心,而无所见其心。外观其形,而无所见其形。远观其物,而无所见其物,只有茫然一片的空。天地万物,在他的眼中都是一种空的状态。非是天地万物不存在,而是天地万物都不能在他心中占有一丝一毫之地。如此,便是真静的状态。如此状态下,欲便不会再生出。因为你眼见万物都是空的,内心也是空的。根本没有什么能装的进你的心里,也不会占据你的思维。如此目空一切,放空自己的状态,就是真正的静。

    这种状态,很难,但又并不是很难。最起码你们这个岁数是无法做到的,而且也必须入世经历很多事情之后,自己有感而发才是最好的。若是一味的避世不出,逃离红尘,也是无法真正的驱散欲望,而是躲避欲望,反而会起到反效果。

    为师不求你二人做什么大圣贤、大官。只求你们能认清自我,明白何事当为,何事当避,朝着那种静的状态无限的接近,但不可到达。

    我好奇的问道:咦?师父,您这话不是前后矛盾么?既要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却又不能到达那个地步,那岂不是永远困在路上?这不大符合有始有终的态度呀。

    师兄却若有所思,然后说道:师父的意思,恐怕是说若是真的到达了那个终点,反而不吉。就如同我们学习命理之时,一直说的只要禄便足够,不可到达旺处。因为在禄,始终是与旺相差不远,意味着你还有余地。但是若是你到达了旺处,那么接下来要面临的就是衰病死墓绝胎养的下坡路了。所以,宁肯一直停留在终点之前,也不要越过那道线。

    师父满意的点头道:不错!完儿悟到了。只要你们能谨守住这一条禄的规则,其实也已经很足够了。一法通、万法通。各种理论知识,或者实务知识,说来说去也都是在说很多重复的观点。比如这个禄,在天就是月有阴晴圆缺,在地就是万物到达顶点之时,很快就要面临着衰败。历史上之天灾、人祸、王朝、名人,无不应验。而很多通晓此种道理之人,往往都会选择急流勇退,保全自身。这是一种态度、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出于自保的本能。但,很多人都是被这样、那样的欲望缠住,可惜、可叹。。。

    顿了顿,又整理了一下思绪,继续道: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注:这一段是说,能清静的人,便是得到了无上真道。但是这种道只不过是一种理念,一种抽象的概念。并不能使你填饱肚子,并不能使你不病不死,也不能使你成为万人之上。而只不过是让你的灵魂、精神、思想得到升华。使你能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甚至是明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则。如此,你便能顺着这个规则行进,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如此,也算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方式。而,能够领悟出这种概念的人,就可以将这种道理传播于世人,能使更多的人得到益处。这益处并不是金银财宝等实质性的改善生活之物,而是能让你摆脱或者说减少欲望的控制,明了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和谐、稳定的相处,能让自己的内心平静的走得更远。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注:上士可以理解为圣贤,或者是山川、河流。从来都是默默无闻,但是却都在不为人知之间为大自然、为人类、为其他生灵带来福利。大家都知道,但是他却从不去争功劳,显摆自身。因为他们都是无冕之王,并不需要那种认可。

    下士,则可以理解为那些利欲熏心之辈,内心被欲望占领,任何事物都想占有,名声、地位、财富、权力等等。没什么是他不争的,完全就是为了欲望,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人,就算是争到了王位,也只不过是让人口服心不服,待大势一去,便会被推翻。

    这两者也可以理解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上德,是那种你不说,不要求,不争取,别人在心里也都是默默的认同你。但是你本人却不以为然,从不会真正的去接受。因为你只会以为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不值得别人去称颂。

    但下德,则是那种为了得到别人认同,或者是为了引起他人的兴趣、注意才特意作出某些事情。

    一种是毫无利己,毫无动机的行。

    另一种是满满的动机,期望能在付出一些行动之后,就能立马收获到自己期望的一些回报。仿佛就是一边在做某件事,一边在大喊:大家快看,我在做什么?我做好事了,你们快表扬我啊,快称赞我啊!

    执著之者,不明道德。

    注:这就是说,但凡抱有目的的假仁假义,都不能称之为得道、有德。而且他们也不会明白何谓道、德。虽然是如此,但这两种情形也是必然的。因为有天、有地。有男、有女。那么有德的相对,就一定会有无德。

    这篇经文是想度化世人,让大家都变得有德,却不知道这其实是妄想。因为阴阳的定律就是凡事都一定会有两面,两种不同、相反的状态呈现出来。所以,一定会有有德之人,也一定会有无德之人。不是你说用什么经文,用什么方法来渡就能渡的了的。说白了,这完全就是违背了自然之理,单相思的单纯想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