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师父,任先生

30,了凡先生积德改命

    那位母亲这一次是真的信服了,连连称赞先生术数神气、灵验什么的。后来又带着少年下拜相求道:还请老先生为我儿细算一番日后的光景如何,我们母子在此叩请先生了。

    但先生连忙拦住二人,笑道:我与令郎乃是忘年之交,况且在府上叨扰多时。此事简单,不必行此大礼。

    然后,便带着孩子来到一处静室,一边说,让少年一边誊写,将他的未来大概说了一番。自此便缘了,离去了。

    我惊讶的说道:真有那么神?!能准到第几名这么精确?

    师父嘿嘿一笑的说道:嘿,这是人家后来写自传自己说的,对与不对我主要是看人。他在史上也算是小有名气,如此哪怕是假的,也会有人信。但终点并不是纠结应验与否,而是。。。。

    师父忽然卖了个关子,不说了。。。这可把我急坏了!但任凭我如何哀求,师父都没有立刻说,而是抛下一句明儿再讲,今天累了就回屋了。

    师兄也是有些无奈,但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真的是心中发痒,真想知道究竟如何。。。

    师兄笑着安慰我道:你看你这样子。。。常清静经都白念了?这么容易就被欲望给蒙蔽了?

    这话一说,我才一愣。。还真是有些可怕,那种得知了上半句,想要迫切知道下半句内容的心情。。。这种念头可是真的不容易压下去,嘿,谁试谁知道。好在后来师兄替我找了些事做,做着做着就抛在脑后了。

    六月初十六,小雨。

    今儿个我早早的就把东西收拾好,然后央求着师父将昨日没说完的故事继续说完。

    师父看着我的样子,先是一笑。随后板着脸说道:先念五遍常清静经,我再讲。

    我没法子,大声的朗读了五遍,这才渐渐平息了一下自己躁动的内心。

    师父见我状态平和,便微笑着点头道:好!下回再起妄心,记得多念几遍,压压邪妄。

    我连忙点头答应。

    师父微微一笑,然后接着昨日的故事说起来:

    那位少年由于先前三次考试的名次都被先生给一一算准,于是便对他深信不疑。而那位先生为他推算的日后将来种种,也都一一应验。但是,随着一件件事情的印证、少年也渐渐长大。此时的他心中忽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非是说日后会有什么灾疾、横祸。而是那种命运被安排妥定的感觉着实让他很难受,仿佛自己生来就已经是被注定了要做某些事,仿佛是被一种无形的枷锁给牢牢的困住,无法摆脱!所以,虽然那位少年得知了自己的命运走势,却同时也将他原本对于未知未来的一些期望、盼望或者说是一些愿望,都完全失去了念头。因为他的命已经定了,不论努力、不努力,结果都是相同的。所以,他变得越来越沮丧、意志也跟着消沉了下去。原本应该读的书,最多只得口上念几句,而绝不会再费心去思考什么,因为他觉得全都是在浪费时间,命中注定的东西,努力是无意义的。

    我有些疑惑,问道:咦?为何会如此呢?他不是应该高兴才对么?为何会反而变得消沉呢?这不等于是可以让他趋吉避凶,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么?

    师父没有说话,师兄却开口道:师弟!这世上的人分很多种的,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将命理当做工具,有些人甚至会仇视命理,比如那位少年。他此刻,恐怕应该也很后悔吧,还不如不知道为妙。

    师父点点头道:就是这个意思。已知的人生,虽然可以趋吉避凶。但未知的人生,才更加能激发人的动力。有一种精神,叫做不论前方是刀山火海,闯过才知道!而且,就算是刀山火海,我也能闯得过!

    而显然,这位少年内心原本还留有的冲劲,一日不如一日,最终没有继续再学下去,大约长成青年之后返回了故里,准备按照自己原本既定的路走下去。

    但是,在回乡的路上,他偶然路过一间寺庙,与一些禅师结实。二人相处于一处静室之中,三天三夜对视,但都没有说一句话。。

    直到结束了这场持久的对视静默之后,两人走出房间。那位禅师笑着说道:施主非凡人呐!居然能有如此定力,老衲佩服!

    而青年则是苦笑着摇头道:是非在下定力高深,而是在下觉得没什么意思在发呆而已。

    禅师听了疑惑的问道:哦?发个呆就能发三天三夜?施主这呆恐怕不简单呐!

    青年叹了口气道:唉!人生如梦一场,从出生起便有定数将人之吉凶祸福一一钦定,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照着走便可。来过、看过也就是这么回事了。

    禅师听了,微微皱眉道:哦?施主因何会有此想法呢?人生在世,又何来一一钦定呢?

    青年便将自己心中的苦闷,和以前遇到那位先生的事一一说给了禅师听。而禅师听完后,微微一笑的说道:原来如此!嗨,我原以为施主非常人也,没想到也如红尘中那些俗人一般,落入了俗套啊!呵呵,可笑、可叹呐!

    青年有些生气了,说道:如何俗套?那位先生所说之事我全都一一应验了,在下亲身经历,禅师莫非以为在家说谎不成?

    禅师微笑着摇头,说道:命理之说,古来有之。然命数非是一成不变的,天地四九,遁去其一,凡事总是有例外的!

    青年追问道:哦?莫非大师有破解之法?

    禅师念了声佛号,然后反问道:那施主你觉得,你应该有何等功名?又应有子嗣否?

    青年愣了一下,随后低头反思,回答道:不应该。科第中人,都是有福相之人。而我自认为福薄,且没有积功德、行善事,培养厚福的根基。而且不能容人,不耐烦剧,时或自尊自大,以才智盖人,轻言妄谈、直心直行。凡此种种,皆是无福之相,又怎能成科第中人呢?

    禅师又问:那为什么会没有子嗣呢?

    青年答曰:水至清则无鱼,在下有洁癖;和气合于万物,而我善怒;仁爱,乃生生之本,一味忍心,是不育之根,我常常吝惜自己的名节,不能舍己救人;多言耗气是其四;我又好酒,以至于消散了精气;又好彻夜长坐,不懂得保养元气、元神;其余的过错尚多,不能悉数。

    禅师曰:生儿子,有修百世之福德之人,一定会有百世的孝子贤孙,来保持他的家道不衰。有修十世之福德之人,一定会有十世的孝子贤孙,保住他的家道。有修三世、二世之福德的人,就一定会有三世、二世的孝子贤孙。。。。而那种没有后代的,或者是出了不肖子孙的,那是没有修福,福德很薄的缘故。

    而不惟科第之事。。。这世间能够享受千金之财之人,一定是千金的人物。能够享受百金之财的人,一定是白金的人物。应该饿死的,就一定是应该饿死的人。天道,只不过因应其材而顺其自然,几时曾经加减过分毫在众生之身上?你如今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福薄与没有子嗣的原因,那么从今往后,只要尽心将他们改过、洗刷掉那些你认为导致自己福薄、无子嗣的陋习全部改掉。再积德行善,多包容,要爱惜自己的精神。曾经的种种过失,就当是死在了昨日,从今往后,种种改过自新,譬如今日之再生!这就是义理再生之身。

    血肉之身,尚有理数可以推算。而义理之身,岂不能以感格天然之道?

    天作孽,尤可违。人作孽,不可活。那位先生说你不能登科第,不能有子嗣,那说的是天道,尤可违之。而如今你扩充德性,努力行善事,多积累阴德,这就是自己所造之福,哪里会有不享福报的道理呢?

    (后面的太多,我就不搬了,了凡四训有电影,推荐大家看看)

    说到这,师兄忽然问道:哦?那位禅师这话,仿佛是在说,可以凭借积德行善来逆天改命咯?虽然做不到什么王侯将相,但是却也可以做到很多以前做不到之事。这个能有子嗣就已经算是一件大事了。师父,真的可以如此呢?

    师父微微笑道:这,我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你们还小,只要能够修持己身,积德行善,自身不要有太多的陋习,这一生哪怕看不到自己的八字,若是日后遇到灾祸之时,应该也能避免许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我开口问道:咦?师父?那您这意思,岂不是说这事行得通了?那您以前对那些宗教人士不是不看好的么?还说什么自己都救不了自己?

    师父呵呵笑道:嘿!这就是我跟你们说的,一个真的,九百九十九个假的!这故事里的这位,就是真的!但是非常的少!不管这位禅师为人如何,但听他能说出这番道理来,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他不简单,绝不是一般那些只懂交易的假货!所以,就个人而言,我是愿意相信积德行善,可以后天改命之说。因为他听着舒服,听着不假,而且对他自己没有任何的好处。非是那些要你买他的符,买他开过光的东西之后你才可以有好运的假货可以比拟的!人家那是真真切切的在教你自己改自己的命,而且是通过一种非常良性、务实的方式。

    我和师兄都点点头,深以为然。

    师兄问道:那后来呢?那位青年真的如愿以偿了么?

    师父点点头,接着说道:后来啊,那位青年得到了那位禅师送的一沓功过格。禅师让他,将自己每日所行之善、恶之事全都记录在上,然后日日反省。每天看着自己的功与过,究竟是孰强孰弱,然后针对性的改正自己的过错,朝着全功的方向发展。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从原来的过多于功,变成了功过相当,最后变成了全部都是功。而长久以来的付出也终于得到了回报,科第有名、两个儿子。如此,终于摆脱了曾经那位先生所推算的人生轨迹,而走上了另一条未知又充满希望的道路。

    我和师兄都很受感动,师兄忙问道:师父!您说的这是真的嘛?真的会有这件事?不会是什么道听途说的逸闻吧?总觉得有些不真实。

    师父哈哈笑道:非是逸闻,而是真人、真事!那位青年姓袁,名黄,号了凡,有一篇非常有名的著作叫《了凡四训》便是他所作。其中之人、事,皆是他亲身经历。我也是机缘巧合在青年时拜读过,当时的我还不大能够了解此书的内涵,如今。。。唉,也不算晚!

    日后若是有机会,咱们一定要去大点的镇上买一本,你们一定要好好看、好好学!这本书的意义,不似卜筮之术,而是实实在在的安身立命之学。

    我和师兄忙点头答应。

    我又问道:师父您这么推崇,莫非这位袁先生也是一位圣人么?

    师父微微思忖了一番,好像有些为难的说道:这个,我暂时不好回答你,须得你自己读过之后,再以你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反正我只是觉得这本书值得读,但并不是说他就能盖过其他学说。只不过是希望你们能更全面的学习,能有机会读到好书的时候就一定不可错过。

    我点点头,表示明白。

    这时,师兄开口说道:师父,您说的这个故事的用意,还是在命途之说,不适合于普通人吧?像袁先生这般的人,若是提前知晓了自己的后半生会如何如何,肯定也会像他一样误入歧途。但能够像他那么好运被那位禅师点化,又肯付诸于行动改过自身的人,肯定不会很多。毕竟,不是人人都有那慧根,都有那毅力。

    师父点头道:不错!正是如此!我想说的就是,若是日后我、或者是你们,对人批终身流年之时,务必要谨慎、再谨慎。切莫将画面描绘的太详细,或者是让人无法接受。简单点说,就是点到为止。吉中带凶、凶中带吉,切莫把话说死,把事做绝!若是日后为师有机会批这种八字的时候,你们记得要替我把把关,免得我到时候犯下错误,误了他人!

    我开口道:那师父,咱就是不能照实说咯?还得想着编着说?那不是有些骗人的感觉么?

    师兄却接口道:师父的意思,非是骗。而是要将你看到的吉凶结果,转换一种口吻来描述出来。比如,一个人在某年将会面临一场大祸,让你的家人准备后事吧。你千万不能如此说,而要换成,你在某年本来会有一场祸事,但是由于你平日里积德行善之功,待到祸事来临之时,变成遇难成祥,化灾为吉。如此,他就会联想到积德行善可以如此的话,那就多做一些善事,兴许就能直接略过那件祸事,岂不是更好?

    如此的话,岂不是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将那人的思维悄悄的掰了一下?

    师父点头笑道: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咱们虽然不能像那位禅师一样说的头头是道,句句在理。但是也可以模仿他的那种口吻、做法,最起码的,不能写出、说出让人害怕、担忧的东西。如何转换语言,这个要靠平时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缺儿你可一定要好好的记住。为师不希望你日后因为说出了什么话、写出了什么字,而遭受到什么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