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让我来证这天道

第十四章 前因后果

    十三年前的夏天,燕国京都城内,突然爆发了一场瘟疫。

    然而这场瘟疫似乎并不是互相传染的,京都城内普通百姓中,极少有人感染。

    主要是京都城内的皇室成员,以及王公贵族,还有官员将士感染的居多。其症状要么是昏迷不醒,要么是头疼脑晕。

    最后是太医院的院师庞元清,通过数次尝试,据说是以身试药,然后才熬制出了可以治疗瘟疫的丹药。

    感染瘟疫的人服下这丹药后,很快就好转了。这场瘟疫并没有造成死亡,来的快,去的也快,连一个月的时间都不到。

    因为瘟疫的原因,燕国皇帝六十大寿的庆会,也就没有如期举行。

    按照燕国的古制规定,皇帝年满六十后,就必须传位。而皇帝之位,也必须由长子接任。

    然而大皇子半年前骑马打猎时,不幸落马摔伤脑子,昏迷不醒两月之后,撒手人寰。

    燕国七百年的历史,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长子亡故,皇位该如何传承并没有规定。但皇帝已年满六十,按古制必须退位让权。

    于是皇帝便召来众臣商议,要另选新君接替皇位,一番讨论下来,大多数朝臣们都觉得,把四皇子刘烨立为新君,是最优的选择。

    但当朝宰相林青辰极力反对此举,他声明皇帝之位,按照古制,是必须得由长子接任的,大皇子虽已亡故,但大皇子的妻子怀有身孕,下月就会生产。

    有人便抠了个字眼,说古制所写,是传位与长子,并未写传位与长孙。

    但林青辰并未纠结这字眼上的问题,而是给出了一个顺序过程,皇帝应该先将皇位传于故去的大皇子,大皇子再按皇帝之丧归入天陵。所以那腹中的胎儿,是接替了大皇子的皇位。

    朝臣们不以为然,又给出新的理由是主少国疑,立一个刚出生的小儿为新君,恐难保江山社稷。

    林青辰舌战群臣,燕国七百年的历史中,有九位皇帝在年幼的时候就接任皇位登基了。

    况且古制严格规定,燕国的皇帝必须由长子接任。他提醒群臣不要忘了古制上的预言,一旦燕国的皇位不是由长子接任,国将必亡。

    群臣之中,几位武将从始至终没有发表观点。武将与文臣不同,文臣有谏言之职,武将只听令行事。

    几位武将之中,皇帝点名其中一人问其意见,这人姓赵名长安,是京都守备军的军长,宰相林青辰是他的岳父。

    赵长安的意思和岳父林青辰的相同,古制规定皇位必须由长子接任,那就应该遵从古制,大皇子应入天陵封皇号,重新以皇帝之丧下葬,再由其长子接替皇位。

    之前宰相林青辰说的时候,群臣还与其争论不休。但赵长安说完,群臣却没有人像之前那样继续争论了,便决定了给死去的大皇子追封皇号入天陵,传位给其长子。

    可一个月后,大皇子的妻子难产而死,腹中胎儿也不幸夭折。皇帝与群臣再次商议皇位之事,最后还是决定了把皇位传给四皇子刘烨。

    传位仪式与登基仪式先后举行,新皇登基主理朝政收归皇权,按照法制,四大护国将军需来京都重新受封,领兵驻扎于东境的护国将军赵长卫因此赶到京都。

    然而就在赵长卫赶到京都的当天夜里,数千名带着面具的人在京都城中作乱,手持刀枪欲攻进皇宫。

    赵长卫和儿子赵长安,带着京都守备军的人前去平息叛乱,落入了圈套,被南境护国将军曹阳率领的大军团团围住,后以叛乱之罪名将赵长卫赵长安父子二人抓获。

    赵长卫赵长安父子二人被抓的同时,赵长安的副将李元吉,带人围了宰相林青辰的府邸,随后将林青辰府中的一应人等抓了起来,押至天牢前的广场上。

    而李元吉的父亲李洪如,则带着天牢的守卫营,也将赵家上上下下男女老少羁押到了天牢前。

    次日清晨,林赵两家满门抄斩的命令便下来了,罪名是篡权勾结叛国作乱。

    为了方便快捷,处刑地点选在了天牢前的广场空地上。但杀头并不是同时进行的,因为林赵两家满门抄斩的命令下,还附着一行小字:赐座赵长卫赵长安林青辰,令其三人观刑,最后再斩三人。

    林赵两家三百多人,被骑兵战马组成的方队围在中间,整个天牢外的广场空地上足足有五千多人负责安保。

    斩刑开始,李洪如故意让人把赵长安不到五岁的女儿赵雪儿,第一个押上了斩刑台。

    可就在这时,百米外的城墙上,突然跳下来一个身穿白袍的老人,老人披头散发且白发苍苍,眼睛上蒙着一条三指宽的白布。

    外围的兵丁以为是劫狱,立刻冲将了过去,还没进到老人身前,冲过去的几十个兵丁就摔倒在地,晕了过去。

    越来越多的士兵杀向那老人,老人突然腾空而起,跳起二十多米高,随即迅速地落向地面。

    地面的尘土犹如水波涟漪一般,顷刻间向四周散去,天牢外广场上的所有人便瞬间倒在了地上,晕了过去,不止是人,连骑兵的战马也都倒在了地上。

    五千多人,瞬间倒在了地上,场面极其震撼,摔倒的声音混杂着武器跌落的声音,回荡在广场上,渐渐变得寂静。

    老人缓缓继续向前,朝着天牢的洞口走去。路过刑台时,老人听到了哭声,便停了下来,随即头对着刑台的方向。

    刑台上还不到五岁的赵雪儿,竟然只是短暂地晕过去了几秒就醒了,醒来后愣了会儿,看到白袍老人过来了,大概是因为害怕这才又开始哭了起来。

    白袍老人没有理会哭泣的小女孩,转过头继续向前,进了天牢。白袍老人似乎并不是来救人的,他的目的似乎只是想进天牢里去。

    而且,白袍老人并没有伤人,天牢外的人只是晕了过去而已。

    几分钟后,天牢外首先醒来的是赵长卫。赵长卫立刻走到刑台前,用掉落在地上的砍头刀,砍开了身上的镣铐。随即解开了雪儿头上的夹板,以及身上的绳索。

    赵长安这时也醒了过来,赵长卫便用砍头刀斩断其身上的镣铐。

    紧接着,不远处的几匹战马从地上扑腾而起,广场上的士兵也陆陆续续醒来。

    赵长卫见状,让儿子赵长安上马带着雪儿先走,由他来断后。

    却不料赵长安刚骑上马,就被醒来的李元吉扔来的长枪插穿了心脏。

    赵长卫没有时间去悲伤,看了眼掉落下马的儿子,立刻把孙女雪儿放在马上,随即翻身骑上战马,扬刀而去。

    一路杀出天牢守备营的营房,逃出了燕国都城。逃了半月甩开追兵后,遂决定去往东境,走到半路这才得知了东境守军,赵家军全体阵亡的事情。

    就在赵长卫被抓的当天夜里,南境护国将军曹阳,就带着大军赶去东境。

    一场血战之后,两败俱伤,赵家军二十万人几乎全部战死,而曹阳带去的四十万人也只剩下两万不到。

    赵家军全体阵亡,这血海深仇也就没法去报了,于是赵长卫便带着孙女赵雪儿,从此四处逃亡,颠沛流离。直到来到这片竹林,这才过上了几年安稳的日子。

    山中疾苦,靠着采药为生,日子实在是不太富裕,穿得衣服也都是些便宜的粗布麻衣,吃的用的也大多都是自制的。

    眼看着雪儿就要年满十八,想来这些年苦了这孩子,赵长卫便决定给雪儿买一件漂亮的贵一点的衣服,吃的用的再节省一些就行了。

    不料却在买完衣服回来的山路上,遇到了劫匪,虽徒手干掉了全部劫匪,但赵长卫也中了一刀。

    为了保险起见,藏好尸体后,赵长卫极为谨慎的绕了远路回了竹林,忍着剧痛处理好了伤口。

    为了不让雪儿担心,便谎称下山时不小心摔了一跤。

    随后没过几天,他的伤口就发炎了,又感上了风寒,高烧不止。治疗风寒的草药正好用光了,赵雪儿便上山去采药,这才有了这后面的事。

    王路一米七五的个头,一百三的体重,赵雪儿用了六个多小时,才把王路带回了竹林。

    赵长卫看到雪儿满头大汗,已经累得站都站不稳了,还强撑着问他该怎么救人时,便没有责怪雪儿不够谨慎,帮助并指导着赵雪儿,取出了王路伤口中的箭木。

    是不能见死不救,可是救一个来路不明的陌生人,对他们来说,是冒了极大的风险的。

    就当时来说,赵雪儿的选择是不明智的。只是后来的结果是好的,他们救了王路,王路也救了他们。

    但看到结果,才说那是善有善报的话,恶有恶报这四个字就显得更荒唐可笑了。

    林赵两家遭人陷害,满门被屠诛九族,赵长卫和赵雪儿逃亡多年颠沛流离,在经历了这样的苦难之后,他们依旧能坚守着内心的正义和善良,选择救下一个来路不明的陌生人,这不是用一句善有善报就可以拿嘴说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