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疑案

第一章 “有人称我是假冒的太子”

    公元1645年,五月十一日,下午。

    南京,中城兵马司监狱。

    大门“咣当”一声被撞开了。

    “太子在这呢!”

    “太子,太子。”

    群情振奋,欢呼声响彻整个狱内。

    蜷缩在角落里的年轻人抬起头来,见从外面拥进来数十个秀才模样的人,还有很多人老百姓跟在后面,黑压压一片。

    领头的年龄稍长些,纳头便拜:

    “恭迎太子殿下。请太子殿下登基。”

    后面的人也跪下来,齐声呼道:

    “恭迎太子殿下。请太子殿下登基。”

    年轻人对眼前的发生的事情似感到突然,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腾地从地上站起来。

    “恭迎我登基?你们是什么人?”

    “臣姓徐名瑜,是一名监生。这些都是城中监生,还有老百姓。我们听说太子殿下被关在监狱,而今清军围城,皇上出走,不在城内。国不可一日无君,亟须太子承继大统,守我大明百年基业。”

    “请太子登基。”众人再次叩首,齐声高呼。

    “太子,太子……”年轻人喃喃自语,似有所思的样子。

    “臣知太子被奸臣王铎所害,指为假太子,受屈蒙难,实乃我大明奇耻大辱。”徐瑜轻声安慰道,随后又慷慨陈词,信誓旦旦,“当今朝廷不认你这个太子,我们老百姓认。”

    “对,我们老百姓认你为太子。”众人齐声附和。

    “噢……”突然,年轻人长嚎一声,声嘶力竭,眼泪夺眶而出,“现在,还有人承认我是太子啊?!”

    “你就是太子,哪个敢不承认?”

    “是啊,哪个敢个承认?”

    众人群情激愤。

    年轻人颇感委屈:“不是有人称我是假冒的太子,他们不是说我叫王之明吗?是附马王昺的姪孙。”

    “他们这是在诬陷,别有所图。”徐瑜愤愤不平,义愤填膺地说道,“今天我们把始作俑者王铎也带来了,听候太子发落。”

    “把王铎带进来。”有人向后面传话。

    人群自发地向两边闪开,让出一条道,一个朝廷一品大员装束的人被推推搡搡地带了进来。那人已经是衣冠不整,满脸泥污,狼狈不堪。

    “太子,就是他给皇帝写的奏章,说你是假太子。”徐瑜一指那人,“王铎,是不是你说的?”

    “徐瑜,你不要胡来!”王铎喝斥道。

    “胡来?你说,太子是不是真的?”

    “真的假的,皇上早有告示,你难道不知道吗?”

    “皇上还不是受你的蛊惑?”众人齐道。

    “王铎,作为大学士,世受皇恩,却欺君罔上,不认太子,你对得起死去的先帝吗?”徐瑜怒不可遏了。

    “打死他,打死他。”百姓纷纷拥上前来,对着王铎拳打脚踢,将其打倒在地。

    王铎哀嚎声声,自然是鼻青脸肿,骨酸筋疼。

    “太子还是假冒的吗?”徐瑜制止住百姓,质问道。

    “徐瑜,你们敢打朝廷大臣,你不怕被灭门九族吗?”王铎仍然不改口,威胁道。

    “他还嘴硬。打,继续打。”百姓高呼。

    于是,有几个手中拿鞭子、棍子的老百姓,雨点般地朝王铎身上抽打过去,“你说不说,你说不说。”

    “别打了,别打了。”王铎如杀猪般地嚎叫了起来,终究忍痛不过,大叫道:“太子的事与我无关,都是马士英支使的。”

    “你把责任推到马士英身上,还不老实,继续打。”

    于是,有人过来,薅住王铎的头发,将其从地上拎起来,就是两耳光。接着,又抓住王铎的胡须,往下使劲一薅,胡子登时被拔去一把。

    王铎疼得惨叫声声,作为朝廷大臣,哪受过如此折磨。

    很快,王铎的头发、胡须几近拔光。

    但他并没有改口,仍只是喊,太子的事与己无关,是马士英让他这样做的。

    “打……打……”

    “打……打……”

    “大家快住手。”

    最后,还是被称作太子的年轻人有些看不过,将百姓制止住,“既然他说与自己无关,就算了吧。”

    “算了?太便宜他了。”众人心有不甘。

    “太子发话了。听太子的。”徐瑜说道。

    徐瑜又俯身对躺在地上的王铎说,“太子宽厚仁慈,要不,怎会饶了你?还不谢过太子!”

    王铎趴在地上,只是冷冷地瞅了徐瑜一眼,并不看太子,只顾着捂着自己的胸口揉搓,就像什么也没听到一样。

    “快,事情紧急,扶太子到武英殿,登基。”徐瑜没有再理会王铎,吩咐后面的百姓。

    “请太子登基。”

    于是,众人搀着太子,朝监狱外走去。

    太子身后,是一片“太子万岁,皇上万岁”的呼声。

    王铎也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踉踉跄跄跟在众人后面。

    “你干什么去?”徐瑜喝道。

    “事务缠身……”

    “你不用考虑事务了,你就在监狱呆着吧!”

    徐瑜顺手推了王铎一把,将王铎推倒在地,然后锁上监狱的门,径直而去。

    身后传来王铎的喊声:“徐瑜,你竟敢私自把朝廷大臣关在监狱,你不怕掉脑袋吗?你……”

    徐瑜早已听不进王铎说的话,与众人一起,裹挟着“太子”(为输入方便,以后提及太子时,不再用引号,读者仍需按有引号看待),匆匆离了监狱,来到大街上。

    走出监狱,众人又是齐呼:

    “哦,天晴了,这是大吉之兆啊。”

    “是啊,已经连阴两天了,阴风怒吼,愁云惨淡。今天我们迎立太子,太就放晴了,天晴日朗,说明连上天都是高兴的。”

    “大吉大利。”

    “万岁,万岁。”百姓都兴奋欢呼。

    与睛朗的天相反的是,大街上却是哀嚎声声,到处都是逃命的人。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跌跌撞撞;哭声,喊叫声,车马杂沓,到处都是泥土,丢弃的破衣滥衫、跑掉的鞋子、打碎的锅碗瓢盆……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战争的味道。

    “刚才你说清军把南京城包围了?”太子问身旁的徐瑜。

    “嗯嗯。”徐瑜冷冷地答道,满脸沮丧,有些无奈。

    “真是太快了!”太子自言自语似地叹道,“我来南京也就两个月吧,清军就追来了。”

    “皇上比清军跑得还快呢?听说清军打来了,就跑了。今天早晨跑的。还是偷偷跑的。我们也是现在才知道。”

    “他一个人跑的?”

    “也就跟了几个太监,还有不少宫女,好像还有官员,就连马士英都不知道。”

    “他跑了,怎么不考虑考虑老百姓呢?”

    “大难临头,谁顾得上我们老百姓呢!”

    “如果我君临天下……”

    太子还想说下去,但看到徐瑜的兴趣似乎并不在自己身上,也就打住了。

    此时,徐瑜让人牵过一匹马来。

    “难为太子了。非常时期,没有黄罗伞盖,只能让太子骑马而行了。”

    “无妨。”太子并不在意。

    太子和赵监生各自骑上马,连同数十骑,众多百姓则以步随行,入西华门,至武英殿,又拥至西宫,准备为太子更衣,梳洗沐浴,换上龙袍。

    来到宫中时,太子一众人在路上竟没有受到任何阻挡,十分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