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疑案

第1章 “让皇帝与我做否?”

    1645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浙江金华。

    少了北方战争的硝烟,市井如常。

    华灯初上,高梦箕府内已是弦歌不断,人影婆娑,杯盏交错。

    “大人,李继周公公在外恭候。”

    仆人穆虎急匆匆闯进来。

    “快迎,快迎。”

    高梦箕站起,驱散歌妓,与穆虎前往府门迎接。

    门外,众声喧哗,声动长街。

    “外面怎么来了这么多人?”高梦箕脸露不悦。

    “金华官员听说,今天有南京来人接太子,便都来见。”

    “太子之事,已是沸沸扬扬,无以隐瞒了。”

    “这不正是大人所想达到的吗?”

    “嗯,不错。开门吧。”

    “是。”

    穆虎答应一声,打开朱红大门。

    “李公公,一路辛苦,快请。”

    “高大人,请。”

    寒暄过后,被称为李公公的人迈步跨进高府。

    众人亦想随之而进。

    “其他大人暂不必入了,本官与李公公有要事相商,大家请回吧。”

    高梦箕让进李公公,对众人说道。

    “我们要叩见太子殿下。”

    “是啊。我们也要叩见太子殿下。”

    “我们还有觐见之礼,烦劳高大人献于太子。”

    “我这儿有玉杯一个……”

    “我这儿有银器一对……”

    众官员不散,纷纷聚扰过来。

    “太子已休息,大家明天再来吧。恕不能代劳。”

    高梦箕朝大家拱了拱手,示意穆虎将大门关上。

    “天色已晚,明天再来叩见犹未为晚,大家请回吧。”

    穆虎也说着,把挤在最前的官员使劲地往后推了一把,随手关上了大门。

    “让我们进去。”

    “我们要拜见太子。”

    ……

    不管众人如何喊叫、锤门,高梦箕自顾将李继周携进府来。

    迎进厅堂,两厢落坐,高梦箕问李公公道:

    “公公一路风尘仆仆,尚未饭否?”

    “哪来得及?马阁老得高大人密报,便派臣前来,带着皇上御札,星夜赶路,未敢耽搁。”

    “穆虎,准备金华上好佳肴,我要为李公公接风洗尘。”

    “是。”

    “高大人,太子何在?”

    “太子偶感风寒,身体发热,已就寝休息。”

    “太子不知本公公来?”

    “尚末告知。”

    “嗯。事甚急,明日一早便要启程,接至南京。马阁老还要向皇上报告。”

    “兹体事大,绝耽误不了公公行程。”

    “谅尔等不敢。”

    “那是,那是。”

    很快,穆虎回来,让膳食房将做好的饭菜摆上桌,蜜汁火方、筒骨煲、肉圆、金银蹄……琳琅满目,令人垂涎欲滴。

    穆虎为高梦箕、李公公斟满酒。

    “公公请。”

    “高大人请。”

    公公并不客气,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穆虎接着倒上。

    “公公,这是第一次来金华吧?”

    “是的。多次想来,终没有时机。”

    “公公可在金华多呆几天,让高某人多尽些地主之谊。”

    “不行啊。马阁老催促得紧,不敢耽搁啊,明天一早便回。”

    “实在是太匆忙了。”

    “太子的事是天大的事,不可耽误啊。”

    “听公公口音,公公也是北方人吧。”

    “是啊。我也曾在宫中服侍过先帝。BJ被闯贼攻占,万岁爷自缢煤山,与万岁爷一块自缢的太监王承恩,是我远房的亲戚哪。”

    “公公是否识得高起潜?”

    “高起潜,识得啊。”

    “他是我叔父。”

    “哦,那我们还没有外人喽。”

    “天下真小得狠呢。我替我叔父敬公公一杯。”

    “来,干。”

    “公公是如何南来的?”

    “一言难尽啊。”李公公独自喝了一杯酒,长叹一声,“赶走了闯贼,又来了清兵。BJ被满夷据为己有,还打着为明报仇的旗号,可恨。”

    “还下了剃发令,说什么留发不留头。”

    “受辱不过,便找个时机,跑出BJ,来到南京,在宫中谋了个事做。”

    “我也是从BJ过来的。”

    “一路上,可以说是九死一生吧?”

    “还好吧。我们走的是水路,从BJ跑到天津,然后,乘船到达淮上,过扬州。”

    “太子随行?”

    “是。”

    “走到扬州,我叔父另有任用,我便带着太子渡过长江,到过苏州,也到过杭州……”

    “你为何不直接去南京?”

    “南京福王已登极,太子前去,恐怕多有不便。”

    “是啊。如有太子,将置福王于何处!”

    “属下也知道不便。犹豫再三,便想继续隐瞒下去,流转各地,以待时机,再将太子交于皇上。”

    “为何选在此时呢?”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高梦箕饮了一口酒,“前些天,不是元宵佳节吗?太子跑去观灯。终于憋闷不住,浩然长叹,‘吾乃太子,命何苦若此!’”

    “他这是要干什么?”

    “大概长期奔波,劳累不堪,借以发泄。”

    “也是难为太子了。”

    “谁说不是呢。你想想,他一喊,观灯者众多,纷纷聚扰围观,指指点点,知道他是太子。太子之事便传得沸沸扬扬。”

    “嗯。”

    “知道太子来了金华,住在府内,每日都有百姓前来打探,还有官员前来叩拜。隐瞒下去已没有意义,担心太子出事,便想起了给马阁老写信,由马阁老定夺。”

    “你这样做还是聪明的。”

    “是啊。”

    “你大概不知道吧?”

    “什么?”

    “弘光皇上此前已从各处获悉,太子与二王均为闯贼害于军中。”

    “这都是传言。”

    “此情此景,此时此地,何为真?又何为假?”

    “东宫被害的消息谁告知的皇上?”

    “最早向福王报告的是淮扬巡按史王燮,他说‘皇太子、定王、永王俱遇害。’”

    “他是从何处得到的消息?”

    “不知。大概也是道听途说之言吧。”李公公犹豫了下,把身子向高梦箕靠了靠,压低了声音,“这个消息,黄宗羲说是马阁老密令王燮伪上此报。”

    “哦。”高梦箕大吃一惊。

    “天下之心系于先帝之后。说太子死了,不是让那些对太子仍抱希望的人绝望了吗?弘光皇上,也就没有后顾之忧。”

    “黄宗羲如此说,是否有真凭实据?”

    “谁知道呢?”李公公摇摇头,“他是东林党人,对于马阁老拥立福王一直耿耿于怀,大概也是出于党争吧?”

    “黄宗羲说法如果坐实,这王燮恐怕就得掉脑袋了。”

    “那也未必呢?”李公公冷笑道。

    “还有谁?”

    “还有山东总兵刘泽清,他从一个叫顾元龄的典史口中说是‘皇太子死于乱军之中’。而对于定王、永王之死说得更为具体,称二王都是在闯贼逃离BJ时,在吴三桂府中被害的。”

    “这都是传言。太子正在此呢!”

    “难道府中的太子没有假吗?”李公公冷笑道。

    “绝不可能。”高梦箕斩钉截铁。

    “未必吧。”李公公已有些醉意,“你认识太子吗?”

    “我……我不认识。可我叔父认识。”

    “你叔父呢?”

    “在他处另有任用。”

    “他为何不向皇上说明?”

    “这……这……”高梦箕一时语塞,有些吞吞吐吐起来,“他知道,皇上不喜欢太子。”

    “高大人岂能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来?”李公公脸沉了下来。

    “公公息怒,公公息怒。”穆虎忙说道,“此乃是猜测。”

    “岂可乱猜!”

    “是,是。”

    高梦箕携太子南来时,叔父曾对他说,大臣们正在建议弘光帝定太子二王的谥号,这不是明白地宣布太子、二王已经死了吗?

    现如今,我们再带太子前去南京,不仅会害了太子,还会累及你我。

    那怎么办?

    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太子推入水中,人不知,鬼不觉。

    叔父,不可。这与弑君有何不同,将来是要被写入史书,为万人唾骂。

    这……那你自带他去吧。

    于是,便有了这一路的颠沛流离。

    “你去唤太子前来。”

    “是。”

    不久,就听见屋外传来沓沓的脚步声,一名少年快步跑进屋内。

    “高爱卿,你找我?”

    “太子。”

    李公公连忙离开座,倒头便拜,“奴婢叩小爷头。不知太子殿下在此,恕罪,恕罪。”

    “免,免。”太子连声说道。

    李公公站起身,太子看了一眼道:“我认得你,可是,我把你的名字忘记了。”

    “奴婢姓李,名继周,在北都曾服侍过小爷。”

    “李公公今天前来,是请太子殿下明早去南京。”

    “这儿有新皇爷御札,迎新小爷进京。”

    “好啊,好啊。我要去南京见我伯父了。”太子兴奋起来,突然问李继周,“迎我进京,让皇帝与我做否?”

    李继周尴尬地笑笑:“此事奴婢不知。”

    掏出御札,递与太子。

    “你念给小爷听。”

    “是。”

    “朕闻太子至此,着太监李继周奉迎至京,以解朕念。”

    “他没说让我做皇帝啊?”太子有些不满。

    “这个……这个……”李继周不知所以,“……这个太唐突了吧?”

    “不让我做皇帝,让我去干嘛?”太子转过身来想走。

    “那……可能至京在议吧?”李继周含含糊糊地安慰道。

    太子站住,盯住李继周,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你看你紧张的,我又不是来与皇叔争皇位的。”

    李继周擦了擦头上的汗,心想,这小爷还真难伺候呢!小心翼翼地问:“那……我们明晨就走?”

    “你可要知道,我是本不愿到京的。”

    “那是,那是。”

    “是皇叔请我去的。”

    “太子同意了?”

    “嗯。”太子点点头。

    “那,我们明天先启舟赴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