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天下之三国风云

第十八章 偶遇

    平均一人三匹马,这才是真正的骑兵。总有一匹马身上是有劲儿的。

    当年的草原枭雄,无碍乎也就是这个配置。

    但要细说,同样是三匹马,各有各的用处。

    要有一匹陷阵之马,还要有一匹驮马,最好再有匹奶马。

    尤其是这一匹奶马,吃的是草,出的是奶。完完全全是一个能驮着你走的移动粮袋子。

    这是当年草原骑兵,可以大规模战术穿插,而又不需要太多后勤的关键。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庞大的马群来实现。

    而大焱国这种没有几个马场的国家,所有的战马几乎全是阉马。

    大都是膘肥体壮陷阵之马。

    但都不适合长途奔袭,所以要频繁换马。

    炎山上了驿路,一个时辰不到,就觉得马有点虚了。

    集体换了第二波马,重新整顿队形,稍作休息。

    从荆门到宜城,一路向北。驿路左右,多有丘陵,植被又茂盛。为了以防埋伏。

    昨天夜里,夏侯恩,夏侯杰,两个兄弟,便派了近百人,挑灯夜路前行。

    每向前走个几里路,遇到容易藏人的地方,就放下个三五人。

    这些人深夜又不敢进山,等到天亮时,各自进去查探。如若没有问题,便找个显眼的地方支起一面大旗,等大军来时,左右摇摆,以示安全。

    但夜间不易骑马,侦察队最多,也就比大军先出发了四个时辰。最多也就探到了一百里开外的放马山。

    等到炎山所领的人马,到达此处时,已经过了午时,路程也算过了大半。正好在此处,饮食休息。

    夏侯两位兄弟,派人到放马山上询问。知道前面已经再无哨探了。

    等众人休息完毕,再起程时,樊哙勒令众人着甲。离战场已经越来越近,不能松懈。

    众人互相绑着甲,火炎山刚要派出蝇骑向前侦察。

    只见山顶上的大旗,向前面一指一摇,一指一摇。

    将士看在眼里,皆是一惊!

    有情况!

    炎山赶忙让鼓角手,用力吹角。五百人急忙整束装备,上马列阵。

    事出匆忙,有不少人甲胄还未整齐,但是三声角后必须持兵刃上马,也只有再说了。

    虽然是训练有素的精锐,但大多数人只是剿过些土匪,没上过真正的战场。

    不少人心里还是有些紧张的。

    其实炎山自己也是有点慌。没想到敌人这么快就来了。

    多少人呐?

    打得过不?

    本来还算平稳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边上。

    整个部队的气氛,也瞬间肃杀了起来。偶尔几声战马的嘶鸣,大部分人都是脸色凝重,紧紧握着手中的弓矛。

    炎山深喘了几口气,看着樊哙。

    不愧是大将风度!

    与其说是气定神闲,不如说是吊儿郎当。还在偷偷往嘴里灌着酒。

    经过这两天的赶路,以及自己的勤奋学习,樊哙已经领悟了马凳的精髓。

    本来不用马凳,都可以骑马打仗的人。感觉现在骑马,就跟骑只猫似的。

    见他抹了抹嘴巴,只管走到最前面一排。

    此处地形宽阔,左边是放马山,蔓延下来的山坡。右边是一片秋收之后的田地,地里面堆着成捆的麦秆。

    焱军第一排,展开的队列有四十骑。樊哙骑马走到了队伍的最右侧。

    突然,一声雷鸣般的大喝,

    “一会儿听我将令!冲锋之时,不可落后!”

    “诺!”

    “诺!”

    ……

    前排众人,一起高喊。

    樊哙随即又看向炎山点了点头。

    炎山心中明白。

    “仓啷”一声,拔出了自己赐给自己的上方宝剑。

    也跟着一声大喝:

    “军法官何在?”

    从后面跑上来几个穿黑衣服军士。

    “请大帅吩咐!”

    “随我来!”

    炎山带着这十个人,一起,来到了这四十人的身后。

    “后淳于将军一马身者,立斩无赦!”

    “诺!”几个黑衣人纷纷拔出刀来。

    炎山把剑微微放下,顺着前排军士人缝当中,看了出去。

    见对面有十几个骑马的身影,而且越来越近。

    前排的铁骑,个个都把长槊在腋窝下紧紧夹着。

    正在这伺机带动之时,忽然发现前面那几个人突然停住了。

    那几人站在一处高岗之上,举起了旗子,不停摇摆,仔细望去,竟然是大焱军旗。

    炎山的心“咯噔”一下,沉了下来。刚要派人上去问话,却见樊哙,给了自己一个眼神。

    那眼神的意思明显是让自己往后站。

    炎山会意,慢悠悠的,骑马又往后挪了一排。

    而樊哙则是单骑走了过去,到了十步左右的距离,停了下来。

    “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见那十几人中策马走出一人,不着铠甲,是一袭长袍。

    “在下刘玄初,吴总兵账内幕臣,见过将军!”

    “那你不在襄阳守着,这是要去哪儿?”

    那人凄凄惨惨,脸上形容悲伤:

    “回将军,襄阳……

    襄阳没啦!”

    “啊!”

    樊哙摸了摸自己的光头:

    “怎么没的?怎么这么快?”

    那刘玄初,一边苦苦摇着头,一边长吁短叹:

    “一言难尽呐!还好吴总兵带我们突围出来,要不我们就全完了!

    敢问将军是哪路人马?”

    “朱祁镇大帅麾下,押粮官淳于琼。”

    “见过淳于将军,敢问朱大帅来了吗?”

    刘玄初一边说,一边抬头向队伍中望去。

    樊哙也不回他,反问了一句:

    “嗯,吴总兵带你们出来的,那现在何处啊?”

    刘玄初往后看了一眼:

    “将军,吴总兵就在身后,在下去请吴总兵过来与您说话,我等也是迫不得已,其中原委,您一听便知。”

    樊哙没有答话,策马向前跑了十几步,也是站在了这处高岗之上,抬眼向后看去。

    心中猛然一跳!

    这么多人!

    眼看高岗之后,乌泱泱一票人马。来不及细数,凭感觉,在三千到四千之间。

    不成行五队列,旗帜东倒西歪。或是三两个,或是五七人,慢慢的向前走着。

    也有一半骑着马的,但看着都是无精打采。

    刘玄初不等樊哙答话,径自骑马向下跑去,跑到一处骑兵密集的地方,与一人说了几句话。

    那人骑马,带着十几个侍卫,在刘玄初的指引下,一并跑了过来。

    这来人白面无须,巨耳福垂,瞻视顾盼,尊严自若。

    身躯虽不高大,但健壮匀称,姿仪甚是不俗。

    见面先是恭敬一礼:

    “吴三桂见过淳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