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卒

第064章家兵很贵

    没有比“甘苦与共,同生共死”这样的话,更能激励这些贼寇了。

    贼寇所求,无非是吃饱饭而已,如果能捎带着发点小财,那就更好了。

    但大首领说,甘苦与共,同生共死,这就是说,有饭大家一起吃,拼命的时候一起拼命,说不定得到了钱财也会平分。

    这里面以前做过贼寇的人都知道,贼寇中有些人过于奸诈,只想别人先登送死,然后他们在后面捡便宜。

    而且,有的贼寇头领也很气人,竟然让他的乡人在后面,让别人冲在前面。

    分钱财粮米的时候就更气人了,头领向来多拿,女人也多占,给他们的钱财少之又少不说,女人也是没人要的老妇。

    所以,这些人都觉得这位大首领好,虽然年少,但做事靠谱。

    李定国看过郝摇旗的设伏地以后,说道:“这个季节多是西北风,摇旗兄把兵力设在西北方向的山坡上甚好。”

    郝摇旗乐了,说道:“还不是受了大首领当初只带着百十人打贼寇的启发,故而把兵力设在西北方向的山坡上。”

    李定国笑了笑,道:“说到兵力,摇旗兄,你是知道的,咱们起事以后,我就说过,我没有家兵,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家兵。”

    郝摇旗等人都是点点头。

    李定国又说道:“虽然,我在甘肃的时候,手下有五十多人的家兵。可他们不肯离开我,说是他们不要钱,不要粮米,也要与我在一起,宁愿去打劫,也要养着我……”

    这件事郝摇旗他们都知道,也都很是羡慕。

    特别是郝摇旗,虽然手下也有家兵,也是不肯离开他。可他们终究没有说不要钱,宁愿去打劫也要养着他的话。

    “所以,我那五十人,就只能留在我身边了。可这里兵力过少,恐怕延安府过来的官军太多。故而,此战我会带着他们,与大家并肩作战。”

    “啊!”

    “啊!”

    “啊!”

    ……

    众人皆惊,他们都知道啊,李定国向来不亲自打仗,都是跟在后面看的。

    这次,他竟然要与大家一起打仗,显然是与大家同生共死。

    于是,郝摇旗等人纷纷下跪,喊着“我等愿意与大首领同生共死……”

    李定国看着他们,心中已经是心潮澎湃。

    不惧死,何以生。

    自己只有这么一点人,要想在这乱世活下来,只有拼命了。

    李过已经让人捎回口信,说是延安府这边官军甚多,总数可达三千人,三边总督洪承畴确实正在延安府。

    因为在甘肃做过边军小卒的缘故,李定国并没有把这三千人的数目当做一回事。

    大明军队的兵员数目,那就是一件开玩笑的事情。

    比如,甘肃边军额定人数三万。可到了勤王的时候,杨肇基求爹爹告奶奶的,只能带着不到一万五千人出发。

    而且,不是有人说了嘛,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一定会打败一头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

    而自己就是那头狮子。但他也知道,洪承畴不是一只绵羊。

    但李定国还知道,洪承畴手下的人里面,既有狮子,也有绵羊。其中,最多的还是绵羊。

    而洪承畴手下的那些狮子,就是被人们称作“洪兵”的家兵。

    这样的家兵,洪承畴手里不会很多。

    还是那个甘肃总兵杨肇基,他手下也有家兵,还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亲兵营。

    但这个亲兵营满员的时候,也不过五百多人的样子。

    洪承畴是三边总督,官比杨肇基大很多,亲兵总数可能在一千人左右。

    这是最多了,已经不可能再多了。倒不是缺少做亲兵的人,而是养亲兵太费钱了。

    养一位亲兵,至少可以养四五名普通士卒。而养亲兵的钱,大多来自克扣其他士卒的军饷。

    克扣的太多,手下的士卒就会逃跑。而朝廷兵部发放的军饷,又是根据额定的士卒人数拨付的,

    而且,兵部和吏部的人,还有御史等,还会时不时的来军营查验。所以,大明很多将领,想养很多亲兵也不可能。

    不是不想养,而是确实缺钱,缺克扣的军饷钱。

    李定国断定,洪承畴的亲兵,最多不会超过一千人。而且,不管是谁来救援清涧,这一千人不会全部出动。

    亲兵不是普通士卒,他们打仗的时候,花费可就大了。

    比如,亲兵一般都有马匹,有马匹就要供给豆子草料。还有,亲兵很多是重甲,平时也不是一直穿在身上的。

    整天穿着那个重玩意,累也会累死。所以,要有额外的马匹托着重甲,兵器等。

    多出来的马匹,又需要额外的士卒照顾。

    这样一来,那些将领就不会轻易动用亲兵。即使动用,很多时候也不是全数出动。

    李自成只带了三百人在围困清涧,估计洪承畴不会把亲兵全部带来。

    这也是李定国希望的事情。

    没办法,手下的人不多,也不是全部都有马匹衣甲,遇到一千家兵,还真不好说什么后果。

    好在是围点打援,看势头不对可以溜走。

    按照李定国的吩咐,郝摇旗亲自带着五名拿着火铳的贼寇过来了。

    火铳,是李定国带走那七百人的时候,那些人顺手带走的,属于陕西边军的武器,但现在已经是李定国的了。

    “李公子,这五人就是使用火铳最熟练的……”

    使用的熟练,不一定打的准。但火铳这东西,想打准了也是很难的。

    更多的时候,是大家一齐开火,靠的不是准头,而是瞎碰,还有火铳开火时的气势。

    明军装备的火器很多,但因为过于笨重,和燃放时太慢,故而只做协助作战用,他们依然更侧重于弓马利刃。

    李定国接过一支火铳看了看,感受了感受重量,心说自己也不愿意用这个笨东西。

    不过,看到已经是燧石击发的了,李定国觉得还行,还是可以用一用的。

    随后,李定国让他们把携带的火药拿出来,交给李传勋。

    李传勋接过火药袋子,然后去了一处背风的地方捣鼓了好一会儿,回来后就把火药袋子还给了他们。

    “瞄准了打,朝着他们当官的打。”

    几个火铳手回道:“是,大首领放心,我们一定打死几个武官送给大首领。”

    李定国笑笑,道:“我不要,还是你等留着领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