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玄幻之旅

第三十六章 早酒摊

    刚进门来的这些汉子们,可是让陈迁和洪玲感到惊讶了。

    倒不是说对他们的行为或者品性什么的感到惊讶,而是惊讶于他们一大早上就吃牛杂汤这种东西。

    而且还就着酒吃。

    一口浊酒一口牛杂,吃的他们美滋滋的。光是从他们不断眯起的眼睛,就能看出来他们有多惬意。

    钱小七也找李大力打了一大盆牛杂来,端到桌子上,招呼陈迁和洪玲一起吃。

    昨天晚上除了那点螃蟹以外,三个人没吃什么东西。

    再加上赶路赶了一晚上,虽说三人都是修行者,体力心性都比凡人要强得多,但疲乏还是有那么一点的。

    此时,这一口热乎乎的牛杂汤,吃起来相当解馋管饱。

    那几个汉子进门还只是一个开始。

    很快,这家不大的店面里,就坐满了客人。

    后来的客人见店里没位置了,自己就端了肉盆,盘腿坐在小店外面墙根下吃。

    到天完全亮起来的时候,就连店外面,也已经坐满了喝酒吃肉的人。

    陈迁这种情况感到新鲜。

    事实上,他对这家牛杂店经营的营生都感到新鲜。

    牛杂他也不是没吃过,但就像在邺水城牛旺家的那家牛杂店里,陈迁是把牛杂这东西当大菜吃的。

    像这些客人们一样,一大早就来吃,属实是第一次。

    而且,这些客人们不但是大早上就吃大盆大盆的牛杂汤,还大早上喝酒,这就让陈迁感到很新鲜了。

    “他们啊,他们都是熬夜做工的。”

    面对陈迁的疑问,华倩解释道:

    “有人熬夜跟船、扛包卸货,也有人大晚上还有力气活要干。对一般人来说,早上是才起床吃早饭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早上是刚下班吃宵夜的时候。”

    “我看您也没喝酒,所以也不知道您能不能懂那个感受……就是累了一晚上了想回去睡觉,但肚子饿还睡不着,只能吃点东西喝点酒帮自己入睡。”

    “他们就是这个样子,在我们这饱饱的吃一顿,再喝些酒,回去就能好好的睡一天,然后晚上再去上工。”

    原来如此,陈迁还奇怪呢,怎么会有人大早上的就喝酒。

    华倩继续说:

    “其实我们这里摆早酒的还是少,因为我们这人少。真正摆早酒摆的多的,都是帝京那边码头、工坊人多的地方。我们这里才我们一家摆早酒的,人家那边整整一条街都是。”

    陈迁好奇道:

    “你去过帝京那边?怎么对那里那么清楚?”

    华倩微微一笑,老迈的脸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当然去过,陪儿子赶考的时候去过,后来陪孙子赶考的时候也去过。孙女出嫁的时候,亲家把我们接过去商议过婚事。”

    一旁,钱小七补充道:

    “你别看小李小华留在这镇子上开早酒摊,那只是人家喜欢干这个。人家子孙挺出息的,还有在帝京当官的呢。”

    陈迁这才知道,李大力和华倩两人的子孙都什么情况。

    老夫妇俩人有三子一女。

    女儿是他们最小的一个孩子,因为兄弟们给力,所以嫁的很好,嫁到了一个商人家庭。

    但这位李小妹可不是那种完全依附男人的菟丝花,相反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强人。

    当她加入夫家半年左右,就展现出了杰出的商业天赋,提出了很多很棒的想法,而且行动能力很强,帮夫家的生意上了新的台阶。

    三儿子从小就游手好闲特别爱玩,但是人并不懒,脑子特别聪明,而且擅长归纳总结。

    现在人家云游天下,传出不少诗词歌赋,还有民俗著作,可谓是名满天下的大名士。

    而这位李三郎能这么潇洒,也全是因为有两个好哥哥。

    按照老夫妇的说法,最有出息的就是他们二儿子。

    李二郎并不算天资聪颖的那一类人,完全称不上有大帝之资,只能说是中上。

    但是人家李二郎特别刻苦勤奋,读书特别用功特别肯吃苦。

    皇天不负有心人,李二郎参加科考以后,以一个小商贾家出身的普通读书人身份,跟诸多书香门第出身的天之骄子同台竞技。

    成功考取了进士功名不说,还打破记录,在殿试后拿了个二甲第四名的好名次。

    要知道,在他之前,一甲二甲的名次都是被书香门第包揽的。

    在科考领域当卷王还不够,李二郎在官场上也是卷王,同样以非书香门第出身,成功挤进朝廷的权力核心,成了一名阁老。

    当然,当今皇帝也未尝没有将李二郎树为榜样,鼓舞农家、商户子弟积极科考的意思。

    李二郎也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不但自己做一个纯臣,也教导自己孩子一定做一个纯臣。

    李二郎自己做卷王还不够,生了几个儿子也各个都是卷王。

    他最得意的大儿子,甚至还拿了今科状元。

    如今李二郎早已致仕,跟自己三弟一起玩去了。

    李二郎能安心读书可靠,那除了李大力和华倩两人的功劳以外,也有他们大儿子的功劳。

    李大郎算是继承了老夫妇俩的事业,只不过没留在店里帮忙,而是自己出去开了早酒摊。

    他也没有跟父母一样,在一个小镇小码头边摆早酒摊,他硬是找了一个当时荒无人烟,如今人潮汹涌的位置摆了早酒摊。

    攒下了第一桶金以后,李大郎没有跟此时大多数人一样,撇下中低端餐饮去干高端餐饮。

    而是继续努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强化消费者对自身品牌的认知。

    不将目光放在高端餐饮的红海市场上,而是将资源向未深度开发的蓝海市场倾斜;完善企业精英逻辑,复用自己赖以成功的传统打法,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全新商业模式……

    说人话就是……卖快餐。

    是的,李大郎不做高端餐饮,继续做低端餐饮,开发出了类似快餐一样的东西。

    早在李二郎考上秀才,开始考乡试成为举人以前,李大郎就已经成了炎武国的快餐大亨。

    而就是因为有了李大郎雄厚的财力支持,李二郎才能生生将不属于他的教育资源抢过来,最终成功跻身二甲进士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