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祖圣君

第1章 何生雨夜渡暗河1

    大唐武宗末年,皇帝信道,追求长生,便广招天下道法高深之士,入宫讲经,并设玄馆,开道场宣法。

    渝州东一观道士广成真人,道法高深,传说能腾云驾雾,撒豆成兵,还能掐会算,断人吉凶,在蜀中一带名气极大。

    光禄大夫刘玄靖为讨好圣上,便千里入川,花了数月时间,终于在巴县,寻访到了正在此处赠医施药的广成真人--赵炼师。

    彼时,赵真人虽然青衣葛布,一身寻常道袍,但却是鞋不沾土,衣不带尘,加上身姿挺拔,足八尺有余,又生的是面如冠玉,浑身洋溢清灵之气,颇有些仙风道骨,让光禄大夫欣奇不已,敬若神人。

    随后,刘玄靖讲明来意,说当今圣上喜爱道法,听闻广成真人乃蜀中名士,想邀请入宫讲法传道。

    这位赵真人虽然没有传闻中那么神乎其神,却也有些真本事,但入宫面圣,却是百般不愿意的。

    虽然是方外之人,但他也知道伴君如伴虎,况且当今皇上少年性情,风评也颇为不佳,赵炼师刚开始是坚辞不受。

    但这个光禄大夫刘玄靖可也不简单,因常年伺候皇帝、游走于官场士林之间,嘴上功夫极为了得。

    几番名、利的游说之后,久在乡野的赵炼师居然还真的被说动了,一颗凡心也开始向往盛名天下的景象。

    数日之后,他便随着刘玄靖回到了神都,面见了当今圣上。

    赵炼师果然不似皇帝之前见过的庸碌之辈,阴阳五行道法精深,随便几个火法、水法,便让皇帝惊奇不已。

    而且赵真人还擅长阴符遁甲术,善于演算九宫卦象,推吉断凶,很是灵验。

    到后面,皇帝每每大事小事,都要先找他先卜一卦,听听卦象所言。

    这个赵炼师也是见微知著,极善观察人心之人,往往几句模棱两可、玄乎其玄的卦象之言,也能引的皇帝频频点头,很以为然,还视其为袁天罡、李淳风之类神人。

    仅仅几个月的工夫,赵真人便已深得皇帝宠信,对他极其依仗,最后皇帝还昭告天下,封其为国师,并建金箓道场。

    也是诚如刘玄靖之言,赵炼师果然在数月之后,便已名满天下。

    但人心会变,即便是修行多年的赵真人,在满朝文武阿谀奉承,名与利的诱惑之下,也开始慢慢腐化堕落。

    为了迎合皇帝的猎奇心理,赵炼师开始网罗各类三教九流,充斥玄馆,陪皇帝戏耍,还号称四奇八十一道。

    而大唐官员们为了笼络诸多道士,更是不惜血本,赠金赠美女,无所不用其极。

    几年的工夫,就弄的朝廷上下乌烟瘴气,让本就羸弱的大唐,朝政更加腐败,民生更加苦难。

    而赵炼师四年之后推动的“灭佛”事件,更是让大唐笼罩在一片诡谲的阴影之下。

    此事暂且不提。

    话说大唐淮南道黄州府境内,有一县,名“黄”。

    黄县为江北之地,幅员辽阔,又都是水泽,大小河川湖泊上百,所以盛产鱼米,本地之人颇为富裕。

    古时龙属水,水泽之乡,必有诸多关于龙的典故,黄县也不例外。

    那黄县就有很多以龙命名的地方,就比如这个大龙镇。

    大龙镇人口数万,乃黄县诸乡镇里面的大镇,民风淳朴。

    镇内有一家员外姓何,世居此地,也是书香门第之家。

    何家是本地的富户,家里有良田百亩,店铺若干,的的确确算的上是本地的大户了。

    据老人说,何家在三代之前,主家还有在朝为官的,荫及后代,才有如今的盛况。

    何员外今年五十多岁,虽富却仁,每当欠收的年份,不仅会减免佃户的税粮,还会赠粥施衣,诸多善举数不胜数,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周围十里八乡提到何员外,无不拍手称快,唤一句“何大善人”。

    但何员外虽然妻妾若干,所出却只有三女一子。

    特别是这个儿子,因为是何家唯一能延续子嗣的血脉,更是全家的心头肉,从小就颇受照顾。

    即便说他是集百般宠爱于一身,也是毫不为过的。

    何生今年十八岁,大名换做何元,小名叫做元宝。

    虽自小在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但却丝毫没有养出骄傲跋扈的性子。

    相反,在何员外诗书礼乐的刻意教导之下,他还是个温润有礼的翩翩佳公子,尤其喜欢交朋访友。

    这一日,正值夏秋交替之季。

    白日里,何生往隔壁梅县,寻访好友李生。

    两人喝酒吟诗,好不畅快,还约定下月要同游梅县拘龙山,并要同山上后圣观的小道士继续比个高低。

    比什么?不知道,反正除了喝酒吃肉,他们都要和小道士比一比。

    看来他们往日里,没有少受这个小道士的气。

    酒过三巡,两人都有些醉了,便依桌小憩。

    这一觉,直睡到傍晚,还是何生的小仆--阿牛叫醒了他们。

    阿牛是何员外配给何生的贴生小仆,今年十四岁,家里是何家的佃户,由于乖巧懂事,何生每次出门都会带上他。

    原本阿牛之前也唤过两次,但两人俱都酣睡,怎么叫也叫不醒,只得作罢。

    直到后来,阿牛觉得天色太晚,才下决心摇醒了两位书生。

    原来,何员外有一条家规,是专门针对何生的--出门游玩,不可在外借宿,必须归家。

    何生自然知道这条家规是父亲对自己的关心,自小也从未违背过。

    所以,当睡眼惺忪的何生睁开双眼时,就发现事情不秒,遂立刻起身与李生告别。

    出门前,李生还给了他们六个烧饼和水,以防路上饥饿。

    可刚出门,天色就转暗,瞬间下起了大雨。

    这是江南夏秋常有的气候。

    何生与小仆只得再次返回李生家中,拿了雨披和伞,再行出门。

    李生原本打算留宿二人,但想到何家的家规,也只能作罢,好在何家离此地不远,约莫一个半时辰即到。

    梅县的路并不难行,毕竟当地还算富裕,修桥铺路是本地士绅常行的善举。

    但行了半个时辰之后,雨开始越下越大,到最后呈瓢泼之势,路上氤氲朦胧一片,更无其他行人,而灯笼却早已被水浇灭,再难点着。

    两人只得借着淡淡的夜色孤独前行。

    好在两盏茶之后,雨势渐小,夜色开始明亮,两人相依作伴倒也不害怕,便继续前行,终于来到了密林。

    密林是一片方圆数十里的树林,横在黄县和梅县之间,自古以来,也没有个正式的名字,后来大家觉得里面的树木密密麻麻的,就干脆称密林。

    密林靠近黄县这边有一条宽约十丈的渡河,与密林擦肩而过。

    古时,乡民盛行土坟土葬,而这些山川地势较好的树林,便成为了土葬的绝佳场所。

    有道是:四神环山有贵气,门前流水得财运。

    为了后世得一福报,附近的乡民,多把先人的坟安在此处。

    密林里有一条小路,越过渡河之后便直通黄县,所以白日里,密林倒也是常有行人通过。

    可今夜就大不一样了。

    虽然此时雨势不大,但何生两人刚进密林,就感觉一股阴冷之气扑面而来,浑身一哆嗦。

    白日里,两人出入密林无数,即便看到一些坟包、黄纸也是不以为意。

    可此时再看那些坟头,两人心里都开始生出一丝毛茸茸的异样之感。

    而且往深处望去,恍惚间还能看到几缕幽幽弱弱的鬼火,吓的两人收回目光,只盯着眼前的小道,相携而行。

    心有恐惧,脚步也变的轻快,到最后,两人干脆都跑了起来。

    约莫过了一盏茶的工夫,何生突然顿住了脚步。

    “停下,阿牛,不能走了!”

    阿牛楞了一下,闻言停住了脚步,迷茫的抬头问自家少爷,“少爷,怎么不走了?”

    何生身体有些发抖,声音有些发颤。

    “阿牛,你看那座坟......”

    看坟?阿牛有些奇怪,心道刚才不是说不再看坟了嘛?

    心里虽然有些不乐意,但还是随着少爷的目光,看向了右侧不远处的一座坟包。

    那是一座新坟,很突兀,因为坟上没有任何杂草,连土还是新的,周围散落着很多黄白色的纸钱,两支招魂幡耷拉着立在坟的两侧,看来坟的主人是新死不久。

    没有什么特别嘛?阿牛刚想脱口而出,突然感觉有一丝不对。

    但哪里不对呢?阿牛想不出来,便再次看向了新坟。

    突然,一根招魂幡禁不住风吹雨滴,倒在了坟头上,幡也顺势盖了上去。

    这一下动静,吓的两人从脚底升起一股直冲头顶的凉气,然后“啊”的大叫一声,撒腿往前路跑去。

    又跑了一盏茶的工夫,两人身体多了些热气,也跑累了,就又停了下来。

    可怪事再次出现在两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