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国崛起

第六十一章 公立教育

    府衙。

    知府李景茂,现在看着金陵刚发来的邸报欣喜不已。

    邸报中说,松江府搞了个福泽百姓的互助医疗体系,让华亭县很多百姓可以免费看病。

    这是一件值得提点的事情,金陵六部里的这些大人们,在整个南直隶表彰了松江知府李景茂。

    这个表彰,可让李景茂欣喜万分。

    能让金陵的上官表彰,就说明金陵城的诸位大人,还是把李景茂的功绩看在眼睛里了。

    如果李景茂可以再接再厉,再给自己的功劳簿上再添上几笔,那李景茂可真是“升迁有望”了。

    想到这,李景茂就不禁想起了那个机灵的小子。

    要是那个机灵的小子能够再提上几个妙计,那李景茂可就真能去升职去金陵了。

    “报,知府大人。”

    “徐奕求见!”

    一听见徐奕的到来,李景茂有些喜不自胜,赶紧请徐奕进屋里来。

    李景茂:“徐奕,这次找本知府又有何事呢?”

    徐奕从袖中拿出了一份计划书,上面写着一份详细的计划。

    【松江府公立教育体系】

    一看到这几个字,李景茂有些费解。

    李景茂:“这松江府公立教育,和松江府公立医保,运行的方式是一样的吗?”

    徐奕点了点头,这松江府公立教育体系。

    虽然打着公立的名声,但实际上还是老百姓自己出钱,只不过这个名头是在衙门的头上。

    李景茂:“这医保体系,现在运行的不错。若是这个公立教育体系能够做起来,徐奕你可是有大功的,我可要好好地奖赏你。”

    徐奕将计划书收回了袖子里,紧接着跟李景茂谈起了条件。

    徐奕:“这个教育计划,不同于医保,需要咱们衙门出些钱,大人您看如何呢?”

    一听这话,李景茂皱起了眉头。

    让衙门出些钱?这李景茂可是一个爱财如命的人,虽然他还有点底线,没有碰医保计划的钱。

    可要让他自己再往外掏钱,这可就让李景茂有些心疼了。

    但是,李景茂转念一想,又想到了今天刚到的邸报。

    金陵的大人们,似乎很看好自己这个松江知府,要是能再做一两样大事出来,那自己不就升迁有望。

    李景茂此时,来来回回想了几圈,终于打定了主意,便问道。

    “每个学生,得往里贴多少银子?”

    徐奕不慌不忙的报出了一个数字。

    “一个学生,一学期最少得一两银子的成本。”

    听见这话,差点吓了李景茂一跳。

    “一个学生一两银子,这华亭县三十万人,按照你的计划,至少得有六七万适龄学生。”

    “每个人出一两银子,这一年就是六万两,我这松江府衙门里,上哪里给你找这六万两去。”

    知府李景茂说到这,不禁又开始心疼起来钱了,这六万两也不是个小数目,怎么能说给就给呢。

    徐奕自然也想到了,这六万两,也不能让知府李景茂一个人出了。

    “知府也不必担心,这一两银子,知府衙门出四分之一即可。”

    “六万两,知府衙门也就出一万五千两。剩下的,我给学生补一万五千两。”

    “其他的,就由华亭县百姓自行筹措。”

    “李知府,您看这样,可以吗?”

    一听这话,李景茂紧锁的眉头解开了。

    知府衙门只用出四分之一,这样一来,压力顿时少了很多。

    李景茂打算着,这个计划无非是用钱来开路。能少拿点钱,换得松江府教育体系的成功,那也算是大功一件。

    等到松江府教育体系成功运行之后,金陵城的那些老家伙们,必定还会嘉奖自己一番。

    这波交换,算起来李景茂并不亏本。

    李景茂:“这倒也可以,那就按照你说的做,从知府衙门的账上划拨银子即可。”

    “每一个学生,知府衙门补助四分之一,只要能让教育计划运行下去即可。”

    “徐奕你就抓紧去办吧。”

    李景茂这样说,这松江府教育计划,便是一路给徐奕开了绿灯,徐奕也就能开始做这个教育计划了。

    谢过知府李景茂,徐奕赶紧坐马车回到徐园,开始进行下一步计划。

    ..

    李思远算出了大概的费用。有了衙门的补助,建立松江府公立学校的压力也就小多了。

    实际上,教育每个学生所花费的成本并没有这么多,徐奕已经给李景茂多报了许多预算了。

    松江府公立教育体系,开始行动。

    第二天,知府衙门就打出了告示。

    华亭县开设公立教育,如果有希望子女上学,可以去知府处报名。

    目前,仅在华亭县内招生,每学期500文钱的学费。

    此布告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华亭县引起了轩然大波。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一些书,能多学些东西,将来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混口饭吃。

    华亭县里的私塾,哪个一年不要好几两银子,让普通人家根本无力负担让小孩子读书的费用。

    现在知府大人知道百姓的难处,自己掏钱,补贴百姓的孩子,让普通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学。

    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好处,华亭县的百姓自然是群情汹涌,报名者数不胜数。

    知府衙门前,报名的人排成了十几行队伍。

    当时医保登记的盛况,此时又在华亭县重现。

    看来,大家都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

    徐奕在路边看着来报名的家长,发现了些许不对劲,这来报名的人数还是有些少的,整个华亭县有二三十万人。

    现在报名者的数量,和华亭县适龄儿童的数量并不对等。

    看来,在这个嘉靖十九年的华亭县,还是有许多人不想让孩子接受教育。

    指望孩子长大了继承家业的人,在华亭县城区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至于华亭县乡下,那就应该更多了。

    孩子是最重要的劳动力,等到十五六岁就要帮助父母干活,哪里有时间去读书呢?

    想到这,徐奕并不看好在松江府乡下,推行公立教育的前景。

    大部分农民,生养孩子,只想要更多的劳动力罢了。

    至于交钱读书这回事,对于这些淳朴又无知的乡下人来说,无异于痴人梦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