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代北

第二十五章 四杰二獒

    六月末,魏国夏收进入尾声。

    滴雨未见,干旱的情形仍未得到缓解,新修的沟渠终究无法覆盖全部田地,粮食不可避免的减产。

    据张恂等人呈上的奏报,冬麦减产两到三成不等,朝廷预估,夏收成果应该在三十万斛左右。

    斛同石,一斛十斗,三十万斛听起来不少,实际上并不算宽裕,朝廷抽走五六成的赋税,剩下分到云中屯垦百姓手中的部分,只能勉强维持全家性命。

    不怪魏王不恤民,只怪现实太残酷。

    尽管夏收没有结束,但魏国战争机器已经开始转动,魏王传令漠南、代郡、云中三地统计成丁。

    “凡十五以上、四十五以下无疾男子,一律编入丁册;未成丁年过十五,由乡蔷夫(或部帅)考核,录入丁册。

    今后,若遇战事,按户抽丁。”

    相当于是正式的部落兵制度。

    部落兵的作战目标十分明确,掠夺男女生口、牛羊马匹;凡出征,弓马皆是自备,战后根据斩获分发战利。

    另一边,拓跋珪授命庾岳、贺兰悦、李栗赴三地选拔勇猛敢战之士,填补禁卫军空缺,选拔标准有三:膂力大、善骑射、武艺好,除此之外,不限种族、身份,遴选范围扩大到军器监劳作的柔然奴隶。

    东方的大燕已经注意到了魏国,魏燕之间,必有一战,留给拓跋珪的已经时间不多了,因此,魏国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有制度都要向军事方面靠拢。

    ……

    七月初,外出遴选勇士的庾岳三人相继归来,万人禁卫军完成重建,紧接着,魏王于盛乐王庭召开御前会议。

    经过半月酝酿,文武群臣多次议论,朝廷初步拟定军改方略。

    先是燕凤宣读三地呈报上来的成丁。

    “云中郡计有成丁两万一千二十一人,禁卫军一万;代郡成丁两万三千一百,镇戍兵三千;漠南成丁两万一千四百七十,镇戍兵五千”。

    拓跋珪接过丁册,默默计算一下,成丁大约六万五千,常备兵一万八千。五丁抽一,再辅以部分常备兵,差不多可以组建起东征军。

    燕凤说完退下,拓拔仪踱步而出,眉色飞舞,神采奕奕:“按照之前军议,禁卫军引入考校,上格者为羽林,次格者为虎贲,下格者为直从”。

    “禁卫军下,设直勤(宗室)、羽林、虎贲、直从四军。

    直勤军录入宗室、国族、战功卓著者,满编一千人。羽林、虎贲、直从三军,以考核结果为准,满编三千人。

    此四军,平时护卫御前,战时担任大中军,决死突击。”

    “凡有缺,镇戍兵、部落兵补直从、直从补虎贲、虎贲补羽林。

    每年七月举行考校,羽林考核不合格者,降虎贲,虎贲考核不合格者,降直从;直从考核不合格者,除军籍,贬为部落兵”。

    整军规模不大,大致为两条:编丁、擢升,但王建等首次听闻的将领,不免在心中感慨,魏王时时不忘强本弱枝。

    当下魏国没有能力组织起数万大军,拓跋珪只能通过选拔精兵来强化武备,他宁愿削弱镇戍兵战斗力,也要牢牢掌握魏国最精锐的一万人。

    此番整顿,同样厘清了士卒等级,直勤、羽林、虎贲、直从、镇戍兵层层分明,构筑一条升迁通道。

    等级不同,待遇不同。

    拓跋珪放下丁册,没有出言,拓拔仪见状,汇报起具体细节,也为一众统军将领解答疑惑。

    “九原公只说了补缺之序,却未言明升迁之法,若是上军满员,下军儿郎立下功劳,又待如何?”

    拓拔仪回首轻瞟提出疑问的王建一眼,肃容答道:“部落兵、镇戍兵斩五级,可升直从;直从斩二十级,可升虎贲;虎贲斩五十级,可升羽林;羽林斩百级,可升直勤!

    掳一壮年男女,同二斩首。”

    此言,等于宣告了魏军在塞外作战的基调,掳为主,斩为辅,并且这个升迁标准,不算苛刻。

    “可否告知四军待遇?”长孙嵩出列发问。

    日前,拓跋珪调回了负责民事的长孙嵩、穆崇、拓跋觚,将云中政事全权委托给了张恂,以后者为云中太守。

    云中郡设四县,白道县、盛乐县、云中县、昆新县,四县县令均由张恂委任;代郡也在朝廷主导下,设置六县。

    魏国地方制度确立了下来——州郡县制,至于漠南等边地,只能等待时机,尝试化为军镇(州)。

    拓拔仪肃容解释道:“具体标准,根据战场斩获决定,我只透露一点,凡入四军,不论出战与否,都会分到战利”。

    闻言,不少将领面露欣喜之色,虽未明言具体班赏细节,但从其中描述便知,恩赏之厚。

    只要被选入禁卫军,哪怕不上战场,战后也会分得不薄的战利,如此待遇,估计下层部民会争得头破血流。

    莫说部民,帐中的十几名将校都是心头火热,连于栗磾这等平素不领军的将军,也是跃跃欲试。

    人事安排,才是今日军议的重中之重。

    “将士语言不通,如何在战场之上传达军令?”

    穆崇拱拱手问道,自从上次于桓谋逆之后,他整日提心吊胆,不过魏王并没有大行牵连,他希望藉此表现自己,重回魏王视野。

    拓拔仪没有回答,将目光递向拓跋珪,这件事之前有过讨论。

    迎着文武群臣的目光,拓跋珪肃容说道:“孤意,军中引入晋人,教习士卒雅言(三晋方言),往后军令一律用雅言传达!”

    事实上,雅言并非一成不变,夏商周以洛阳方言为雅言;秦汉两朝,以关中方言为雅言;魏晋两朝,复以洛阳方言为雅言;东晋以金陵方言为雅言,大名鼎鼎的吴音,一种酥到骨子里的柔媚。

    眼下,拓跋珪决定暂以三晋方言为雅言,潜移默化民众,当然,语言只能改变,无法统一,也不存在统一的必要。

    叙述完毕,帐中安静下来,语言,毕竟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东西,说难听点,拓跋珪的行为已经有数典忘祖的意味了。

    见朝臣怔默,拓跋珪按剑而起,声若洪钟:“我国人皆炎黄苗裔,习诸夏言,本是常事,卿等有何疑虑?”

    “语言之事,孤意已决,卿等勿复言!”

    “是!”

    不管心中作何想法,表面上无人反对,当下是人事任命的最后阶段,在场诸人可不想因为冲撞御前,自毁前程。

    退回座位,拓跋珪宣布人事安排:“三军选拔,由镇远将军拓拔仪、宁远将军叔孙建、折冲将军于栗磾,护军将军庾岳全权统筹”。

    “孤给你们半月时间,完成建制”。

    “王上放心,半月之内,必定完成选拔。”

    拓跋仪四人出列应声,面带喜色。

    集全国精锐,一隅之精华,组建一支威震天下的精兵,对于武人而言是天大的荣耀。

    若无白毦兵,谁人知陈到;若无陷阵营,谁人知高顺;若无先登营,谁人识麹义;若无铁浮屠,谁人闻兀术……

    魏晋时代,各种精卒更是层出不穷,名传千古,慕容氏铁索连环马;横行天下的凉州大马;为晋王朝续命的北府兵……

    虽然拓跋珪没有直接宣布四军主帅的任命,但其中意味已经不言而喻……堂下之人,心酸者有之、艳羡者有之、不满者有之,不一而足。

    拓跋珪审视堂下四人一眼,心底暗赞,此四人,懂兵法、晓阴阳、有智略,勉强担得起大魏的四杰。

    至于四獒,则有拓跋虔、长孙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