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第二百七十五章 浙党推书

    京城,沈一贯的府邸。

    首辅沈一贯,刑部尚书萧大亨,礼部左侍郎李廷机,以及浙党的一众大佬齐聚一堂。

    在座都是大忙人,哪怕沈一贯提前联络,但是大家要凑在一起,还是让沈一贯等待了半个多时辰。

    等待过程中,沈一贯便坐在那儿翻着《民族国家论》,边看边暗暗点头。

    萧大亨坐下笑道:“阁老看的什么书,如此欣赏?”

    沈一贯把书本放下,说道:“此书写得极有趣,将人性中许多事情写得万分透彻,的确发人深省。”

    李廷机却没心情看书,伪楚王案发之后当地的巡抚和巡案不敢调查,于是将案件打回,万历皇帝下令公卿大臣们开会议论此事。

    原本的礼部尚书、东林党的郭正域因为参楚王行贿之事被以为与案件有涉,不适宜主持议论,所以万历皇帝又让李廷机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取代郭正域为代理礼部尚书处理此事。

    虽然万历皇帝这明显是帮助浙党的作为,但也把李廷机给推到了风口浪尖,他生怕一步走错就连累整个党派以及自己的前程。

    见人来的差不多了,李廷机颇为着急的道:“沈师,咱们还是先说正事罢,沈师心里究竟是怎样主意?”

    闻言李廷机的脸色一下惨白,低头不好说话,而萧大亨思索一番,连连点头说道:“这一点的确极为重要。”

    李廷机字尔张。

    闻言沈一贯却生气道:“他们已经摆明车马与我等作对,难道我们连还手都不可?为何非要是东林党人才能斗争?”

    “的确要注意分寸,东林党不是这一下能打死的,做的过分在旁人以为也不好看。”沈一贯拍板说道:“这一次就参礼部几个言官和郭正域,其余人等皆不问,此事之后,还要和楚王划清界限!”

    “礼部言官不过是具文以奏,其中许多人也是真心上疏,并不真的和东林党有关系。若是我们不加分辨施以雷霆手段,只怕会引起旁人非议,以为我等党同伐异、不能容人。”李廷机不想弄礼部言官,一方面因为他比较正派,另一方面则是他自己刚刚当了代理礼部尚书,一上位就跟着阁老一起整自己部中的官员,传出去也极不好听,以后肯定给他的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浙党内部早已经就此事进行了好多场的议论,只是一直没拿定主意,这时沈一贯闻言一脸轻松的说道:“我已定下了法子,拿起东林党人串联的证据,全力弹劾一批礼部官员。”

    沈一贯看他这模样微微皱眉,内心对于自己这个门生有些不满,李廷机明明是浙党,但是却做事时总留有一线,不愿意全心全意为党派考虑,在外人看来他是公正,而沈一贯看来这就是有些拎不清了。

    楚王也知道楚宗室背后是东林党,早就在浙党内部大为活动,金银是大把大把的撒,萧大亨其实也收受了楚王贿赂,自然是支持和东林党开战,保住楚王位置的。

    萧大亨连忙两边劝和,提出自己观点说道:“这一次咱们被东林党摆了一道,又有诸多宵小跟随上疏,若不杀鸡儆猴,日后也没个成法了。我也以为要参倒一二礼部官员做做样子,若非如此,尔张做尚书也会被手下人轻视不是?”

    一旁的一个刑部主事也点头说道:“我以为萧尚书所言极是,不过此事一定要注意分寸。”萧大亨是他顶头上司,无论是从党派利益还是做官人情的角度,他自然都要对萧大亨表示支持。

    作为浙党安插在礼部内部的最***员,李廷机闻言只能点头遵命,否则他在党派之内就真混不下去了。

    “有何意见?”沈一贯理了理衣摆问道。

    “沈师,是否再考虑一下?”李廷机闻言第一个反对。

    沈一贯看向李廷机说道:“参哪几个礼部言官,还要由你来提议。”

    会议结束之后,萧大亨却终于放心,李廷机有多难做和他没有关系,他只希望浙党越来越好,自己也能跟着捞到利益。

    楚王给他行贿了上千两,但这时李廷机卖起楚王来却毫不犹豫,他点头说道:“这楚王也是个隐患,此事之后和他也要保持界限,阁老若是不提醒,我等还不曾想到。”

    “这主意并非我出的?”沈一贯说。

    “是哪位同侪有这样才华?”

    “福建的徐敬舆信中所写。”沈一贯笑着指指桌上的《民族国家论》,“我猜此办法也并非敬舆一人所想,多半是这书的作者给他建议。”

    众人都向桌上的书看去,待看清书籍作者之名,萧大亨惊讶道:“原来是王建阳,他又有了新书了?”

    不过萧大亨接着却道:“阁老,我听闻此人和叶相高来往颇密切,他在苏州所办报纸,还有李三才涉及其中,东林党人都为他保驾护航。”

    “我自然知晓。”沈一贯说道,“他是王建阳,不是那绍兴三宝徐文长。”

    闻言在场众人皆是一愣,接着便大笑。

    此时官场上人都说绍兴有三宝:绍兴话、绍兴酒、绍兴师爷。

    绍兴府和苏州府一样,读书人多、科举难度大,大多数人考上秀才之后就去自谋职业。

    苏州府的读书人很多去做了医生,而绍兴府的读书人不少就是做了师爷,因为出入宫门的绍兴师爷多,所以此时绍兴话也在官场之上成了一种特殊的通用语言,师爷幕僚用之互相交谈有一定的保密和拉关系的效果。

    徐渭徐文长也是绍兴人,他是明代第一幕僚,也是绍兴师爷的代表。

    众人笑了一番,沈一贯脸色严肃的拉回话题道:“我查王建阳此人消息,知他才华文字都是一流,且游走于各派之间,短短几年居然从一海外归客而成为国子助教,其才可比古之智囊,其文字奏折也有能登大雅之堂的本领,可知这样人物并非安于僚佐的。何况如今圣上也喜欢他的书,这样人物交好他不亏。”

    说来说去,其实沈一贯愿意交好王文龙的主要理由还是最后一句:万历皇帝喜欢他的《尚书古文疏证》。

    明代是有喜欢小说的皇帝的,最典型的就是嘉靖,嘉靖求仙访道之余极为爱好小说,实录记载他总是叫太监进献时新小说话本,跟大臣讲话时也常喜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