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

第五十章 诗外功夫

    博士研究生第一年的课程学习是紧张的。但张智对协会的工作丝毫没有放松。

    导师田东晟教授也支持张智在协会的工作。毕竟,自己的学生能担任国家级行业协会的秘书长,导师的脸上也是光荣的。更何况,兼顾协会的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的独立组织和从事科研及管理能力的一种体现。

    所以,张智请假参加协会的各种会议,甚至到国外考察、参加国际性展会等,田教授都大开绿灯。

    邹东明提出办培训班的事,张智在进行了一番可行性的思考之后,这天早上,他估计着林院长刚进办公室不会有别的什么事,就把电话打到了西城林院长的办公室。

    “哦,张智啊,怎么样,学习忙不忙?”林院长热情地接听张智的电话。

    “还行,林院长,不过,我这年龄现在学习起来还真是挺吃力的。”

    “有什么困难跟院里讲,工作上如果忙不开,我安排其他人多分担一些。”

    “谢谢林院长。我给您打电话是想汇报个工作。”张智就把邹东明提出办培训班的事情告诉了林院长。

    “只要不违反有关规定,你放手去组织吧,只是可能会占用你很多时间。”

    “我会安排好的林院长,那接下来的事情我随时向您汇报。”

    张智听到电话里响起连续的“嘟嘟”声后,把电话从耳朵旁移开,想了想,就接着把电话打给邹东明,让他先起草一份合作协议。

    两天后,邹东明约张智在一家茶社见面,准备最后敲定合作事项。

    “老兄,你办事太讲究效率了,这协议的条款这么简单,我都没法传给林院长看。”张智手里拿着邹东明起草的只有一页纸的协议,笑着说。

    “我就是留着等你这个秘书长来做文章的。哈哈哈。”邹东明的笑声很爽朗,他知道张智办事是一个很细致的人。

    “这样吧,我在你这个基础上,再充实一下。”张智说着,拿起笔,在那张纸上斟酌地勾画起来。

    张智主要在上面补充了许多细节上的东西,然后两个人进一步商讨,商讨后的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甲方:中国UPC工业协会

    乙方:海东高化集团

    论坛举办地:海南海口

    考察地:待定(双方协商)

    中国UPC工业协会海东UPC产业发展论坛由中国UPC工业协会(甲方)主办,海东高化集团(乙方)承办。甲乙双方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利用各自的条件,就合作举办此次论坛达成本协议。

    论坛举办形式:甲方负责组织有关专家,共同探讨行业发展深层次问题,并开展授课培训和考察活动等。

    论坛参加人数30人左右;本次论坛培训结束经考核合格,以中国UPC工业协会名义颁发结业证书。

    甲方的直接责任:甲方作为此次论坛的主办方,对论坛的举办拥有声誉权和解释权,职责范围包括组织专家授课、负责论坛期间的财务管理、负责授课专家的报酬、为学员颁发结业证书等。

    乙方的直接责任:配合甲方做好论坛的组织工作,负责论坛及培训场地及设施的租用,做好食宿、交通等接待工作,与甲方工作人员共同负责论坛和培训的费用预算,配合甲方工作人员做好培训的课程安排,与甲方协商授课等报酬的分配等。

    利润分配:培训班举办期间,中国UPC工业协会会员或非会员单位和个人自费报名参加论坛所产生的费用结余,按照甲方与乙方5:5的比例分成……

    和两人商讨后的这份协议相比,邹东明起草的那个东西就显得太简单了些,其实,有些内容邹东明是希望含含糊糊一带而过的。

    但邹东明没有想到,张智会在这份协议上下这么大的功夫,尤其是在财务管理、负责授课专家的报酬、培训班参加人员数量、甲方与乙方的分成比例这几个方面,张智的那种细致,让邹东明更是没有料到。

    张智心里的想法就多了。他向邹东明提出给协会的名额,他都已经考虑好了。他列出了一个协会一方邀请参加论坛的专家名单,上面有自己的导师田教授,有海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的领导和相关学科带头人,还有林院长和王国栋院士。

    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张智对自己列出的名单上的人,亲自逐一联系,征求他们对参加论坛培训和考察的具体意见,然后又和邹东明一道,共同筛选确定考察路线。

    张智在邀请他的导师和学院的领导参加论坛时,没有提及与海东高化集团合作的事情,只说是协会单独举办的活动。

    论坛培训授课和考察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张智全程参与。

    他为邀请的每一位专家安排好授课时间,然后让协会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负责从海口到海东,从海口到西城的往返接送。林院长和王院士因为有其他工作提前回了西城,没有参加到国外的考察,张智就全力照料好他邀请的另外几位专家。

    平时,如果张智愿意的话,他是很会照料人的。从小看到姐姐为家里忙里忙外,他这个当弟弟的,当然也是有样学样,早早地就学会了主动去做各种家务,照料身体不好的母亲和小他六岁的妹妹。

    说来也怪,前几年和林院长一起到国外的那次,张智却对林院长没有表现出任何特别的关心和照顾,那次回来,他近乎愚钝的行为,曾让朱墨替他感到担心。可是这一次,张智对几位专家的衣食住行,像照料自己的家人一样,关怀备至。

    论坛结束后,张智还亲自把授课费及考察补贴等,一一送到专家们的手里。

    邹东明已经是博士毕业了,当他看到张智拉出的协会方面参加论坛的人员名单时,看到海东理工大学的教授就有四五个,就明白了张智的用意,明白了张智在协议的商定时,为什么会那么在意细节。

    不过,最后进行财务结算时,邹东明发现,张智在这次培训班上,几乎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好处。这让邹东明对张智有些捉摸不透了。

    论坛全部结束后没几天,马涛和邹东明有其他事在勤凯公司马涛的办公室见面。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快要下班的时间,马涛给邹东明和自己各冲了一杯咖啡,然后两人随意地坐在办公桌前,说着说着,话题就说到了张智的身上。

    “其实,我是很佩服张智的。年龄这么大了才开始读博士,很不容易,你像我,现在就打不起那个劲头。而且协会那么多事务性的工作,他都亲自细细地过问,干啥事都像在做学问,认真。”马涛说。

    邹东明说:“是不容易。不过,我觉得张智在这件事上这么投入,说不好,还真是你说的,张智博士毕业,可能会有其他想法。”

    “你是说,张智有可能不回曙光院了?不会。”马涛对邹东明的话有些意外,但他觉得自己了解张智。

    “只是感觉。真要是不回去,如果留在海东的话,咱兄弟三个联手,得考虑着干点事才是。”

    “时间短,你还不了解张智。我们是同一年到的曙光院。从骨子里讲,张智跟我不一样,可能,跟你也不一样。”

    “哦?”邹东明探起身子,端过咖啡杯来,一边喝,一边拿眼睛看着马涛。

    “怎么说呢,张智想要的,比我的多,我指的不是钱。”

    邹东明专心等待马涛的下文。

    “我们刚到曙光院那两年,张智在科研上,很快就在我们这批人当中脱颖而出,要不怎么成了王院士的关门弟子了呢。”

    “张智看上去就像个做学问的。”

    “怎么说呢,张智就是那种,既脚踏实地,又充满理想的一个人。这种理想,还真的就是那种要为科研献身的一种情怀。想想挺高尚的。真的,我说的可一点也不夸张啊。”

    “这倒是蛮让人敬佩的。”

    “的确是。你看看我现在,基本上已经沦落成了一个商人。有时我都有点自惭形秽了。可张智不一样。”

    “这样说的话,我蛮理解张智了。不过,马涛你不是商人,你是个真正的企业家。”

    “要说企业家,还得是你邹总啊。”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聊得很是开心……

    这场论坛办下来,张智真是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他在论坛举办前和邹东明商谈合作协议时,正像邹东明已经感觉到的那样,他的确是想借这个机会,与自己的导师和学院的领导有一次深入沟通的机会。

    理工科的博士真不是那么容易读的。

    张智入学后越来越觉得,他这个年龄读博士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眼看着学校里不少比他年龄小得多的在读博士,一个一个地被延期毕业,他的心里是惶恐的。

    有时,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他甚至都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他感觉到边学习边工作的这种委托培养模式,远不是他起初想象的那么简单,那种学习上的压力,一点都不比当年复读考大学那个时候的压力小。尤其是第一年面对他最大的短板——英语课程的学习和考试,他觉得真像是进入了炼狱一般,简直是一种煎熬。

    所以,他需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可能为自己后续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使每个阶段的学习都能够顺利地通过。

    他回到学校重新投入学习的时候,他不知道马涛和邹东明会这样谈论自己,如果知道的话,他可是真的会跟这两个已经是兄弟一样的朋友,好好倾诉倾诉释放释放自己心里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