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

第六十五章 报道策划

    接受采访的靳先生,聊得有些兴奋了,秘书提醒了两次以后,靳先生才准备结束自己的谈话。

    “七月份,我在网上设立的‘靳飞宇思想工作室’就要挂牌成立了。世界奇妙得很,许多事情,要经历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得清楚,我已经八十七岁了,没有别的办法,那就多活几年吧。活的长一点,可以证实我的看法是否合乎发展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又如何成为现实。”

    “到时候,大家都会成为您工作室的常客的。”朱墨和尚副局长边边起身准备告辞。

    “你们一定要来。我觉得我有点像一个正在猜谜的人,看到了谜面以后,总想等着看看谜底究竟是什么。”靳先生笑着最后道。

    “您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

    原定半个时的采访,进行了将近一个时……

    靳先生接受采访时,谈话的思路真是太清晰了,这让朱墨在写稿的时候省了不少心。隔了一,朱墨便以《一定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为题,在西城日报上刊发了专访靳飞宇先生的稿件。

    稿件中,朱墨对靳飞宇先生谈到的三个主要观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观点一——“西城的工业很少有属于夕阳产业的,都有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希望”

    观点二——“人才是流动的,引进人才不一定非要他把家搬到西城”

    观点三——“对旅游业来,经济增长点无一不是从生活需求中产生的”

    牛副市长看到这篇报道后很重视,指示副秘书长李青林组织市属新闻媒体,围绕报道中靳飞宇谈到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再策划一组报道,在报纸、电视台、电台尽快同时推出。

    李青林按照要求,把经常联系的几个跑线记者召集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将领导的指示传达给大家。

    几个记者听完领导的要求,显得有些茫然。

    “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李青林看看每个人,启发。

    和李青林经常因为工作聚在一起,所以,大家话也都不拘谨。

    “进行这种联动式的策划报道,今来开会的,至少应该是各媒体主管采编业务的副总编。让我们来,我们回去还要层层汇报,等到确定下来,很难满足领导要求的尽快同时推出。”

    “更何况,这种报纸、电视、电台联动的宣传报道,是需要宣传口统一协调进行的,让我们来开这个会,一是我们做不了主,二是缺少必要的工作流程。”

    “这个策划,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工业的,旅游的,人才的,这在我们新闻单位是三条相对独立的战线,每个战线都有专门的记者,可是我们今来的,都是负责科技这一块的,尽管有时采访会有交叉,但是很多背景资料我们都不掌握。”

    听记者们谈各自的情况,李青林表示理解大家。

    “你们谈的这些情况,领导都了解,正是因为她了解这些情况,她才希望少走程序,趁热打铁。如果按照正常程序,等下一组报道推出,西城日报的这篇专访,热度就已经下去了,宣传效果肯定要打折扣。”

    李青林又:“能不能这样,你们可以先根据各自的情况考虑一个大概的报道方案,我这边跟领导汇报后马上就跟宣传口沟通,这样,咱们同时推进,不会影响工作效率。”

    “这样倒是可行的。”记者们表示赞同。

    李青林手里的电话响了,他把手机放在耳边“喂”了一声,听了几秒钟后,对记者们了句“你们先商量着”,然后开门走了出去。

    “领导效率高,咱们的效率也高了起来。”电台的记者杨洋。

    “是啊,牛副市长工作上的高效率,好多部门已经领教过了。”

    “我们在好几个部门采访时,大家都这个新领导,工作真是太投入了,一上任,就要求自己分管的部门,每早上般上班之前,要把前一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当的工作安排上报给她。”

    “是是,我们也听,有些委局现在一的工作量,比以前一周的工作量还要大,之前好多工作是能拖就拖,能推就推,现在不行了。”

    “那还不把那些委局里的人给忙坏了。”

    “其实,新领导的要求也是正常的,只不过是那些委局过去的工作效率太低了。”

    “开发区管委会的王主任私下里就开玩笑,每的工作就像是被领导用鞭子抽着往前赶似的。”

    “就是。这不,刚看到日报的报道,马上就要求后续的报道跟上来,效率就是高。”

    “但是,宣传部那边一定还会有具体要求的。”

    “其实,这样干工作不拖泥带水,挺过瘾的。”

    “听牛副市长大学毕业后到骏马集团工作,就一直没离开过那里,之前也没有在委局机关工作的经历,她把管理一个企业的方法用在管理全市范围的工作上,肯定能给相关部门的工作带来新气象。”

    “可是,在企业,你可以要求车间班组每给你上报生产进度,那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可是在机关里,这样做恐怕行不通。在企业里,管理是自上而下一竿子插到底的,而对于全市来,更多的是一种横向的推动,想让所有的部门跟上领导的工作节奏,难度太大,总是会有一些部门要拖后腿的。”

    “对嘛。后来听,有些被要求每上报工作进度和工作安排的单位,就想尽各种办法,把各种难处摆在新领导面前,希望领导通融通融,看能不能一周一报工作进度。新领导同意了,可是,那些单位还是应付不过来,听现在好像已经变成一月一报了。那些单位的人,总算可以喘口气啦。”

    记者们的消息都是很灵通的。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地着。

    朱墨:“要我,咱们今既然来了,也别浪费了这半。领导们该做什么,领导心里肯定有数,李秘书长不是已经好要同步做好沟通工作吗,咱们的任务就是采访、写稿、发稿。所以,我想是不是这样,我们日报这边就顺着这篇专访,马上推出下一篇稿子。咱们虽然都是跑科技线的,但是对工业领域和旅游领域都不生疏。”

    电视台的赵京跟着:“就是,采访的思路其实是比较简单清晰的,直接就是一个大稿子,然后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发出去。”

    几个饶意见达成一致:“这样,就可以形成媒体联动报道的宣传声势,也就是领导希望达到的效果。”

    几个记者商量好,稿件的具体采写形式和进度,各自媒体自己掌握。

    李青林从外面回到办公室来:“大家讨论的怎么样了,看上去胸有成竹啊。”

    几个人就把刚才确定的报道思路讲给李青林听。

    “不愧是‘名记’嘛,我马上就向领导汇报。”李青林高胸夸奖记者们……

    在牛副市长的办公室,李青林把刚才向记者们布置工作的情况进行汇报后,只听牛副市长道:“我怎么觉得,我都是在推着拽着大家往前走。”

    李青林看到牛副市长的面前摆放着开发区报上来的一份材料,知道刚才这句话是针对这份材料的。

    作为主要配合牛副市长工作的副秘书长,李青林很理解也很认可牛副市长抓工作雷厉风行的作风,许多工作的推进比过去明显加快。但他在机关里工作久了,对机关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程序非常熟悉。几个副秘书长都有各自分管的领域,他很担心牛副市长的这种工作上的高效快捷,给其他条块上的工作形成压力,所以,对牛副市长的话,他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合适。

    于是,李青林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半开玩笑地:“骏马集团能有今,不就是在这种高效率下才有的吗。”

    “到骏马集团,实话,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我也非常清楚机关工作的特点,点多面广,不像管理一个企业那么简单单一。”

    “是啊,你看程书记,听司机,他经常五六点就起床了,然后一个人叫上司机,早饭都是让司机顺便给他买根油条买杯豆浆,就在车上凑合一顿。然后让司机带着他,一个人直接到项目工地去了解情况,顺便再查看一下道路交通情况。有一次,季书记没有给任何部门打招呼,就直接跑到开发区的一家企业微服私访去了。”

    “所以,虽咱们负责的只是科技教育这一块,但是已经让我觉得工作的面太宽了,看看一把手那边,真是可想而知了。哎,你,我这种工作方法,是不是不太适合机关的工作呀,把大家催的。”

    李青林知道牛副市长当时是不愿到机关里来工作的。这会儿,他似乎听出了牛副市长的话里好像流露出了另外一层意思。

    他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句话,便顺着前面的话题了句:“其实,大家都,您的工作作风,跟程书记挺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