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搏

第二百章 职业理想

    “牛铭一辞职了,创业去了!”

    这句话,是张智在以海东理工大学教授的名义,到深圳参加中国UPC工业协会年会的时候,从他在曙光院的同事邢文杰那里听到的。

    同张智卸任协会秘书长之前一样,曙光院前来参加年会的人不少。

    协会副秘书长佟亚伦知道张智现在参加协会的活动,身份很尴尬,所以在安排房间的时候,特意将邢文杰和张智安排在了一起。

    因为邢文杰和张智在曙光院一部搭过班子,这样,他们可聊得的话题就比较多,张智也不会太受冷落。佟亚伦没有忘记张智对自己有过的帮助。

    “这件事可是在西城市上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晚上在房间里,邢文杰说。

    “真的是挺意外的。她去了哪里?”张智问。

    “去了西城的一家科技园区担任总裁。”

    邢文杰继续道:“听说,这个科技园区是牛铭一的一个大学同学的上市公司永益科技园在西城投资十几亿元建设的。据说,西城永益科技园的发展愿景是,准备打造成领创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产业园,目前已经进驻了包括电子商务、总部经济、工业设计、机器人产业在内的上百家企业,产值已经达到二十多亿元。”

    “那相当厉害了。”张智不由得赞叹。

    邢文杰说:“这个牛副市长,骨子里真的是有一种做企业的情结,而且,一心想把西城的经济搞上去。听说,她放弃副市长的职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全心全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她亲自招商引资引进来的那个科技园区发展起来。”

    “而且,我还听说,好多人都挺佩服牛铭一的,说当初要是牛铭一不从骏马集团出来的话,骏马集团现在或许已经发展成一家规模更大的了不起的大型国企了。可惜,改制后,骏马集团的名字都很难听得到了,有人说,那可是企业的一笔无形资产啊。”邢文杰又说。

    “从进驻的企业来看,这个科技园区的产业方向都属于新兴产业,应该是很有带动作用的。”张智说。

    “对。按照西城新的产业发展定位,一旦这个科技园区能够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那对西城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邢文杰说。

    “真是有远见。要说,人家在仕途上都已经到了相当高的台阶了,还能在这个年龄大胆迈出这一步,真的是不简单。”邢文杰又说。

    “敢于冲破体制的束缚,不顾世俗的评判,遵从自己的人生向往,而且立足西城谋事干事,牛铭一走出的这一步,真是惊人之举,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张智也一边感慨地说着,一边在心里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触动。

    “按说,这些年,从体制内辞去公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看看牛铭一在洛阳永益科技园里进行的产业布局,一定会形成西城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翼,大家都说,西城能出几个这样的人才,若干年后,西城一定会在全国的经济发展大盘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邢文杰说话时的样子,简直有些崇拜牛铭一了。

    邢文杰带给张智的这些信息,最让张智感到震惊的是,在他的眼里,牛铭一从一家国企老总进入政府机关,是他认为的一种事业发展的极为理想的状态,他就曾极力劝说妹妹张婧往这条路上走,可是妹妹张婧和妹夫靳小亮似乎都与他的想法相左。而现在,这个牛铭一竟也从这条路上抽身而去。

    “你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吸引力竟然会有那么大,能让牛铭一义无反顾地走出体制,并且继续留在西城来做这个科技产业园?”张智还是无法理解牛铭一的这种举动,他问邢文杰。

    因为在西城市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张智对西城市的整体发展状况是了解的。而对牛铭一,因为曾经工作上的接触,他对这位女副市长的工作才干和工作作风是有过亲身感受的。

    所以,他认为,即使牛铭一离开了体制,也完全可以在西城之外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现在,尽管正式渠道对这种辞职现象谈论的很少,但是从这几年出现的主动跳出体制的相当级别的人员来看,东部沿海省份多于中西部,主抓经济、商业领域的多于其他领域。”邢文杰说。

    “但是,牛铭一并没有离开西城,这说明牛铭一的确是一个很有职业理想的人。”张智说。

    “你算算,现在在市场上能够呼风唤雨的商界精英,差不多都是二十年前南巡讲话后下海干出来的。不过,大概从二零一零年开始,从体制内下海的人级别越来越高,他们的去向,也多是互联网、金融和地产这些热门行业。”邢文杰说。

    “大家都在传,说牛铭一辞职后,她在跟其他人谈起她辞职的感受时说,从体制里走出去以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太大了,而且这个世界也已经和她当初在骏马集团的时候不一样了,差不多颠覆了她从政十年的认知。她说她热切地希望,想从自己的手里再做出一个新时期的骏马集团。”邢文杰又说。

    “文杰,你说当初咱们准备跟骏马集团合作的时候,也只是觉得这个牛铭一很不一般,但没有想到,她这么有雄心。”张智又一次感慨。

    邢文杰说:“听说她在园区的会议上,还很直接地跟那些进驻园区的企业老板们说,在体制内,对一个人的评价尺度太单一,有些评价标准可能正好就是你的弱项。但现在不一样了,评价一个人的尺度是整个社会,是你为这个社会带来了什么。在这样的评价尺度下,一个人的价值会被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不管怎么说,敢于跳出体制,其实也应该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张智若有所思地说。

    “咱不把话题说的那么大。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都希望通过适合自己的有效的途径,大展宏图。一个人,不管到了那个级别,他照样还是有自己职业理想的,不过,就是因为他有行政级别,所以大家很难理解。如果要是一般人,离开就离开了,不应该也不会产生什么大的社会反应。”邢文杰说。

    “这倒是。”张智点头道。

    “所以,不是还有人用段子调侃,说哪个地方有个人辞职的时候还写了一首诗,也就是顺口溜吧,我记得其中有一句:咬牙递一纸辞呈,去多金的市场遛遛。”邢文杰说。

    “这说明一些体制内的人辞职理由就是因为收入低。但我觉得,牛铭一绝对不是这个原因。”张智说。

    “对。而且也绝不像有些人议论的那样,说牛铭一是看到了自己晋升的天花板了,所以不愿继续在体制内浪费时间。退一步,就算是有这种因素在里面,可是,同样条件的人,有几个敢真正迈出这一步。对吧。”邢文杰接着张智的话说道。

    张智又一次点头表示认同,然后略带思考地:“现在大多数从体制内出来的,去向基本都是私营企业和一些私人资本控股的上市公司,下海的方式也不再是过去的那种停薪留职,而是辞职或者提前退休。这是为什么?”

    “我觉得,这种变化,恰恰最能解释牛铭一做出的选择。一个人无论是选择创业还是从政,他进行权衡和考量的标准,主要是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物质诉求。无非就是这些。但有时,职业理想和物质诉求又是鱼与熊掌的问题,所以,牛铭一果断辞职,是职业理想在主导着她,她没有因为物质诉求,而选择其他的给自己留后路的做法。”邢文杰说。

    和邢文杰聊了大半夜,让张智由牛铭一联想到了他自己。

    此时,躺在床上的他,思绪很跳跃。

    他想到了他来开会之前,给他的研究生开会时讲到的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就在不久前,两位曾经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八十七的美国人奥利弗·史密斯教授,另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他们先后与中国的青年分享了各自的科研经历。

    史密斯教授说他来中国的前两天,还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进行着一项最新的研究。

    他说在美国没有法定退休年龄,只要能够提供证明,表明自己还有能力继续工作,就可以像他一样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

    他十分感谢他所在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感谢他们允许他不参加那些与自己的研究无关的事情,感谢他们让他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他所擅长的领域。

    这个史密斯教授还提醒年轻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科研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乐在其中,充满信念。

    杨振宁也提到研究环境对一个科研人员的重要性。

    杨振宁在怀念邓稼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自己国家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真诚坦白,从不盛气凌人。

    杨振宁认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的原子弹工程;而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的原子弹工程。

    杨振宁说,当初选聘他们的人,可谓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杨振宁特别强调,即使是天才,也只有在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

    张智想到自己目前的处境,别说获得遥不可及的诺贝尔奖了,他眼下连“乐在其中”都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

    在一个现代开放的社会,官员辞职都已经是一种正常的人才流动。

    可自己呢?

    哪里才是能够让自己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而又最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呢?

    这一夜,张智让自己失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