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往事

第三十二章 嫁娶之日 几人悲喜(上)

    三月三,燕子来。

    三月的威海大地,在春风的轻拂下,萌生一片新绿,昭示着人们,充满希望的一年又开始了。池塘里,鹅鸭成群结队,游来游去,怡然自得。燕子自南方飞来,成双成对,在房前屋后筑窝忙。

    威海卫城里,一场春雨过后,整个城市一扫冬天留下的阴霾,变得清新了起来。可是街道却泥泞不堪,坑坑洼洼。

    路,更不好走了。

    一大早,李老板就喜气洋洋地站在门口迎宾,不时地与来宾寒暄着、客套着:“哟,王老板,让您破费了不是?看您这鞋子脏的,我给您擦擦。”

    “李老板,说话见外了吧?今天是您家大喜的日子,我不来祝贺谁来祝贺?哟,您这是唱的哪一出?怎能让您给我擦鞋呢?”

    今天是李老板的儿子迎娶郑月儿的大日子。李家门口的春联还崭新的,就换上了一对喜联;屋里屋外,到处披红挂彩,喜气洋洋。

    刚刚日上三竿,李老板家就宾客盈门,挤满了屋里屋外。厨房里,蒸汽不停地从大锅小锅里冒出来,厨师们身前身后净是碟碟碗碗,忙得团团转。女人们摩肩接踵,你来我往,忙着装饰新房,准备喜宴,整理礼物,忙得脚不点地,却满心欢喜。只有李老板的儿子李小宝在炕上静静地躺着,百无聊赖,偶尔用眼睛的余光看着忙碌的人们。

    房顶上一对猫子追逐着,打闹着,发出了低沉的叫春声,多少显得与喜庆的气氛格格不入。

    院子里,吹鼓手卖力地奏起了欢快的百鸟朝凤曲,努力为喜主增添喜庆气氛。两顶轿子旁,轿夫们穿戴着新衣新帽子,立在轿子旁,随时准备整装待发。

    威海规矩,结婚时男方准备两顶轿子:一顶轿子是彩轿,去时新郎官坐,回来时新娘坐;一顶是官轿,去时空着,回来时新郎官坐。

    “时辰到了,请新郎官上轿。”司仪朗声喊道。

    女人们拉起李小宝,把系着大红花的彩绸披到了李小宝的胸前,簇拥着,把他送到了彩轿上坐好。此时,鼓乐齐鸣,轿夫抬起两顶轿子向郑月儿家出发了,抬着各式聘仪的人们、接亲的人们跟在了轿子的后面,形成了长长的一串迎亲队伍。

    一群儿童一路跟着轿子,一边欢快地跑前跑后,一边高声唱着:

    山鸦雀,尾巴长,

    将(注1)了媳妇忘了娘。

    把娘丢到山沟里,

    媳妇背到炕头上。

    蒸饽饽,熬鸡汤,

    不吃不喝又端上。

    娘在山沟饿肚皮,

    整天两眼泪汪汪……

    司仪害怕听到更难听的,赶紧分发糖果。孩子们拿了糖果,胜利般地高声欢呼着,跑远了。

    李小宝头伸到了轿子外面,看着远去的儿童,喊了声“停”。司仪跑了过来,“少爷,您有什么吩咐?”

    “那有个猫子受伤了,我想去抱过来。”李小宝手指着远处。

    “今天是您大喜的日子,中途不能落轿。”

    “我不管,我就要那只猫。”李小宝想从轿上跳下来。

    司仪有些无奈,“得了,大爷,您坐着,我去给您抱过来吧。”司仪跑过去把猫抱了过来,递给了李小宝。李小宝接过了,抱在了怀里。迎亲队伍踩着泥泞,继续上路了。

    雨后的威海卫城外,一种叫做大叶金鸡菊的花草一夜之间把花儿开遍了大街小巷,到处花花绿绿。这种花草原产于英国,由英国人带到了威海,却出人意料地特别喜欢上了威海的土地,只几年的工夫,威海的路边就被这种花草占领了。大叶金鸡菊的花朵黄黄的,虽然不似牡丹般雍容华贵,却透着一股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似乎在无言地提醒着人们,这里是英国人的所在。

    雨后,城外刚刚铺了石子的路面被雨水冲刷之后,一尘不染,格外干净。

    这条街从前也是黄泥路,年前刚刚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石子,又用黄泥细细地填平压实了。从此,这条大路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无奈与苦恼。

    曲文魁就在这样的路上,在迎亲队伍的吹吹打打中,坐着花轿,往林大夫家里走去。

    曲文魁的花轿吸引了众多路人驻足观看,不少人还指指点点地评说着。毕竟,嫁娶时刻最能看出一家人的贫与富。在威海卫百姓心目中,曲家是高门大户,迎亲的时候少不得风光一番。只是此时的曲文魁,已算不得富家子弟了,多少显得有些寒酸的迎亲难免引来路人关注的目光。

    迎亲队伍经过商埠区时,曲文魁正默默地关注着路边的店铺,猛然间见路人纷纷向前涌去。曲文魁的花轿慢了下来。曲文魁这才注意到,耳旁传来了洋乐器演奏的“百鸟朝凤”声。曲文魁向前望去,见对面来了一群迎亲的队伍。随着双方越靠越近,洋乐器的声音越来越响了。

    司仪从前面跑了过来,掀开轿帘,喘着粗气说道:“少爷,英国人太不讲理了,把咱们的路挡住了。我前去交涉,他们就是不让路。不但不让路,还要我们给他们让路,您看怎么办?”

    曲文魁回道:“大伯,今天是我的好日子,闹出事来不吉利。您看我们能不能让英国人先走?”

    “这可不行。”司仪不乐意了,“结婚图的就是个吉利,让了路就把好运让走了。再说了,在咱中国的土地上,凭什么给洋人让路?”

    外面,迎亲的乐队打起了擂台,双方把曲子吹得震天响。迎亲的轿不能停,双方的轿夫就地抬着轿颠了起来。

    曲文魁向外面看去,旁边是个刚建起来不久的一个小花园,叫坞口花园(注2)。曲文魁有了主意,说道:“大伯,您同英国人商量一下,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同时到公园里去,并排转一圈,转出来后,我们再各走东西,这样我们就没有前后了,也不存在谁让谁的问题了。”

    司仪应声跑了过去。一会儿工夫,轿子开始前行了。

    在公园,双方靠近之后,曲文魁看清楚了,原来是一对约莫二十多岁的英国青年坐着中国的轿子结婚。只是轿子装饰得像个华丽的宫殿,超出了威海人的想象。抬轿的、奏乐的都是英国士兵,个个身强力壮、高大威猛。曲文魁想:怪不得喜乐这么响,敢情是军乐队,只是曲子听着生硬、生硬的,有说不上的别扭。

    四轿并行的时候,对方官轿里,一个青年掀开了轿帘,向曲文魁友好地打着招呼。曲文魁听不清他说的什么,只是挥了挥手,算回应了一下。

    双方错开了轿子,回到了大路,各自继续前行。曲文魁从轿子里向前望去,赫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尖顶建筑。曲文魁知道,那是不久前刚落成的教堂。教堂牧师戴维自己还认识,为建教堂,戴维曾找过自己募捐。曲文魁因为听说戴维先前在城里租民房传教,惹了众怒,被城里百姓砸了教堂,赶了出来,就婉拒了。租界教堂建成后,不时有外国人到那儿举行婚礼,接受牧师的祝福。想到这儿,曲文魁明白了,原来那对儿高鼻梁、蓝眼睛的英国人是坐着轿子到教堂举行婚礼了。眼下显然是仪式结束了,赶着往回走。

    “这英国人真是怪。”曲文魁想:“本来简简单单的一个婚礼,愣是把中国的、英国的仪式都占了,弄得不伦不类的,看着别扭得慌。”

    注1:将媳妇,胶东方言,娶妻的意思。

    注2:坞口花园,即后来的鲸园,现如今的三角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