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王安石

钱财动人心

    金钱是最受欢迎的东西,这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是一条通用的真理。所以对能带来实实在在利益的东西都会被百姓疯狂追捧,对地方官府也是一大政绩。

    农业社会技术发展很难,慢到和平年代几十几百年人民的收入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同样的官府的赋税收入也基本没啥变化,如果有变化那基本就是洪涝干旱蝗灾之类的自然灾害。除了趁机兼并的大地主家没人喜欢。

    所以古代政府和现代官府很大的一个大区别就是古代政府是没什么GDP的考核。经济方面他们都考核都是户数人口和开荒土地之类的。

    但开封城边的祥符县经过大宋开国上百年的发展,基本没有什么荒地可供开荒了。加上大宋各种皇亲国戚世家大族文官武将之类的大地主家族的兼并,很多人家里的土地面积都很少,加上五等户的影响,很多人都变成了客户(就是佃户,不用完成官府的赋税徭役,算起来生活要比家里土地不多的自耕农还要好,这也是造成宋代国家财政出现问题的很大的一个原因。)

    所以香菇产业得到了祥符县官府的大力支持,替刘俊挡下了很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就算没有富邵庭也不会有什么变化。毕竟能在首都当官的人没几个怕事的。

    祥符县属于大宋仅有的两个畿县,户数高达五千之多,人口不低于两万人,虽然在后世也就是几个大点的小区的人口。但在这个年代比很多州都要多。

    这次香菇产业丰厚的收益,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下子让大棚的数量超过了一千个。而且大棚的大小也比刘俊早的那个要大的多。按刘俊的大概计算,明年鲜香菇的产量将会达到千万斤以上。按七比一的比例,都变成干香菇也有一百五十万斤多。

    这么大的产量价格肯定要下降一些。刘俊必须提前告诉大家,同时也不可能自己一家垄断做二道贩子了。所以在富邵庭离任之前必须做好安排。

    “主薄大人,香菇产业是在您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先戴个高帽子才好提要求,“但今天这个规模我再自己一家垄断恐怕不行了,您再一走,但我怕那些商贾太过贪心恐怕会让百姓吃亏啊。”

    这个事情富邵庭当然知道,一斤干香菇刘俊家能挣二十文,五万多斤就挣了一千多贯,宋代商税过税是千文抽二十文,就是百分之二的营业税,算起来刘俊交税就交了

    一百多贯。

    现在产业几乎扩大了三十多倍,这其中的利润之大,自己这个宰相之家都会心动。更何况开封城最不缺的就是有权有势的人。

    士大夫组成的文官还多少有点节操,那些宗室和武将的人品可没几个让人相信。虽然祥符知县也不是朝廷没人,但自己这个宰相衙内一走估计也不一定能顶住。

    甚至知县和自己这个主薄也不是没有想法,不过天子脚下官员太多,一举一动都被无数人盯着,他们这种前途无量的文官是不敢冒这个风险的,(宋代严禁官员在自己治下治办产业,现在的枢密使曾公亮以贪财著称,刚入仕当知县的时候就曾因饥荒之年在自己治下买地被弹劾,要不是父亲顶了罪,加上

    官场有人,基本仕途就完蛋了。)

    自古权利和财富是不分家的,在官本位的中国社会,权利更是财富的基础。现在的刘俊和香菇产业就到了一个特别尴尬的境地。十万贯以上的买卖在首都当然不只三五个,百万贯甚至千万贯的生意也不是没有。但那些买卖早就被人占满了,现在新出来一个,就像一块肥肉一样引来了无数苍蝇。

    之前有富邵庭和富弼顶着,还没人敢来,不过现在富邵庭一走可不一样了。当然可以求助富邵庭继续支持,或者直接变成富弼家的买卖。但那与刘俊的初衷就截然相反了。

    任何一个人穿越到古代,不管他在原来的世界混的有多差,来到一个落后千年的时代也会有一种高傲的情绪。就像一个北京人跑到西部一个小山沟了,哪怕他在北京吃低保,也会不自然的看不起山沟里的人。

    这与接受的文化层次和个人素质其实没多大关系,那只是体现在掩藏的好不好。

    刘俊当然知道把这个事交给富家是最好最简单的方法。自己做个白手套代言人之类的角色,最多少挣一点事,但会省去无数麻烦,而且对自己入仕也有巨大的好处。

    但那样自己就会被打上富家的标记,这个标记会伴随自己的一生,甚至自己的后代也会带着这个标记。

    且不说自己未来的规划是打算加入王安石变法的团队,而富弼是旧党最大的后台之一。就是自己一个穿越者也不可能给一个古代人当狗。虽然这个当狗的机会别人想求还求不来。但骨子里的傲气让他也不可能当这个狗。

    富邵庭和刘俊说了半天,就等着刘俊松口加入富家的集团,不光为了这比不菲的收入,也是为了刘俊这个人,自己父亲每天都会见如果官员和文人,能被他夸上一句的人可不多,尤其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就更不多了。未来前途无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