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命案

第八十八章 意外的收获

    魏伯仁觉得江南省的事情本来复杂,武郡王又派出自己的岳父过来,这横插一杠的事情还真不好办。名义上李琦是管着刑事案件,可他不认真查,自己还不好说话,赈灾就会陷入停滞状态。没有想到的是,对于督粮道的调查,李琦是一口答应了。

    魏伯仁心情很好,回到府上,在书房坐了一会,常冬生来喊吃饭。到了饭堂里,只有两个小菜,连点肉也没有。常冬生说已经没有多少银子,能不饿肚子就不错了,再过几天怎么过还不知道呢?

    “冬生,你再跟布政使衙门赊点银子过来,日后再还回去。”

    魏伯仁说道。

    “爷,已经向衙门里赊帐两次了,堂堂的四品大员的管家,老是去借银子,我可没有这个脸。”常冬生不高兴,听言确实是有难处。

    魏伯仁也无可奈何,简单挖了几口饭,放下碗筷,深深叹口气,朝府外走去,小铁脚见了连忙拿上披风跟了出去。

    衙门不远处便是河道,来往也有些船只,沿河边种的是柳树。柳树都有百年的历史了,粗壮的躯干伸向河里,柳叶挂在了水里,随着河水流动在摆动。

    河边有人在休闲散步,魏伯仁在河边一块石头上坐下,小铁脚将衣服给老爷披上。突然有人叫“魏大人”。

    魏伯仁有些吃惊,转过头一看,原来是鲍明山。

    “魏大人您好!”鲍明山再次行礼。

    鲍明山受到钦差的重视之后,也得到同行的嘲笑和上峰的唾弃,他内心非常痛苦,心里很纠结,想跟魏大人好好谈谈。这些天他常常徘徊衙门跟前,犹豫着是否进府找大人,可最终害怕同行的打击,还是没有前去。今日幸好看到魏大人到河边散步,便认定是个极难得的机会。

    “鲍大人好!”魏伯仁看到他,确实有些吃惊,便四下看了会,对小铁脚说,“小铁脚,你去边上看着点,爷要跟鲍大人聊会天。”

    小铁脚应声走开去,他也知道巡抚衙门一直有人盯着钦差大人,现在回府了,别的人也回去休息,不会想到大人突然去府外散步。

    魏伯仁询问了鲍大人的自伤的事情,他显得非常后悔,觉得给钦差大人出难题了。

    “鲍大人,你也不必自责,若非大人自伤抗争,本官怎能知晓地方上如此顽疾,看来皇上要整顿吏治是对的。”魏伯仁想到近日捐银和调查赈灾,便问道,“鲍大人,本官奉皇上之命来江南省,看到江南省受灾情况不一,寿阳等地灾情比较严重,可巡抚衙门并无动作,看来江南省虚报受灾情况也非一日了,等待拨银度日的思想非常严重啊。本官提出捐银实是无奈之举,你如何看待啊?”

    “魏大人,地方对待受灾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小灾大报;一种将赈灾银子挪用或者挥霍掉。这已经形成惯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改变也是困难的。再说捐银,作为百姓父母官,体恤百姓乃是天职,本不该有何想法,可是有些人还是对此做文章,捐出的银子最后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这也是许多人的后顾之忧。”

    听了鲍明山的话,魏伯仁也感到地方的问题根深蒂固。可他知道,江南省救灾,仅靠捐银子不是个办法,数量有限,必须推动地方筹集更多的银子,拿出诚意来救灾。可几个衙门库房的银子都没有,怎能救灾,不靠朝廷怎么办?

    鲍明山见魏伯仁也感到为难,便低声说道:“大人,下官有一言不知当说不当说?”

    “但请直言无妨。”

    “各地衙门并非没有银子,只是银子去了他处而已。”

    “些许怎么讲?”

    “大人,下官曾经接待过省城福源钱庄老板葛孟泉的一个官司。那是去年底的时候,正是要过春节的时候,葛老板突然找到衙门,要找巡抚大人理论。下官觉得奇怪便问明事由,原来是巡抚衙门有银子存在钱庄,因利息之差,葛老板觉得吃亏太多,便寻上门来。”

    “此话怎讲?”魏伯仁没有听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在衙门库房的银子放在了他的钱庄。衙门的银子不用时放钱庄,必然会产生利息,用的时候取回,这一年到头,数额大的话也有不少利息了。”

    此刻,魏伯仁算是明白了,原来衙门还有这样的招数,真是闻所未闻。魏伯仁四下又看了一遍,低声问道:“鲍大人,为何下官检查库房,账上没有多少银子了?”

    “魏大人,这很简单,只要做两本账,谁会知道?气道生的利息收益,便被他们私分或者挪用了。后来葛老板被吴富贵大人叫去,谈了许久,此事就不了了之。”

    魏伯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是意外的收获啊。鲍明山见钦差大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便又说道:“大人,衙门虽然隐匿了库房实情,但真要让他们拿出这些银子还真的不容易。衙门如果不开口,钱庄不承认,这银子就查清不了。”

    怎样说来,就是知道衙门有银子,偏偏就用不上,这如何是好?魏伯仁便试探性地问道:“以鲍大人的意思,这银子赈灾是用不上了?”

    鲍明山低下头不再出声,显然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假如衙门私存钱庄的事实有误,必定会招来非议。

    河上刮来一阵风,魏伯仁不禁地颤抖了一下,他拍拍鲍明山的肩膀说:“鲍大人,本官谢谢你啊。时候不早,你就回去吧。”

    两站起身来,鲍明山行礼,魏伯仁准备回府,鲍明山突然又说道:“大人,能否让朝廷出面?”

    魏伯仁转过身,看着鲍明山,见他有些紧张,便说道:“不用担心,凡事由本官承担责任。”

    听到魏伯仁大人的态度,鲍明山说道:“大人,如果朝廷明令不得私存钱庄,凡查出以贪腐论处,我想这些银子必然会回到衙门库房,到时候立即查封,赈灾的银子就有了保障。”

    魏伯仁一听这个办法好,紧紧握住他的手:“鲍大人,江南省赈灾有望,到时候本官一定向朝廷推荐,为你请功。”

    第二天,魏伯仁让常冬生穿上自己的长袍,让他假装商人去各家钱庄探探底,了解一下省城钱庄借贷的情况。

    这常冬生虽然不懂商人的借贷,但经爷的调教,知道个大概,便从后门出去,根据爷的吩咐,先去福源钱庄。

    福源钱庄在省城的东头,沿街处还有典当行。福源钱庄比较大,门面装点得也不同寻常,门口的石貔貅格外引人注目。

    常冬生穿上这身苏州工的长袍,身子一挺,人确实也变样,派头也大,应了那句“人要衣装,佛要金装”的话。进了钱庄,伙计连忙上前询问。常冬生声称老板让自己打前站,要在省城做大生意,问问这里借贷的数量和利息。伙计一听,原来来了大主顾,连忙将葛老板请了出来。

    “这位客人从何而来?”

    “京城。”

    “哟,原来是京城来的客人,伙计,上好茶。”

    两人在太师椅上坐下之后,伙计很快便上了绿茶。常冬生喝了口茶后故意问道:“老板,我家常老板想在江南省做木材生意,已经在寿阳一带包下大片山林,还要在省城办个木材加工行,成品直接从这里水路送京城。”

    常冬生这一席标准的京腔还真的唬住了葛老板。他问道:“你们常老板要在江南省做木材生意,那一定好。本店是省城最大的钱庄,如果需要借贷银子,尽管找我们。”

    “借贷肯定是要有的,不知钱庄能借贷多少?”

    “我们福源钱庄不缺银子,要多少有多少,你们常老板如果不够,我们会有别的路,准保能满足你们所需。”

    常冬生看着葛老板,眼神里满是不相信。

    葛老板拍胸脯道:“请告诉你们常老板,我们钱庄有后台,资金不是问题,而且衙门里有人,利息比别家少一成。”

    常冬生这一听,果然是跟衙门有关联,魏大人判断是正确的,脸上便露出了笑容,连连点头。

    “葛老板,你说笑话了吧,钱庄都是你们老板的,与官府何干?他们就是有银子,也是官银,轮不到我们用啊?”

    “客官放心,江南省与其它省不一样,官府支持营商,会帮助你们的。”葛老板毕竟第一次接触客人,留个心眼,自然不敢将事情说明。

    常冬生心里已经有些数,便借口离开。随后他又去了其它的钱庄,如法炮制,凡是口气大,扬言资金实力雄厚的钱庄,看来确实有官府在背后撑腰。眼看任务完成得不错,他连忙赶回衙门向大人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