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年代,村花携夫逆袭了

稻田里热闹非凡 新生活充满向往

    宋文明把鸡苗拖回去后,吃了晚饭就给她妹妹家送十个去了。杨柳月也要她老公给弟弟家送去了二十只鸡。

    宋春花的鸡苗是吴德帮着定的。她哥哥送过去时,她看到鸡苗有这么大一个,直接埋怨表哥给她定少了。

    “你得了吧还定少了,你耐心喂好这些就不错了。”宋文明知道妹妹好吃懒做,做什么事都是马马虎虎,喂鸡肯定也是喂了上顿没下顿的。

    “你还是我亲哥吗?你怕我发财啊。”

    “只怕是你的嘴巴想发财了吧?瞧你那德行,就嘴巴要紧。”

    宋春花被她哥哥说惯了,也不当回事。她已经把买鸡的钱给了吴德,宋文明把妹妹的鸡捉出来关进屋里就准备回家,宋春花留哥哥喝杯水再走,他也懒得喝了。

    “你要上心养好这些鸡啊,整日无所事事的。”出得门来,宋文明还回头叮嘱妹妹。

    “好啦,没你的事啦,我自己家的鸡,我肯定会养好的。不用你操心啦。”宋春花有点嫌他哥哥太啰嗦。

    杨柳月记着技师说的话,头几天不要喂太饱,煮点粥拌了米糠,头三天每天放一支西林油拌匀喂鸡。后面就可以喂饱些了,慢慢把食量加上去。

    她毫无保留的把技师的话告诉了程灿,程灿也按照这个技术养鸡。

    程灿家没有买药,她就去山上采了大青叶,金银花煮了水喂鸡。

    过了一个礼拜,杨柳月在卫生室捡了几支一次性注射器回来打疫苗。程灿也过来帮忙捉鸡打疫苗。

    一支疫苗可以打一百只鸡。杨柳月打完他们两家的,把剰下的保管好,再过一个礼拜再打加强针。

    稻田里的工夫全面铺开了。田犁了两遍了,氮磷钾底肥都按技术员的要求放足了。现在一丘一丘田放插脚插秧了。

    杨柳月一直不擅长做田里活。每年到了农忙时节,她就有些着急。田里的活又脏又累,尤其是插秧,弯下去就疼得直不起腰,真难受。

    今年周春雷发话了,让她在家管好那些鸡就好了,不要她去生产队出工。出工也是赚钱,养鸡也能赚钱,只要能赚到钱就好。杨柳月重生以来,一直就在思考,找一个适合自己的门路赚钱。

    她讨厌去田里干活,田里的活自己拼命干也赶不上别人手快,每次都让别人嫌弃。

    有一句谚语是这样说的:插秧时节一场病,皇帝老子也没有这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宁愿插秧那几天病得起不了床,也不愿意去插秧。

    在田里弯一整天插秧,不时还会被蚂蟥咬的鲜血直流,这还是小事,最重要的是实在太累了,晚上身子都痛得翻不了身。

    几乎全大队的人都羡慕杨柳月不用出工,比干部待遇还好。

    以前跟大伙一起出工时,因为杨柳月做得慢,还做不好农活,别人都不愿分到她一组。现在好了,今年教扫盲班就小赚了一笔钱,现在养鸡了,也不用在出工的队伍中碍别人的眼和手脚了。

    “杨柳月的命真好啊。要是我也不用出工就好了。”

    “你一直瞧不起她,老嫌她读了那么多书没卵用啊。”

    另一个又说:“那是人家有本事。”

    “我啊,墙都不服,只服杨柳月这妹子。”

    一个男人的声音发表意见了。

    “你这带把的只能出死力,人家没把的会当家就不用干苦力。你不服不行啊。”

    大家八卦着,插秧的手动的飞快,只看得见劳动的一双双手在水面左右横扫,只听得到扫水的声音。大家嘴巴子快,手也动的快,插秧田里,一阵一阵的笑声盖过水面,一会满田都变绿了。

    杂交水稻插得比常归稻稀松好多,往年插常归稻,同样的一丘田,杂交水稻要比常归稻快一倍还不止。

    周春雷从上面田里担了满满一担秧过来,刚才他们议论杨柳月的话他没听见,放浪的笑声被风传得很远,飘进他耳朵里。

    等他担了秧过来,笑声结束了。大家爬上田墈,看到风吹拂着刚才插下去的秧苗,一拨一拨向人们招手,一个个满满的成就感。

    庄稼人干起活来总是连轴转,上一丘田插完,接着就扑向下一丘田。

    周春雷手脚飞快,下子满田都抛满了秧苗。

    “今天插秧好轻松啊。”

    “当然啦,插得这么稀,也插得这么浅。”

    “只是不知道这么点苗下去,到时候有没有饭吃。”

    “先作有饭吃的打算把。”

    “黄主任说了,亩产一千多斤呢。”这话有点自嘲的意味。

    “就这么稀稀拉拉的几个蔸蔸,一千多斤一亩?捡筒卵我都不信。”

    看官,这里“卵”指的是男人裤裆里那个。乡下人粗痞,俚语随随便便带着泥土的荤腥。

    别人认为泥巴很脏,他们却视若珍宝,下到田里,腿被泥巴一擦拭,软软糯糯的,就如母亲抚摸婴儿的手,全是幸福的感受。

    那些随着唾沫四处飞散的腥荤段子,就是这些纯朴的农家人单调乏味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剂。

    每一滴流在水稻上的汗珠,都充斥着这些荤段子激发的多巴胺的味道,带给吃到这些稻谷的人们幸福和快乐。

    娱乐自己,快乐他人。农家人的打情骂俏是多少人的乡愁和意难平。

    杨柳月抽空来到田边看看插秧的场面,她当然听不到别人拿她调侃的话了。别人一抬头看到杨柳月来慰问一般,又忍不住说她:“你的命怎么这么好呢?我们在田里忙活,你却穿着鞋袜在岸上站着。”

    “等以后有了插秧机,大家都不用插秧了。”

    “还会有插秧机吗?我不信,照你这么说,到时候喂饭机都会有。”大家又是笑声滚滚,手脚也动的更加快了。杨柳月就站了一会的功夫,一丘两亩的田又变成浅绿色了。她虽然干不好农活,却很喜欢这样劳动的氛围。

    对于杂交水稻的产量,只有她深信不疑,因为她的另一个世界实在是司空见惯,不值一提的事。

    她知道,粮食产量上来了,劳动力解放出来了,农村的发展就迎来了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