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三毛去流浪

第十四章 哥伦比亚美食

    那阵子我每天早上都喝芦荟汁。其实办公室有咖啡机,有各种功能,都是咖啡豆现磨的。每次我走过那个咖啡机我都会深吸几口气,太香了,可惜我喝不了。我也喝过一次,早上八点喝的,到了晚上八点,我跟尼雅去散步,觉得心脏跳得厉害,想了半天才意识到是我早上喝了一杯咖啡的原因。后来我经常偏头痛,连热巧克力也戒了。当地人就站在路边,买一根当地的大油条,或者烤玉米饼和小面包就着咖啡或者热巧就把早饭解决了。玉米饼(arepa)是哥国人常吃的早餐,有各种各样的,有的里边有奶酪,有的面粉比较细,有的面粉更粗糙。我的胃不太好,所以很少吃arepa,我常常吃烤吐司,或者麦脆片,后来我迷上了烤鸡肉包。工作日午饭是斯黛拉(我们的阿姨)做,我最喜欢的就是鸡蛋土豆饼。每天第一道菜是汤,奶油蘑菇汤或者豆子汤;主食差不多都是米饭,米饭里常常会放油和盐,有时候还会放一点儿胡萝卜丁;肉就是牛排鸡排猪排,有时候是鸡腿,搭配的永远不变的西红柿生菜沙拉。炸香蕉和牛油果也是标配,有时候是甜香蕉,有时候就是大香蕉饼。我不喜欢斯黛拉做的意面,一根一根倔强地躺在餐盘里,跟牛肉西红柿酱在一起让我更难以下咽。我用不好刀和叉,看着他们优雅得用刀叉吃鸡腿,我恨不得下手抓。那天我把鸡腿切飞了以后,马诺他们给我准备了筷子。不过后来我不跟他们一起吃饭后,就直接啃了,而且我发现给我鸡腿的时候很少了,基本上是骨头多肉少的部分,更是再也没有见过鱼。不管是在家还是在饭馆,肯定有果汁,橙汁最常见,还有热情果什么的。

    我上下班的路上有个(empanada)炸饺子摊儿,牌子上写的是“全世界最好吃的empanadas”。他们的饺子馅儿是土豆、奶酪或者鸡肉和牛肉,蘸着酱汁吃,我不吃辣的,所以体会不出酱汁的美妙。这个饺子好吃是好吃,不过太油了。

    卡里人在家请客吃得很简单,你可千万别觉得人家慢待了你,因为文化不同吧。我第一次去当地人家做客是去安娜(学生的姑姑)家,安娜特意找了个出租车来接我,因为她不放心我随便在路上拦一辆车。他们都是有熟识的常用的司机,这可能是多年来为了安全养成的习惯。不过打电话叫车也是可以的,出租车公司会给你一个号码,上车的时候像对暗号一样把号码告诉司机,这种方式也相对安全,因为出租车公司掌握了出租车的动态。我第一次去人家做客,不知道带什么好。如果买的礼物太贵重了,怕安娜觉得不好意思,所以我就把从BJ带来的有中国特色的小饰品带上了,价钱不贵,也不会觉得没面子。

    到了安娜家,见到了她的父母还有妹妹,她的妈妈是典型的中国南方人的长相,但是一句汉语也不会说。她的妹妹跟她一样,一直是单身,他们都长得很像妈妈。他们先带我参观了他们的家,又聊了一会儿天,终于要吃晚饭了!我摩拳擦掌,想大饱口福,因为我真的吃腻了斯黛拉做的饭,可是没想到,点火架锅烧油,还是炸empanadas!最后我们餐桌上出现的是一大瓶果汁和一大盘empanadas。从那儿以后,我不太期待被请了,因为真的不跟我们中国人似的,怎么也得四菜一汤,荤素搭配吧。他们,吃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聊天聊天聊天。陆欢搬新家后也在新家请了一次客,她女朋友做了意大利千层面,茄子的,没了。还去过大卫的一个朋友家,是个生日聚会,大家吃的是披萨,当然是有酒,大家喝酒聊天跳舞。在另一个学生家吃的午饭是米饭和sancocho汤,汤里有大块的鸡胸肉,还有土豆、木薯、玉米和胡萝卜。我还吃过放鸡心和鸡脚的sancocho汤,在一个饭馆吃过炸鸡肠,脆脆的,是等餐的时候免费送的小吃,还有炸猪肉和炸猪皮,香肠也非常好吃,不过为了我的体重,这些炸的东西,我就只好点到为止了。

    有一个大菜是我看过没吃过的,是一整只猪,猪肚子里塞了很多米饭、肉和蔬菜,就那么连头带尾巴摆在饭馆橱柜里,听说是论斤卖的。艾尔伯特说他们市场有个摊主抽奖就抽到了这样一头烤猪。当然是小乳猪,二百斤的大猪更吃不完了。就这样,那个获奖摊主在给每个摊位都送了一块后还剩半只呢。由于我的西语不灵光,很多东西我吃过见过可是不知道叫什么。我也去了一家中餐馆尝了尝他们的中餐。黄大哥的中餐馆主要是外卖炒饭,满满的一大盒,还搭配几块炸鸡和酸甜酱,非常受欢迎。我这地道中国胃真的不想吃大哥家的炒饭,如果我想吃饭,大哥大嫂会专门给我炒菜。在那家中餐馆我吃的是炒面,面条是方便面,里边有一些胡萝卜生菜还有几个虾仁。那是我唯一一次吃中餐馆菜单上的食物,以后再也不想尝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