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不是朱三太子

第二十一章 硬弓,铁箭

    身为炎黄子孙,真为那些所谓的汉族精英感到羞耻,更为匹夫们的勇气、不屈、忠义、尊严感到无上的骄傲和震撼!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古人诚不欺我啊!”

    黄立刚得出结论,便眯了下眼睛,望着逐渐接近的一盏灯火,在院门前停了下来。

    很快,赵小川便闻声前去,引着李岳和两个亲兵进到院内。

    “黄先生还没休息啊!”李岳看着屋内的灯火,走过来,和窗前的黄立打着招呼。

    黄立笑了笑,迎出门去,说道:“小公爷这么晚了还过来,可是有什么急事?”

    李岳说道:“我今晚也要住在山寨,明早好和黄先生一同入山狩猎。正好,找到一张好弓,送给先生,看看合不合用。”说着,他命亲兵拿来弓箭,递给黄立。

    之前,李岳送给黄立一张开元弓,是明军常用的制式弓。但却是软弓,是专门为马上作战设计的弓种。

    相比较其他角弓,这种弓弓片宽大,弓梢细小,具有极高的耐久度,可以保证骑兵远程奔袭时即使暂时得不到好的保养也能保持战斗力。

    开元弓最典型特征是弓梢两端挂弦处有钩状的延伸,专为战场上的骑兵待箭矢用光,便可以用弓梢两端的钩子去地上钩取箭矢,而不必下马去捡拾。

    所谓的“软弓”,是相对于步兵用的重弓而言,拉力在六十斤以下。

    使用“软弓”可以使士兵更为轻松的瞄准,也可以维持长时间的战斗力,对于骑射而言,这两点更为重要。

    但对于黄立来说,开元弓不到百米的有效射程,以及破甲威力,还不能达到他的要求,主要是不能发挥他的超能。

    黄立接过弓,仔细观察查看,又站定身形,试着拉开弓弦。

    李岳在旁解说道:“这是缴获的清军弓箭,应该是高手所用,需要很大的力气,差不多有十力左右。”

    清军弓长约一米半,拉力通常为两力至十五力。一力相当于十斤,十力的话,就是一百四十斤。

    而十二力以上为练习弓,就是锻炼臂力的,十一力以下才是打仗所用的弓。

    清初的满蒙八旗军一般使用八至十力的强弓,射程近两百米,很了不起的远程武器。

    黄立拉开了弓,手臂还是很稳,并没有吃力的样子,引来李岳的赞叹。

    “嗯,我能使用的弓,估计也就是这样了。”黄立笑着说道:“差不多是全力了,再硬的弓,即便能拉开,也射不准。”

    要张弓射箭,光是能拉满弓还不够,还得有余力保持稳定。吭哧瘪肚地拉开了,手抖脚颤蛤蟆喘,还怎么能射准?

    李岳钦佩地说道:“这也是很厉害啦,在我军应该没几个人能够使用此弓。黄先生,再看看这些箭。”

    清军的将官通常配箭五十支,骑兵配箭四十支,步兵弓箭手配箭三十支。这些箭中,重箭使用最多,其次是轻箭。

    如果是七至八力的弓,射出的重箭可在五十米穿透铁甲,七十米可以射穿锁子甲和绵甲,一百一十米还能射穿皮甲。

    当然,这是重箭的威力。清军一般还配有些轻箭,射程比重箭远了三分之一。但提高射程的结果,就是降低了威力,破甲能力大为减弱。

    黄立仔细看过重箭和轻箭,极为满意地连连点头,说道:“很好,很好,多谢小公爷。”

    李岳见黄立满意,也是心中高兴,摆手道:“宝马配英雄,如此硬弓,也只有在黄先生手中才能发挥其威能,强似在库房中蒙尘。”

    黄立呵呵笑着,伸手相请,说道:“小公爷,请入内稍坐。”

    其实,这个时间也就是晚上的七点多钟,在后世正是夜生活很热闹的时候。

    只是在古代,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百姓们两顿饭,早睡不仅节省蜡烛和灯油,还能更耐肚饥。

    黄立不认为李岳就是来给自己送弓箭,加上对这个年轻人的印象也不错,交谈起来也比较融洽,才请他进屋小叙。

    李岳也不客气,和黄立进到屋内落座,张五弟奉上茶水,两人边喝边闲聊起来。

    “家父对黄先生十分感谢,更是迫切地想在后天的演习中亲眼见识。”

    李岳笑着说道:“另外,调动人马、准备粮草物资也在加紧进行,最迟也不会超过半个月。”

    黄立微笑着颌首,说道:“这真是个好消息。不知其他各家明军的态度如何,是否会出兵助战?”

    李岳摇头道:“现在还不知道。不过,书信送出去也没几天,回信还要等一等。”

    不能出动两万以上的军队,黄立认为胜算不大。如果只是李来亨所部出兵,显然是有困难,且有风险的。

    抽空根据地的军队,对于李来亨来说,不仅仅是魄力的问题。棋胜不顾家,岂不成了军事冒险?

    所以,黄立固然希望能发动全力反击清军,可也不能轻易断言,清军不会在夷陵被攻时,采取牵制行动。

    最可虑的便是已占据房县的陕西、河南的清军,尽管黄立并不认为清军能够越过神农架的山林地区。

    神农架茫茫的原始林区,南依兴山、巴东而濒三峡,北倚房县、竹山且近武当,神秘莫测,罕无人烟。

    这也是为什么郝摇旗所部被击败,放弃房县后,要绕道巴东投奔刘体纯,而不是直接南下到兴山茅麓山的主要原因。

    同样,在历史上的围攻茅麓山战役中,清军也是从东西两线进军,北线清军则是绕过神农架山区,加入到东线清军集团的。

    黄立的思维是越来越清晰,对于所面临的敌我态势,也有着更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清军的策略是个个击破,最后围攻兵力最多的李来亨所部,也是地形地势最险要的茅麓山。

    要破坏清军的作战意图,提前反击是一个办法。既提振士气,凝聚军心,又能打击湖广清军,夺取其将来支援围攻作战所需的粮草物资。

    如果能借反攻的胜利,把各部明军团结起来,形成统一的指挥,在清军的大围攻中,就可能改变历史上被个个击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