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五年,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第226章 我们的人才太多了

    “完全没道理。”秦宇说道,“官员都不卖力,最底层的百姓恐怕会过的更苦?如果官员都吃不饱饭,他们会更加盘剥百姓?”

    “笑话!”

    “他们不卖力,换一批就行了。”

    “既然你觉得你的职位辛苦赚不到钱,那你就下来,想上去做你这个职位的大有人在。”

    “记住,我华夏从来不缺人才。把他们都撤了,连个赈灾的人都找不到了?”

    “没有张屠户,还必须吃带毛猪了?”

    “重新提拔一批有能力赈灾的人,比吃饭喝水还要容易。朝廷分分钟钟,都能从灾民中挑选几个官来赈灾,以前的里正保长,甚至读过几天书的人都可以做。”

    “而且新提拔出来的官吏,他们会更用心为朝廷办事,比以前的官做的更好。”

    “不要以为他们都是生手做不好,当官不是什么尖端科技。”

    “而且新提拔出来的官吏,他们还大概率不会腐败。他们以前受到的都是淳朴教育,他们吃过当百姓的苦,就像朱元章一样,吃过百姓的苦,才知道怎么去爱民。”

    “同时,新提拔出来的官员,也没有封建贵族的贪腐胆量,起码最开始没有。”

    “以前的封建贵族,那是贪几百万几千万,都不带眨眼的。”

    “而从底层新提拔出来的官吏,贪个几百两,应该都会心惊胆战吧。至少,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们是没有贪腐太多的胆量。”

    “所以,救民先救官这句话,就是在为贪官污吏洗地。”

    “把让官吏多贪一点叫救?”

    “给快要饿死的灾民吃的那才叫救,给快要冻死的百姓住处那才叫救。让官吏多捞点好处用一个‘救’字,简直就是对这个字的羞辱。”

    “就是把观众的智商和正义,按在地上摩擦。”

    “关键是这句话还有很多人信,封为经典。”

    “但凡觉得这句话说的有道理的,估计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从新提拔一批官员,甚至从灾民中提拔,他们能干好吗?”朱元章表示怀疑。

    “他们当然能干好。”秦宇道,“还是那句话,我华夏永远不缺人才,当官又不是啥尖端科技。”

    “一个凤阳都能走出徐达,常遇春,汤和,沐英,等大明开国名将。一个沛县都能走出萧何,曹参,周勃,樊会,夏侯婴……现在你给说我华夏人才少?”

    “就算从一个小村子里,都能随随便便挑出几个,能胜任县令,知府职位的人来。数百万流民中,还找不出一批能胜任赈灾的官员了?”

    “记住,我们华夏随随便便一个县城,都是能走出萧何,曹参,常遇春,徐达,樊会……如果给他们机会,一个村子都能走出好几个县令,知府。”

    “所以说,不要怕把那些官吏撤掉,就没人干了。”

    “能找到千千万万替代他们的人。”

    说到这里,他自己也感慨起来:

    华夏一个县城都能出那么多人才,名垂千古的文臣,征战四方的武将。

    太卷了!

    离开了这个卷上天的地方,到了国外不卷的地方,几乎没有混的不好的华夏子孙。

    华夏从来都不缺萧何,徐达。

    只缺刘邦,朱元章这种敢抬头挑事的。

    其余县城的‘萧何’‘徐达’,他们不是没能力,只是没有展现的机会。

    “好了,你继续说。”转头向‘黄村长’道。

    “有钱之后马上赈灾收拾民心,但凡他们能够吃饱穿暖,他们都不会举义。但凡那些士兵有军饷,他们都会为朝廷生舍生忘死,抵抗外辱。”

    “不错,我华夏百姓,永远都是最可爱的人。”秦宇听了感慨起来。“他们在骨子里,永远都热爱着这片土地。他们的骨子里,永远有炎黄子孙的凝聚力。”

    “我华夏百姓,爱的是这片土地,不是什么腐朽的封建王朝。”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当朝廷烂到骨子里的时候,他们会站起来反抗朝廷。但他们永远不会,背叛这片土地,永远不会背叛炎黄子孙的血脉。”

    “腐朽的朝廷,只能代表皇室群体。代表不了这片土地,代表不了炎黄血脉。”

    说完,抬了抬手,示意‘黄村长’继续讲下去。

    “崇祯有了钱粮之后,赈灾,义军自然不战而降。有了军饷之后抵抗女真,好像不是什么难事,毕竟当时的女真只有区区八万人。”朱元章道,“内忧外患解决之后,整顿朝纲,打压封建贵族打压阉党,对内鼓励农耕实行摊丁入亩,对外掠夺资源。”

    “举国上下一心,共同面对小冰河期的天灾,自然能安稳渡过。”

    “不错!”秦宇点头赞许,“看来,这道题你已经会做了。”

    转头向其他学生问道,“你们会了吗?”

    “我们也都会了。”

    人群纷纷说道。

    ……

    “好了,我们继续来讲崇祯。”秦宇道,“看没有上帝视角的他,没有认识到本质的他,是怎么操作的,是怎么结局一根绳的。”

    “因为崇祯当年不会做题,所以李自成兵临城下了。没有任何人,肯帮他抵抗。”

    “在这个时候,左都御史李邦华给他递来一封奏折: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

    “南迁?”人群闻言集体沉默起来,这不是要走南宋的老路吗?

    没想到我大明王朝的崇祯皇帝,最后也会沦落到宋徽宗的地步!朱元章和马皇后听了,心中无比难受。

    到了南边结果又会怎么样呢?

    再现一次靖康之耻?再现一次崖山跳海?

    人群心中颤抖不已。

    崇祯,你千万不要答应群臣的南迁,否则,就是我大明的千古罪人!朱元章心中想道,如果答应南迁,你就不配做我朱重八的子孙!

    “崇祯自己也很想南迁,然而满朝的文官,没有一个人附议。毕竟有宋徽宗的前车之鉴,他们只想看到一个忠烈殉国的皇帝,而不是一个逃往南方的庸君。”秦宇道继续道。

    “而朱由检恐怕内心也有些抵触南迁,南迁之心不强烈。见到群臣反对,他缓缓说道,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夫君王死社稷者,古今之正,朕志已定,勿复多言。于是,他终止了南迁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