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艺江湖外传

第三章 永生冰魄

    第39话都是为了你

    十七八岁的年龄,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本应该衣食无忧的坐在课堂里刻苦读书,开心快乐美好的校园时代。可是在那个年代里,一群孩子却到了最艰苦的偏远乡村,到那里参加生产劳动。

    一个广州的青年到了湖北西部的山村,在这里加入了集体户。那个年代干什么都要有个‘成分’,一部分去当兵,其他的要到农村去插队。青年在这里得到了劳动人民的锻炼,同时一个南方的姑娘走进了他的心。姑娘漂亮勤劳、活泼开朗,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善良的心灵。年轻人活泼好学的性格也打动了姑娘,他的心里也深深的爱上了姑娘。花前月下,两人私下里海誓山盟缘定今生,至死不渝。

    在生产队里,不知道是什么人的主意,大家进山打野兔,夜晚去掏兔洞。

    一个夜色明朗的晚上,大家瞒着老支书悄悄的出村,三十几个年轻人就这样浩浩荡荡走进了大山,轻而易举钻进了山洞。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那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有的人再也没有出来。这件事惹怒了老支书,所有人挨了处分,全村的人都出动帮着寻找,可是什么也找不到。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年轻人走的时候来到大山前,面对大山痛哭流泪,想再看一眼心爱的姑娘,哪怕一眼。嘴里不断呼唤她的名字,可传来的只有大山的回音。年轻人转身之前许下誓言,‘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找到你’。

    因为--还有很多话没有对她说。

    听张春来和我说的,我只记住了这么多,大概基本上就是这样,脑海中不断勾画这美好的生离死别爱情故事。勾画到结束,自己都难过了,也不知道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是一场悲剧,总之这是东家的故事,也是他多年萦绕心头的遗憾。

    山洞里洞洞相连,脚下的灰土干燥,翻开每一片干枯树叶,连灰土疙瘩都无一幸免被我们捏碎。我和张春来离得不远,在山洞里仔细的检查着每一个角落。按照山洞的简图,不知不觉的靠向下一个地点。

    丁晓东坐在一个大洞的旁边,他的脚边就是那个小灯。楠楠在他对面,懒洋洋的半躺在干土包上,看样子这俩人是有预谋的偷懒。

    走到了近前,丁晓东看看我们,无奈的摇摇头。丁晓东说道:“这里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土洞”。

    张春来也这么认为,一点有人类活动过的痕迹都没有,这里干干净净,又不像形成的时间很短。

    在等待李立明他们的时间里,我特意靠近丁晓东,看看他的小灯。在地底用火是禁忌,因为很多种地下气体危险易爆,所以倒土的时候用火万分小心。有很多冒失鬼打开墓室就一个火折子扔进去,结果都是死的那叫一个惨。

    丁晓东的灯很特别,样子很精巧,三只小腿儿很短,有点像是一种古代的饮酒器。见我盯着他的灯,丁晓东说这是西周时期的酒爵,是青铜的。

    “啊”我有点恍然大悟的说道:“难怪啊,两端都被磨掉了,三条小腿儿又锯掉一部分,看不出来了,样子还挺精美的”。

    身后传来李立明的大喊声:“你们这么快啊,怎么样,有什么收获吗?”。

    李立明坐下来,我们都摇摇头。李立明不断的说着没有找到火灰和木炭,连一块石头都没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都没有,也没有动物的骨骸,他还真下功夫去挖。

    土洞的大小高矮,适合人类穿行,空气质量也好,没有一丝霉味,应该树叶根须之类的东西,在这里不容易腐烂。如果有远古人类穴居在此,那么一定会有痕迹留下,至少火灰木炭是经年不变最容易找到的。

    我说道:“四面土墙结实坚固,应该是土质的原因,每一块土坷垃都质地硬脆,土质当中好像有一定的油性”。

    自己的话貌似专业,实际上一点营养都没有,土洞虽然深,但是按照地表来说,只在地下十几米深度,怎么可能是史前人类遗址。除非这里的山势地形数千年没变样,人类在这数千年里没有踏足。

    “恩”李立明说道:“只是一个自然条件形成的土洞群,是山体隆起造成的,没什么了,我们去下面,下面是一个大型石室群,到时候大家多多小心,苏老说那里有点怪”。

    大家起身准备进入那个图纸上标注大洞。我还是盯着丁晓东的灯,酒爵灯的火苗很小,只比萤火虫稍大一点,不过这火苗的样子很奇怪,颜色照刚才有些轻微的变化。

    旁边是一个很大的土洞口,周围没有动过土的痕迹,凉风从里面吹来,风速并不快。吹来的空气似乎有湿度,在灯光前形成雾状,能见度很低。一行人进入了土洞,慢坡向下走了几十米,洞壁开始出现一些碎石快,再向前几步,四周就是整齐的曾方形的石通道。

    没错了。资料上写得清楚,的确是普通的青石灰岩,这种四方规整的通道,明显是人工开凿。滑行到一半,基本可以确定,这样的形制,可以确定差不多是采石场。资料上的东西,不要全信。之前来过的人,是怎么判定这里不是采石场的!

    张春来开始了他的叮叮当当乱敲。

    石通道很短,只能用石通道来形容,因为这根本不是墓道。好像是开采石料留下的空洞,但这一点从身后的土洞来判断,又不太可能,打到土层的采石场,如果工程没结束,必须回填才对。每隔一小段都会慢慢变窄,这就更不对了,没理由从里面向外打,越往内部,应该越宽才对。

    石通道尽头,出现很大开阔的空间,灯光所及之处很多根大石柱,只能暂时定为石室。李立明道:“像这样石室还有几个,也就都是我们重点要找的地方”。

    “别急”张春来道:“先看看四周,有什么有价值的线索”。

    “也好”李立明说道:“仔细观察一下,任何可疑的事物都不要放过”。

    通道下方里地面有十几米高度,只能放绳索下去。几根大柱子也是不规整的圆柱体,没有打磨修缮的迹象。圆柱体中间略细,身边通道的出口颜色均匀,可见青石灰岩的密度硬度很高,比进来的方形通道质地要好。

    我说道:“这里不像是墓葬,墓葬里怎么会有这么不像样的石柱,这不就是压变形的柱子吗!”。

    丁晓东说道:“苏老也说这里不像墓葬,他们当年都说是‘幽灵塚’,我看也有点像是古代开采石料的地方”。

    落地沿着左侧开始走,这时候才抬起头向上观望。说是石室,但不见一点石室该有的样制,四周和上下方,都不规整。上方的顶部在灯光中依稀可见,一道道锋利的石碴垂下来样子特别吓人。在西北角,还有一处不太规则的大坑,一边还有阶梯,这样的形制,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向下的去路。底下却空空如也,太干净了,底部的地面和四壁一样,虽比较平整,但是却没有那种经过打磨的样子,有的地方错开的切口相差一掌宽,与上方的石茬基本一样。

    走到下面空地中央,四周的高度让人感到很压抑。从这个像水池的地方来看,如此大的范围,很像古籍里经常提到的,屯粮地。

    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的队形散开,李立明把我们叫回来,不住地提醒大家,资料上提到的时常有人在这里昏厥,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原因。

    下来之前曾认真记住简图,上面画的很明确,这个水池样的地方,是有记录的,同时资料上也提出过,估计是蓄水池。但我看不像,至少不像是用过的蓄水池,十几米高的四周石壁上,没有一丝水线。而且墙壁和脚下,没发现一点修缮过的痕迹。青石灰岩,并不像理石那样质地细腻,直接接触,水会透过青石灰岩。

    我问道:“苏老他们最后一次回来是什么时候,以苏老的见多识广,也没找出什么嘛?”。

    李立明仔细回忆,好像是1989年,资料上没记录年份。这不算疏忽,一次下地找人,谁会在资料上写下具体时间。“苏老在我们来之前和你们东家说了一些这里的情况,和你们东家探讨过。他们回来都是犯了同样的错误,直接去了那里”李立明指着西侧的黑暗处说道。

    “我们都是第一次来,就按苏老说的,一点点的排查,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我们来都来了,不差这一时半刻,仔细的检查每一个地方,任何可疑之处都不要放过。我们都想完成苏老的心愿,要不然不是白来了吗!”丁晓东在远处道。

    空旷无比的空间回音游荡,丁晓东和邵军在远处,灯光衔接起来,更远的地方仍然不见尽头。心里不由惊叹,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整座山掏空了这是。

    张春来的灯光离得最远,他那边现在是一阵敲敲打打,在这空间里的回声让人头脑冷静不下来,心里现在开始有点烦,他这样子可真闹挺。

    李楠和王宇还在入口不远,“是啊,大伯他一直都想找到二伯,他总是说找不到弟弟,无颜面见九泉之下的大伯大婶”。

    慢慢向前摸索,告诉李立明小心,不要失去了照应。这里高度十五米以上,四壁上还有凹陷。走到最后的墙壁下方发现许多很小的漏洞,后面的酥黑土质漏出来,往上还能看清一层层向上斜面,蓄水池的判断被否定。大声告诉李立明,漏土的地方大小能过老鼠。

    连同走过的地方,不规则的石柱有大有小,排列的也不成线条,山中屯粮地的判断又加实一层。地面没有任何的杂质,如果原来这里有木材草料或者金属,地上应该有腐烂的细灰。如果是屯粮地,这样的情况只说明,没有被使用过。

    只是有点奇怪,这里为何如此干净。经年累月,地上应该一层厚厚浮灰,即使没有腐烂的杂物,也应该有飘落的土尘。

    如果是屯粮山,那么在以往的发现中,屯粮山洞如果达到这等规模,其中运输通道必不可少,地上肯定布满给骡马使用的通车过道。青石灰岩,地面不经过修整,骡马在上面无法拉重车。古人的实用经验,不比现代人差。

    有关屯粮地,史籍中各个朝代都有。最有名的莫过于宋太师庞藉,为了分化瓦解西夏政权对宋朝的军事压力,在当时所称的‘三河流域’建造了二十四座兵粮山,现在只找到了一座。但那三河流域到底指的是哪三河,‘专家们’可是争论不休。太师庞藉,史书记载那可是一位晓吏治、通刑律,学识渊博的士上卿,官拜太子傅。不仅仅是用了屯兵山,在与西夏的接壤地区,太师庞藉还制定了一整套边境政令,革新税例,让西夏数次南侵都停滞在三河流域。

    当然,那是在好水之战之后。

    走上台阶就在一转头得时候,脑袋突然一阵眩晕。一头向后栽倒下去,呼吸立时停止,失去所有知觉。

    迷离之间,听到一声:“刘——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