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安静的做个昏君

第026章 你去让乐山大佛起来你坐坐(5K)

    “既然打不过,为什么不加入!?”

    实在不行,咱可以把他招揽过来啊!

    朱允炆觉得以姚广孝在后世的表现来看,他是个底线十分灵活的人,现如今燕王朱棣都被我收了,咱后宫也不差这一个。

    “拜见陛下。”

    姚广孝深吸一口气,连忙对朱允炆行礼,姚广孝善于相面观骨,曾经拜高人为师,他中年时和相面大师袁珙相遇,听他说燕王朱棣有帝王相,于是他自己便去投奔朱棣。

    当时朱棣留着长髯,姚广孝惊为天人,因为长髯乃是龙须,诸王里只有晋王和朱棣有这种面相。

    晋王陨落,王气聚散,如今天下最有帝王相的就是燕王殿下了……

    谁知……

    半路杀出个摄政王?

    这是什么鬼。

    本身燕王已有成龙之相,王上加个白帽子,在洪武皇帝朱元璋死后,他已是北方最强大的藩王之一,姚广孝自问,若是能成功怂恿朱棣起兵造反,他定能辅佐燕王成龙。

    可是此刻……

    看着面色白皙,嘴角胡须都没有留成的朱允炆,姚广孝十分诧异,这位永乐天子朱允炆兴许是逆天夺命?怎么隆骨越来越饱满,且两边脸颊骨微微内敛,已是真龙成形之相。

    “早就听四叔说起过姚大师,今日一见,果然非凡。”

    朱允炆上前去攥着姚广孝的手,拉着他上下打量了一番,笑眯眯地道:“我看姚大师百多斤的肉,得有九成都是反骨。”

    姚广孝闻言哈哈一笑,也不惊慌,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诸天神佛尚需争三分香火,何况老僧一介凡人,众生的痴嗔浮于表相,便成了陛下所谓的反骨,小僧也只是有那么一两丝嗔念作怪罢了。”

    朱允炆也哈哈大笑。

    姚广孝算是解释了一下自己怂恿朱棣造反的原因。

    真他吗会说话啊。

    老子喜欢这种性格。

    拍了拍姚广孝的肩膀,朱允炆拉着他道:“大师不如来跟朕干,朕想做大做强,你看朕能不能做大事!?”

    姚广孝毫不犹豫地道:“陛下定能做成大事。”

    “既然陛下金口一开,小僧岂有不尊之理?”

    说话间已是施施然接受了朱允炆的邀请。

    朱允炆龇牙咧嘴,啧啧称奇:“朕就喜欢大师这厚似城墙的脸皮,颇有四叔的风采,不愧是四叔的谋士。”

    一边的燕王朱棣满是鄙夷。

    朱允炆偷偷靠近对朱棣耳语道:“四叔,咱问你借人,你不会藏着掖着不给吧?”

    说着又对姚广孝道:“姚大师,你放心,之前四叔不敢做的朕做,四叔不敢说的话朕说,你跟着朕,有肉吃!”

    姚广孝笑着双手合十点头称是。

    朱允炆看姚广孝哪哪都满意,脸皮厚,能做事,而且心黑,心是真黑啊,而且有反骨。

    反反得正,我收了他,他岂不就是去反四叔!?

    朱允炆瞬间钦佩自己的脑回路。

    我他娘的还真是个天才。

    嗯,是这个道理。

    燕王朱棣见朱允炆黑眼圈有些重,语重心长地道:“陛下,你虽然年少,也不能过于沉溺于美色,我大明如今还离不开你。”

    朱允炆顿时怒了:“四叔你哪来的话,朕现如今守身如玉,我这黑眼圈可不是因为美色,这不是为了给你写这个么!”

    说着从兜里拿出自己牺牲了一上午回笼觉时间,写出来的《步兵操练会典》。

    大明洪武六年,明朝廷制定了明军的训练标准,骑兵必须要会骑马并且精通弓箭长枪,而步兵则是必须会弓弩和火铳。

    经过几十年发展,大明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大明会典》,对兵制和操练兵丁,有很详细的要求。

    而朱允炆的这本步兵操练会典,则是在大明会典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编,融入了后世现代练兵的一些方法,这本会典朱允炆专门请教了负责练兵的徐辉祖,并且请他完善写成了此书。

    朱棣接过这本书,见上面署名是朱允炆,冷哼一声道:“不容易,魏国公徐辉祖辛苦多日编纂成此书,昨日更是写到了半夜,身体差点累出毛病,连个署名都无。”

    朱允炆大言不惭道:“四叔过分了。”

    “此书绝对是朕写的,朕只是让魏国公帮忙誊抄。”

    朱棣冷笑:“也就誊抄了九成九,这其中大部为大明会典,只有一小部分是陛下你所加入的新内容吧?”

    “我数了数,不超过一千字。”

    饶是朱允炆脸皮厚似城墙,也红了一瞬,但只有那么一瞬……

    对,这本书大部都是徐辉祖写的,朱允炆不过提了个方向。

    我特么又不懂军事,这也能怪我!?

    朱允炆反问道:“四叔你岂不闻浓缩的就是精华?别看朕加入的内容小,对于步兵战力的提升那可是几何倍增。”

    朱允炆倒没有胡诌,以往的大明会典只有练兵方法,缺了精神建设。

    一支部队,最重要的就是精气神,朱允炆提出的东西是超出这个时代认知。

    朱棣又道:“听说陛下要召集数百宫女,在御膳坊开业时起歌起舞,若太祖皇帝在天有灵,定不会饶了你。”

    现如今洪武皇帝朱元璋刚刚驾崩不久,应天府许多地方都要禁止娱乐,歌舞宴酒更是不许。

    朱允炆却以天子之尊带头做表率,天子驾崩后全国服丧一个月,一个月后,吃喝玩乐照常。

    在洪武朝,这种事情想都不敢想。

    “污蔑!”

    朱允炆表情严肃。

    “四叔,这绝对是污蔑,召集数百宫女载歌载舞庆祝御膳坊开业之事,全都是内侍总管王中操办,干朕何事?朕生来不好涩。”

    “四叔你觉得不妥,朕回头就斩了王中!”

    “再说了,皇爷爷生前也喜欢歌舞,朕作为皇爷爷的子孙,看点歌舞怎么了,那还不都是为了给大明攒钱。”

    “四叔你也知道,应天府那些达官贵人,个个都是花丛老手,咱们朝廷的官员更是遍览群花,咱这御膳坊想要赚钱,那不得玩出点花样。”

    “你放心,回头朕会给皇爷爷烧几百个童女下去伺候他,让他老人家在下边儿也不孤单,每日都能接着奏乐接着舞。”

    “实在不行,埋几个活的也成。”

    朱允炆委屈地道。

    朱棣深吸一口气,不再说话,此事其实也有好处,因为按照洪武年间的律令,朝廷必须要在天子驾崩后让民间禁止娱乐宴请很久,这样对于老百姓的生活极为不便。

    婚丧嫁娶,尤其是结婚迎亲之事,都不得宴饮。

    现如今朱允炆打破这种常规,也是为大明破了惯例,更加人性化,便利万民。

    拿过朱允炆所写的大明会典,翻阅了起来。

    在朱棣看的时候,朱允炆则是咨询起了姚广孝。

    “姚大师,朕有个事儿请教,如今我朝文字较为繁复,朕想简化汉字,但是担心诸儒门中人反对,你说怎么办?”

    姚广孝笑呵呵地眯眼道:“陛下,此事易,有洪武律令在,并非难事。”

    “难在用何家何派之言,古文古字,繁杂难书,非小富之家习不得文字,故而文字越是高深艰难,越显得读书精贵。”

    “简化汉字,此事若是放在别时极难,放在当今并不难,诸儒门世家,南方最多,他们得了陛下免除人头税的恩惠,自然会为陛下呐喊。”

    姚广孝的话让朱允炆眼睛一亮,对啊。

    老子免了南方人头税,而且摊丁入亩之后,少收的那三分之一赋税,其实都落在儒门世家自己兜里,如果这样他们还反对简化字,那自己不介意来个屠刀滚滚。

    “陛下,北方则是相反,北方战祸不断,传承下来的儒门中人,读书不易,更为守旧守古,陛下看洪武皇帝颁布的洪武正韵,衣冠复古诏,也是北方抵触,南方则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洪武初年朱元璋刚登基,就下了“衣冠复古诏”,要求恢复华夏衣冠,汉唐礼制,不准老百姓穿胡服胡冠,大人小孩都要遵守,小孩如果留蒙古样式的搭头,要被阉割小叽叽,全家流放。

    之后又编撰“洪武正韵”,禁止明朝范围内的胡言胡语,通行南京官话,在礼仪风俗方面全面遵循汉家风俗。

    当时还明令禁止胡人嫁娶,必须要和汉人通婚,取汉名用汉俗。

    这些律令在南方推行的都极为顺利,反而是北方……屡次引起叛乱。

    这也是现如今,大明在北方收不起来赋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甚至现如今,大明南北方也有这种隐患,北方大地历经辽金元三代四百多年,胡风更盛,南方人不认为北方人是华人,称他们为北狄,而北方人也很鄙视南方人,称他们为南蛮子。

    洪武十八年的科举案,就是这样……南方儒门中人争夺话语权,主考官将北方生员士子的儒学贬的一文不值,不予录取。

    这是学术话语权之争,也是南北之争的缩影。

    实际上无论是辽,还是金国,元朝,甚至是西夏,北方的儒学一直昌盛,西夏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给孔子封帝,封他为衍圣帝的王国,而元朝灭金之时,蒙古人攻进了大都北平,将金国宫殿毁之一炬,唯一留下的宣政院改成了孔庙。

    忽必烈之后的皇帝登基,也要拜孔子,对山东曲阜孔家多有褒奖。

    一口气吃成个胖子不科学,但是在南方尤其是南直隶范围推行简化字,此事可行。

    朱允炆大喜,还真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自己闭门造车半天担心这担心那儿,就怕自己成王莽,搞出民变来,现如今看,这件事情自己还是考虑的太多了。

    “陛下,您若是想行新法新俗,先在南直隶施行即可,陛下您所说的简化字,唐代便有,只是不甚流通,文人颇为鄙夷,可先在公文文书使用,渐渐民间就会效仿学习。”

    姚广孝说道。

    “四叔啊,皇家学院的选址,你看着办,朕先去忙了。”

    朱允炆撂下一句话,拉着姚广孝便匆匆离去。

    朱棣望着自己这个大侄子的背影轻轻摇头,但他也深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如今的大明,仅就南方而言,很多地方十里不同音,如浙江,苏南一些地方。

    这还是南直隶府……

    到了北方,这种情况更夸张。

    北方官话杂七杂八,金人,西夏人,辽人,蒙古人,经过几十上百年融合,还没有完全将语言风俗融合,现如今大明想要统一官话,任重而道远。

    好在,大明皇家学院选址也不难,直接将皇城中东西直卫的营房改建即可,还可以直接用禁卫军的较场坝练习军阵。

    “张玉,马和,你二人率一队卫所兵去丈量东面,丘福,朱能,你二人率一队卫所兵去丈量西北,今日我们就要将这皇家学院勘定完毕。”

    “十一月天子会御驾亲征,到时,你们悉数随行……”

    “安南之兵并不堪战,但我大明军兵难抵瘴气,征安南,重在兵员素质,你们要用三个月时间,给天子练出三千能堪死战的精锐来。”

    “啊?燕王殿下,那你呢?”

    “到了那日,你们便知道了,不过在此之前,还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做……”

    ……

    “暴大人,齐大人,朕想到怎么解决简化字的问题啦!”

    朱允炆兴冲冲地跑进了内阁。

    内阁诸臣,在暴昭带领下,都在埋头批阅奏折,在朱允炆的权力下放下,内阁诸臣每个人都十分繁忙,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但是他们的干劲很足。

    “哦?”

    暴昭抬起头来,手中还拿着笔。

    “陛下,若是推行简化字,儒门恐会反对。”

    暴昭说道。

    暴昭掌管刑部多年,在他看来他自己是法家之人。

    朱允炆哈哈大笑道:“暴大人,此事易,有洪武律令在,并非难事。”

    齐泰也放下笔,奇怪道:“陛下为何提出通行简化汉字?”

    朱允炆指着齐泰书写的公文,说道:“你看,就这个開字,若是用简化字,只需要写开四笔,方便简捷,便于推广,若是用繁体,则要写多许多,白耗笔墨。”

    齐泰皱眉道:“陛下,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臣担心民间反对。”

    黄子澄也说道:“非是民间反对,我大明有许多书院,多有博儒,他们著书立说,生员遍布朝廷,若是使用简字,官员不稳啊。”

    朱允炆摆摆手,说道:“你们放心,朕早就有考量了,简化汉字,此事若是放在别时极难,放在当今并不难,诸儒门世家,南方最多,他们得了朕免除人头税的恩惠,自然会为朕呐喊。”

    身后跟着的姚广孝笑而不语。

    但是看向朱允炆的目光多了几分赞赏。

    “若是他们反对朕,那就是反对朕的一切政策,自然要在各种事情上下文章,那朕也只好收回免除江南赋税的旨意……”

    “哎,朕其实不少那种人的。”

    众人皆思索一番,倒也是这个道理。

    朱允炆又问齐泰:“那安南陈朝的使者,还没给我们大明写战书来!?”

    齐泰原来管着礼部,如今内阁将礼部还是分给他掌管,他也做的十分出色,黄子澄辅佐他,两个人搭档,把大明礼部事宜做的稳妥有序。

    齐泰为难道:“陛下,那安南陈朝使者只写罪书,不写战书,还说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安南无罪,大明不可擅动刀兵。”

    朱允炆怒道:“咚咚咚东个头啊,我祖布衣也,不识文化,马上以安南国主的名义写一份战书,放在安南使者居住的地方,然后翻出来。”

    齐泰人都傻了。

    黄子澄道:“陛下,这不合礼数啊。”

    “安南小国也,而且朝贡素来勤勉,虽说侵占我国土,却并无其他太大悖礼之处。”

    在儒家文化藩属圈内,这种国与国之间的阴谋很少……

    毕竟,要打之前,都得先打打嘴炮,互相派遣使者,说一些勿谓言之不预也之类的话。

    现如今,我大明开战都这么狂野了么?

    “黄大人,川蜀乐山有座大佛,你可以过去乐山看看,多拜一拜,求他站起来,把座儿让出来。”

    黄子澄疑惑道:“呃……陛下,这是何意?”

    朱允炆翻白眼道:“让乐山大佛起来,你上去坐坐,安南狼子野心,且国内如今骚乱四起,我大明作为安南宗主,当然要帮助安南出兵平乱啊,你第一天出来做官啊。”

    “安南的百姓在哭泣,安南的黎民在受损,大明的广西云南边民在遭乱军劫掠,这时候当然是要出兵帮助安南平叛啊!”

    “人家安南国主的战书都写来了,你还要菩萨心肠,你是不是男人啊!”

    朱允炆怒道。

    暴昭小声地说:“陛下,可是那战书不是……”

    “那我们退一步吧,安南使者不是说了,安南求援,大明当然要出兵平叛咯。”

    “问问他们,能出多少钱,我大明出兵也是要军饷的。”

    “呃……”

    齐泰,暴昭,黄子澄,都呆住了,以往宗主国帮助周边小国平叛,从没说过钱没钱神马的,问题这是脸面问题啊。

    如今圣上,为了钱,这是连脸面都不要了吗!?

    朱允炆见他们发呆,怒道:“岂不闻子路赎人之事?”

    “我大明帮他们复国,收点路费军费不是应该的嘛,你们现如今心软,那以后谁还闲得蛋疼去帮助藩属国平叛呢!?”

    内阁中诸多大臣翰林,都是博学鸿儒之辈,全都呆住了。

    这着实是考点盲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