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

第四章 冬至将临

    冬天的时候,一杯热巧克力总能让人暖融融。甜甜的味道和巧克力的香醇,从胃里一直暖到心里。

    这是个和平常不别无二致的冬天的午后,直到孙若涵说出那句话:

    “我准备去买个房子。”

    “买房子?”

    在碧君想来,这样的大事总是需要先认真思考好几个月,而不是如她在街边荣泰买个挂坠这样随意。

    “嗯,总不能一直住在这个阁楼上,这两个月也赚了些钱,我想买个带花园的房子。花园要大一些,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设计一些小桥流水。就像王献臣一样。”

    “谁?”

    “王献臣,造拙政园的那个,你不认识?”

    她当然认识,前几天为了给游客介绍拙政园还特意温习过,但重点不是这个。这个每天都没人光顾的咖啡店真的赚钱吗?不,重点也不是那个。

    “你要造个‘拙政园’?”碧君问道,对,这才是重点。糟糕,脑子都转不过弯了。

    “只是打个比方而已。”孙若涵当然知道自己不可能造个拙政园,也没有那个心思,他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布置一片花园而已。

    趁着房价还便宜,他想打造一个属于两人的家。

    现在的房价其实已经开始炒热了,从00年的不到一千,到现在六年过去已经升到了六千多。外界普遍不看好房价,六年翻六倍,认为已经涨疯了,只等着它跌下来。但孙若涵知道,接下来的十年里房价不但不会下跌,就玲珑湾这里甚至还能再升十多倍,单价八、九万都不止,学位没被占去的甚至可以破十万。

    记忆中大约要到2010年左右人们才真正确认房价的坚挺,意识到买房是一本万利的投资,不过那时候的房价也已经到了一万多,已经升起了足够高的投资门槛。

    趁着现在还便宜,买下一片花园,自己慢慢去经营打造。也不用太大,三五百平就足够了,孙若涵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受了王献臣的影响。

    既然王献臣可以放弃官场,以修园为政,纵情于这片小天地。那么他效仿一下,在烹饪美食之余营造一片小花园也是可以的吧?不用在意需要多久去修建,稍稍整修能住人后,就住在里面一点点去改造,三年也好,十年也罢,去花木市场买些根苗种种花草,挖个池塘养点锦鲤,空了去胥口、光福淘些假山顽石。

    和王献臣不同,王献臣是和文徵明一起设计了拙政园,两个闲云野鹤高山流水遇知音,筑成的拙政园也是当时文人墨客的聚会之所。而他呢,只想要和碧君一起,筑造一个两人的私密花园。

    够没有志气的,不过管他呢。

    “已经决定好买哪里了吗?”

    “还没有,准备去郊外看看。甪直、东山、香山都可以,靠着太湖环境好一些。或者这附近,靠着金鸡湖的景色也不错。”

    若说用来投资那肯定买在园区,但对孙若涵来说无所谓。花园造好后他也不会有再出手的想法,价格是高是低都没有意义。

    正式入冬后,天越来越冷了。

    “这个月22号就是冬至了,我准备做一些冬酿酒。正好秋天的时候采的桂花还存着,你要一起来做吗?”

    “我可以吗?”

    “很简单的,等一下,我去地窖里拿一下米酒。”

    吴国的始祖泰伯是周太王一脉,秉承周礼,将冬至作为一年的初始。所以自古姑苏的百姓都将冬至当作不亚于春节的重大节日来庆贺,有道是冬至大如年,每年冬至夜的团圆饭都类比于年夜饭。

    而不同于年夜饭的是,在冬至的餐桌上无论菜色百般变化,永远不会少了那一瓶冬酿酒。冬酿酒是用米酒和桂花做成的,原料和步骤都不复杂。

    孙若涵转身进了厨房,往储存食材的地下室走去。

    碧君看了看墙上的挂历,已经是十二月,挂历已经翻到了2006年的最后一张。

    快冬至了呀?一转眼从夏天到了冬天,时间过的可真快,不经意间就溜走了。

    那个梅雨的盛夏,在暴雨中的相遇仿佛还是昨日,让人不可思议的巧合,仿佛是命运的邂逅一样。若是那一天没有遇到孙若涵,他们又会如何呢?

    嗯,碧君相信自己和孙若涵依然会相遇。

    或许是清晨的路边,或许是午后的车站,或许是夜市的街头。

    他同样会喊出那句“小土豆”。因为他们早就约定了,在遥远的离别的那天就承诺过会再一次相见。哪怕当时的他们都不会知道那一声告别会相隔十三年之久。

    但孙若涵每次都会信守承诺,而她也是。

    几分钟后,孙若涵一手端着一个瓷壶,另一手拿着一个瓷碗回来了。

    “对了,这里还有一份酒酿,这是我酿米酒的时候多余的糯米做的,你可以尝尝。”

    “诶,是酒酿啊,我看看!”

    碧君的酒量不行,一杯啤酒就倒,不过只有两三度的酒酿稍微尝点没关系。她也很喜欢那味道,说起来,姑苏城的孩子又有哪个不爱甜呢?

    浅浅的挖一勺,少许的酒精味刺激鼻腔,但更浓郁的是糯米的清香和甘甜。

    酒酿和米酒同样是以糯米为原料加酒曲发酵酿制的,只是酒酿的度数更低一些,更重的是甜味,古时又叫做‘醴’,所谓‘甘如醴’就是形容甜的极致。

    姑苏的菜肴普遍偏甜,现在的人用的是糖,以前却不是。糖是清朝中叶才普及开的,而在那之前是极贵重的调味料。皇帝赏赐重臣也多有用糖,普通百姓当然是用不到。苏城的甜味,更早时其实就是来自于醴。

    吴地自古是鱼米之乡,水产丰富,酒精可以去除鱼腥。

    现在人做菜多喜欢用黄酒来烹饪,说起来,姑苏城周边的黄酒也都有千年文化,无论是无锡惠泉黄酒、绍兴黄酒还是张家港(沙洲)黄酒都很有名,这些黄酒的胜地几乎将整个姑苏城包裹在中间,但在古时候,苏城寻常百姓和酒楼做菜时却少有用黄酒,更喜欢用醴,也造成了那些甜口的菜肴。直到今天,一些如酒酿圆子、酒酿饼,凡事挂着‘酒酿’名头的菜肴,也依然是用酒醴做原料。

    “稍微尝尝就好,就算度数不高,吃多了也会醉的。”

    “嗯。”碧君点点头,高浓度的甜味是会上瘾的。其实醉了也没关系。这间有着孙若涵的太阳花园,总给她无以伦比的安全感。

    孙若涵的小动作,每次她来之后都会偷偷在外面挂上歇业,她其实很早之前就知道了。毕竟她虽然迷糊,却也不是笨蛋,每次临时过来咖啡屋里都会熙熙攘攘的坐着客人,但一批客人走后却再也没人光顾,几次之后傻瓜也知道有问题。

    但是她只是装作不知,孙若涵愿意为她守住一片属于两人的花园,而她也想独占对方的时光。这是他们的小小默契。

    不过,在考虑到接下来还要做冬酿酒,尝了几口酒酿之后,她还是略不甘心地放下了勺子。

    “来,我教你做冬酿酒。”

    “好啊。对了,冬至那天中午我可以将周奶奶叫过来吗?”

    “周奶奶?”

    “就是之前和你说过的呀,拙政园附近的一家小饭店的周奶奶,她的手艺可好了。”

    那家小店是陆梨最喜欢去的地方,之后也带着她又去过两次。不知为何,那里给她的感觉和太阳花园很像。并不是菜品的味道,毕竟她不是专业的美食家,对于一道菜,除了‘好吃’、‘很好吃’之外也给不出更专业的评价,让它觉得相似的是店里温馨融洽的气氛,就像是家一样。

    陆梨曾说过,周奶奶祖上厨道世家,在清时甚至有先人入宫做过御厨。但传到这一代,后人却都不愿学厨了。毕竟烧菜烧的再好也就是个厨师,却要自小艰苦磨练,如今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能吃得了苦?甚至祖上的御厨,或许还会看做封建糟粕。

    家传的菜谱在多年前那个年代遗失了,那几百年流传至今的厨艺或许会断绝在她这一代,这也是周奶奶的心病。

    但如果是孙若涵的话,或许可以将那口口相传的厨艺传承下去。

    这样的‘突发奇想’碧君曾和周奶奶说了,对方只是可惜家传厨艺的失传,并不在意传到外姓人手中。所以与其说是来吃饭,其实更多的是来考察吧?

    孙若涵神色莫名的点了点头。

    “好啊,那我准备一下。”

    那或许只是个巧合。但若是真的如他所料……当年那个孩子,也不知道后来过得怎么样。虽然有拜托文徵明和王献臣多照顾一下,但就那样要撑起一个家并不容易,他可真不是个合格的师傅啊。

    但愿在他不知道的那些日子里,他是安宁幸福的过完了一生。这份祝愿是他作为一个失职师傅唯一能做的,毕竟他们相隔了五百年的距离。

    随着冬至的临近这几天的天气越发冷了,每天早上从被窝里起床都成了对意志力的考验。小区里、公园里的梅花也陆续冒出了花蕊,让人意识到2006年真的已经接近了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