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

第十二章 云岩寺塔

    和之前每次通过‘思念’在秘境中醒来总是跨越了几百年的时间不同,这一次,孙若涵在梦中‘醒来’,却有些分不清年代。

    此时的他站在一条小路边。

    说是小路,可似乎又是主干道。路上偶尔会开过几辆小汽车,证明了显然已经是步入了科技时代。可若说是现代,周围的房子实在有些破败,哪怕是主干道,铺路的也是凌乱的砖块,连一条柏油马路都没有,又脱离了他认识的范畴。

    但这里依然是姑苏城。

    放眼望去路的尽头,遥遥山丘上一座歪歪扭扭的古塔。无论在什么时代,异乡归来的游子只要看到这座塔,就知道自己回了家。

    西方意大利有一座比萨斜塔,而在东方古国,也有一座著名的斜塔——云岩寺塔,因建于虎丘之上,俗称‘虎丘塔’。

    虎丘塔建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历经两年而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完工,与大多数佛塔一样共计七层,又称七级浮屠。相比1173年始建,历经100多年,至1350年才完工的比萨斜塔,虎丘塔的历史更久远得多,斜着塔身屹立一千多年而不倒。

    “这里是虎丘啊。”孙若涵感慨一声,也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只觉得腹中有点饥饿。既然漫无目的,他信步向着虎丘走去。

    1957年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第八个年头。

    姑苏城自古繁华,明清两代中,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提供了近10%的税收,在那500年间始终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但这繁华却止于清末的太平天国。

    太平军东来,姑苏城先被清廷守将马德昭纵火烧民房,以火攻守城。太平军入城后,又纵火烧城,延绵大火烧城三日三夜。李秀成主持事务后,以苏州为奶牛供应北方战场,有诗曰:“旌旗簇簇拥上游,转粮一线仗苏州”。

    烧尽、杀尽、取尽。

    大量士绅携资外逃上海,逃不走的不堪其辱而自杀,因自杀者太多,当时甚至成立了‘收尸局’。苏州因此一蹶不振,此后上海开埠,因为租界等保护,也渐渐取代了苏州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

    至新中国成立,这百年来苏州早已不复曾经的辉煌,成了一座沉寂的二线小城。

    此时的云岩寺塔下,钢筋水泥堆放一地,老远就拉上了隔离网,禁止游客靠近。但大白天,工人却没在施工。

    “怎么又停工了?工期已经耽误了,原本去年就该完工的。”

    “还不是那群和尚,又来说工人在和尚庙吃肉的事,这修塔都是力气活,不沾荤腥的怎么修?”

    4年前(1953年),虎丘风景区接到云岩寺的僧人报告,说晚上听到塔身有很响的异声,又有砖块掉下。政府接到报告很重视,由国家文物局出面,请了中科院的古建筑专家刘敦桢院士等人来现场勘察,发现虎丘塔确实出了大问题。

    千年的时间,塔顶已经完全洞穿,风吹雨淋导致塔身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裂缝。更严重的是承重改变后地基不稳,塔身的倾斜度正在缓缓加剧。若不抢修,任由这‘斜塔’继续斜下去,可能几年时间就要倒塌了。

    在经过一系列的勘探和研究,1955年虎丘塔修复工程启动。方案是内外结合,外部对七层宝塔每一层用钢筋加箍、外涂水泥,内部再拉上十字交叉的钢筋,并对裂缝用水泥、砂浆修补。受限于技术水平,修补痕迹很重,后世的游客都能清晰看到,但好歹是保住了虎丘塔。

    主体修复工程历经两年差不多完工了,后续还有一些收尾的修补,另外塔身也需要一些铁件加固,这也是现在正在施工的项目。

    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想要吃肉也是难得。可即便如此,一点荤腥都不沾的话工地的体力活也是难办的,所以伙食隔三差五多少要见一点油花。这样又惹了庙里和尚的不满。

    和尚来找事,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要我说,这样封建迷信的光头都赶赶跑就是了。***都说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一座叫帝国主义,一座叫封建主义。仗都打赢了,老蒋都赶跑了,还迁就这几个和尚?”班组长在一旁不满的嘀咕道。“要不,去找一找刘专家?我就不信BJ的专家还镇不住这些和尚。”

    “别胡说,这云岩寺的和尚是政府承认的。”虽说是‘反帝反封建’,这种事还轮不到他们这些干工程的操心,“这事还犯不着找专家。这样,我再去跟景区那边商量一下。让政府的人出面调解调解。”

    “那成,经理,这事就拜托你要快些,这停工了白费了工时,下面的工人都有意见。”

    “行,你去安抚一下工人,我争取今天下午就处理好。”

    作为受聘于苏州修塔办公室的施工现场负责人,张经理压力也不小。BJ的专家主持工程,定了维修方案,但这具体施工的细节也没必要事事都去惊动人家。人家是中科院院士,又不是保姆。

    原本按张经理想来,这事情大抵也不会太麻烦。维修工程已经两年了,刚开始和尚也没怎么闹过,现在想来是工程接近了尾声,眼看虎丘塔已经保住了,让这群和尚没了后顾之忧。又或许是想迫着让施工队早点撤,让云岩寺的道场早些恢复香火,才来闹些幺蛾子。

    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简单。

    “在这佛门吃肉,确实不太好。”

    “哪来的肉?哪来吃肉?我还想呢,就是粗粮饭里面撒点油花。主任,你也知道,光吃玉米碴和山芋干,我是不打紧,关键这工人使力气的,哪里受得了?”对着景区的主任,张经理没好气道。

    肉是肯定吃不到的,也就是一锅子里面加点荤油,好让人涨涨力气。

    原本想让景区做做和尚工作的,可这吃荤油或许是触犯了和尚的根本信仰,这次景区的人说话也不好使。这不,主任反而来做自己工作了。

    “庙里的大和尚说了,如果工人吃玉米碴和山芋干不够,庙里的田里也有些土豆,可能还有些萝卜、青菜什么的,允许施工队的去拔一些改善改善,只是不要见血见油的都好说。”

    萝卜青菜倒是好东西,平日里也不多见。张经理有些犹豫,舔了舔嘴唇。

    现如今条件普遍不太好,国家成立没多久,百废待兴,北边的‘老大哥’近两年又有些翻脸的迹象。南方这边还好些,地里还能刨些吃食,听说有些地方草根、树皮都在当主食。寻常地里若真有萝卜、野菜,也早就被挖空了,也就和尚庙里会有一些。

    “可是,萝卜是好吃,但也不顶饿啊。”

    “那倒不是,素斋做的好的话,其实也不比肉差。”

    说话的不是景区主任,而是个年轻人。此时他们在景区服务站的大厅里面,原本谈话也没介意有旁人,没想到会有人插嘴。

    “主任,这位是?”

    那年轻人穿着有些不一般,和寻常人粗布衣服不一样,一身黑的长衫倒有些像旧时候的先生,但料子和花纹看着又有些新奇,还挺好看。让人一时间也分不清到底是什么身份。

    主任被问了也迷糊,这年轻人只是来景区服务站讨口热水喝的,他也不认识。大概是外地来游玩的,又遇到了虎丘封山修护,就在这里歇一下。

    “我是个厨师。”

    “厨师?”这话挺洋气,有点大城市的味道。

    “就是烧菜的厨子。之前在成都那边游过学,之后全国各地也都跑过。”

    “哟,那还真是有本事的。”能四处游学的,甭管是学厨子还是什么,总归是让人尊敬的。而且厨子自古就是肚子能管饱的职业,挺让人羡慕。“你刚刚说的什么‘素斋’的,就是和尚饭吗?”

    “和尚饭?”孙若涵愣了愣,点头道,“这么说也没错,素斋刚开始确实是寺庙里面的。”

    只是到了后世,受素食文化影响,素斋也不再仅仅是寺庙的斋饭,发展出了很多流派。

    “那你说说,这‘素斋’还有什么说道,难不成还能顶的上肉饭?”这事索性不好解决,张经理也不妨聊一会儿天。

    “蔬菜当然不能完全取代肉。”

    后世所谓的‘素食主义’,那是现代人蛋白、油脂摄入过量了,字面意思吃饱了撑的,在这个时代是完全没有市场的。

    “吃肉摄取的动物油,它和人体所含油脂成分基本是一样的,能够更快补充能量,所以让人觉得更有满足感,这一点植物油取代不了。但说到底,植物油和动物油都是属于甘油三酸酯,没什么本质区别,而且如果用多种植物油混合的调和油,更优于单一品种。”

    说实话,张经理没听懂。别说是他,这样的营养学在这个时代说不定还没被提出过,也就后世人被袁神农喂饱了,才有时间研究这些细枝末节。

    不过,听不懂反而让人觉得厉害,还真不愧是专门游学过的厨子。

    “要不,劳烦大厨你给工地的大伙整两个什么‘素斋’的?也不让你白做,这饭食也算你一口,不要粮票。”

    这时候人工还真不算什么钱,粮票才是精贵的,那是两年前开始全国要求的,买粮食光有钱不行,必须粮票,寻常定人定额。也就景区的主任刚刚夸口说可以去和尚田里挖一些菜蔬,张经理才敢开这个口。

    这么说了,孙若涵也才意识到要说粮票他还真没有,那古老的只存在于传说中的东西,自他出生就没见过。若是不答应,在这里光有一身厨艺说不定还真要饿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