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的太阳花园

第八章 和风馆•极鲜道

    中午的时候,‘胥楼糕点屋’的生意迎来了一波高峰。

    这款名叫“寻春江南”的点心卖相确实不错。精致的手法,各种动物、植物捏的惟妙惟肖,有种艺术品的感觉。而且不止外观,口味同样并不差,豆沙的、奶黄的、酒酿的,很是惹人喜欢。其他的糕点销量也不错,原本准备的,眼看着卖出了大半。

    “老哥,前台交给我了,你再去蒸一些糕点,这里的快卖完了。”看着后面还有不少人排队,谢卫国对自家主厨说到。

    “好,你一个人顶得住吧?”

    “呵,你以为我是谁呢,我可是石路三乐湾的卫国哥,忘了吗?”

    谢茂德一愣,然后会心的笑起来。

    石路三乐湾的卫国哥,真是好久没听过的名字。是了,一转眼都二十年了。

    真正白手起家的谢老板,当年也只是在石路三乐湾的街边摆摊的小贩,推着餐车做点熟食的小买卖。和卖糖水的打过架,和卖喜蛋的抢过摊,一声‘卫国哥’不是自夸,当时确实有些名气。

    只是后来整顿市容市貌,小摊小贩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有人转行了,有人坚持打了几年‘游击’,最终也输给了时代的变革。但谢卫国却用他不太深厚的本钱开了一家正规的餐饮店——在当年这样的投资不可谓不大胆。

    最初那几年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请人,虽然说是老板,却兼任服务员、收银员,连着厨房里杂活也要干,甚至还给谢茂德做了两年的下手配厨。与其说是老板,不如说就是个打杂的,就这么磕磕碰碰的坚持了下来。

    那间开在古街旁的小小门面,是“故胥十二楼”的初始。一点一点的做大,一个小小的门面扩张成两层的店铺,然后又开出了一家又一家的分店。回想起来还真有些不可思议。

    不说还真忘了,回到最初的时候,一开始确实就只有他们两人啊。

    “那时你的肚子可没这么大。”笑着留下一句话,谢茂德放心回了厨房,那里才是他的战场。

    这么多年来,其实他们两人都没有变过。

    “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肖助理在一旁看得有趣,但就这么站着,好像又觉得有些不自在。

    “您可是协会领导,哪能随便差遣。”谢茂德手脚挺麻利。算账都不用计算器,嘴里一念数字就出来了。收银、打包一气呵成。

    “我算什么领导,不过是个助理而已。”

    不是领导也是客人。而且在协会里会长助理不是领导,却比普通的领导都大。

    正说着,谢婉蓉从外面走了进来。

    “爸,新年好。”她说着还打了个哈欠。

    “新年好,刚睡醒?”

    “昨天守岁了嘛。”谢婉蓉嘟囔道。凌晨才睡的,现在也才十一点,只睡了不到十个小时而已,还有点没睡醒的感觉。

    守岁?是和那小子煲电话粥了吧?

    谢茂德也没有点穿,“早饭吃了吗?让你谢伯给你下点汤圆。”

    “出门前点了份宅急送,吃过了。”

    “大过年的吃肯德基?”

    “那怎么了,年初一的,也只有肯德基开门嘛。”谢婉蓉说的理直气壮,就算家里有食材,她又不会做饭。“谢伯呢?我还没给他拜年呢。”

    “你都这么大了,拜年也没红包。”

    “谁要红包。”谢婉蓉哼了一声,她都自力更生了,虽说赚的钱还不够给汽车加个油。“有什么要帮忙的吗,我来弄。”

    “行,我收银,你负责打包。”

    自己女儿可不是客人,就没有客气的道理了。有人帮忙,这速度一下子就快起来了,店里的秩序也渐渐流畅。

    “今天生意还真不错啊。”谢婉蓉一边打着包一边说到。虽然刚开始有些生疏,装了几个包装盒后也就熟练了,还不忘打个漂亮的蝴蝶结。

    “那是,也不看看你谢伯是谁,协会认证的烹饪大师。你瞧这手艺,一个个就像手工艺品一样,生意能差吗?”谢茂德说的得意,轻笑起来。“小日本搞活动,吸引的客流最后还不是给我们做了嫁衣?”

    “那可不一定,我刚刚过来瞧见,南边的那家寿司店都排着长龙了,少说有几十米。打着广告说‘最强板长’、‘百年一遇寿司之神’什么的。”

    “什么?”谢茂德一惊,也顾不得其他,跑出了店门望去,果然有寿司店前面排了长龙。“是那家和风馆?”

    和风馆·极鲜道,应该是这条街日料店中最有名的了,可即便如此,这排队的人也夸张了些。

    所谓‘最强板长’,‘板长’这个词放在中餐厅中也就是主厨的意思,不难理解,但那所谓‘百年一遇寿司之神’就让人觉得出戏了。

    “这是小日本的套路,‘百年一遇’、‘千年一遇’,都烂大街了。”肖助理解释道,因为协会常和各国料理打交道,对日本文化他也算有些了解,“不过既然敢打出这样的广告,该不会是秋山正夫亲自下厨了吧?”

    “秋山正夫?这人肖助理你认识?”

    “嗯,他在日料界的名声很响,和风馆·极鲜道的品牌就是他创出来的,已经好几十年,哪怕在日本国内也是金字招牌。不过因为已经七十多岁了,近几年应该没有再亲自下厨了才对。谢老板,你回柜台接待客人,我去确认一下。”

    七十多岁的年纪,早就该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体力也早该跟不上了才是。肖助理也急着想确认一下,如果真的是那位老爷子,这日本商会想在这里搞一条日式‘唐人街’的决心恐怕出乎他、也出乎他们烹饪协会会长的意料。

    肖辰去的快,回来的也快。那秋山正夫老爷子在美食领域里本就是个名人,肖辰当然认得,只消看一眼就确认了。

    “还真是他。”

    “这秋山正夫厨艺很高?”见肖助理这么重视,谢茂德好奇的问。

    “很高,听说他有六十多年从事寿司和刺身制作的经验。六十多年来只做寿司、刺身,手艺可想而知。”

    和中式厨师常常讲究的各项技能融会贯通不同,日国的料理往往崇尚专精一道。做怀石料理的就做怀石料理,捏寿司的就只捏寿司,一辈子只做一种料理,用五、六十年的时间去研究到极致。

    不用十八般武艺,不用融会贯通,只要专精于一项就足以。

    “他曾经也参加过一些国际美食大赛,协会有记录。如果只说在寿司这一门上的厨艺,用我们的烹饪协会的评价标准来看,他应该是特级大师。”

    “嘶——”谢茂德惊讶的吸了口气,有些难以置信的重复道,“特级大师?”

    他本人虽然不是厨师,但从事餐饮这一行的当然清楚‘特级大师’这个职称的重量。哪怕在全国范围也是不多见,已经是职称的顶端。

    特级大师当然不常见,哪怕在中国,厨师有超过一千万的庞大基数,能称上特级的也只有寥寥几十人而已。那已经是最高的职称,必须严格控制总数。以日本的基数,能达到这样水准的当然更少。

    只精一道,在国内可能行不通,遇到职称考核往往会吃大亏。但在日本本就崇尚这个,一辈子只做烤肉、一辈子只做寿司,甚至一辈子只做白米饭,不同的文化造成所谓的‘工匠精神’在岛国反而让人追捧。

    秋山正夫的名声确实很响,一开始就吸引了不少居住在周边因为见了广告而来的日侨。对于他们来说那位老爷子真的是传说辈的大师,多次为国争光的那种。在国内时也是只闻其声、未曾得见的那种。能在这异国他乡吃到一口秋山老爷子亲手做的寿司,无疑是让人惊喜万分的事。

    而随着排队的人增多,或是出于好奇,或是出于从众心理,更多的游客也加入了队伍,渐渐拉成了一条长龙。

    在‘和风馆·极鲜道’的二楼包厢中,商会会长岸田雄一郎从窗口看着外面大街上排起的长龙,忍不住兴奋的对着空气挥了挥拳。

    成了。

    动漫、饮食,本就是日本文化输出的两大拳头产品。在加上一些日式的新年文化,糅杂在一起的,看今天游客的规模,这文化节已经可以宣告成功。文化节从初一到初五持续五天,今天已经打出了名声,想必接下来几天游客会更多。

    然后是赏樱、七夕、中秋。日本的这些节庆本就和中国是互通的,只要多组织几次大型活动,不但弘扬了和风的民族文化,这条街也会成为当之无愧的和风美食街。

    他不会去和那些大型的酒楼、酒店争,故胥十二楼也好,还有松鹤楼、香格里拉、新城花园之类,他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和这些巨无霸争锋。但临街商铺,包括几家如今还在苟延残喘的东吴面馆、大娘水饺、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都将会从这条街上消失。这里只允许日料存在。

    至于不远处的那家‘胥城糕点屋’,原本他还有些担心,现在看来连纤芥之疾都算不上。之前的担忧不过是他杞人忧天而已。

    他身后不远处的榻榻米上,摆放的是已经开封的一盒点心,正是一盒作为招牌的‘寻春江南’。一只‘仙鹤’被咬了办个身子,就丢弃在一边。

    “烹饪大师?呵……”

    原来那个大师并不擅长做糕点,意识到这一点,岸田会长最后的担忧也已经消失。

    这时,一辆轿车开进了‘故胥十二楼’的停车场,从车上下来一对男女。但岸田已经从二楼的窗口离开,并未察觉。

    “婉蓉说是‘江湖救急’呢,只能请你孙大厨出马啦。对方说是‘和风馆’的板长,听说已经七十多岁,有特级厨师的水准呢。”

    “是嘛。”

    “啊,好敷衍的口气。”碧君说着,也笑了起来。

    大师也好,特级也好,大概对孙若涵来说确实无所谓吧?对于这些碧君并不是很了解,心中却早就如此确信了。

    重回十年,孙若涵其实并不想参加任何比赛,这类靠着厨艺争强斗狠的他更是敬谢不敏。

    只是他觉得,这家开在运河边的‘糕点屋’不该如此简单就关门。曾经的他未曾听闻也没有介入,如今既然知道了,总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