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伶

原伶背后的天文地理

    为了搞清楚《原伶》世界中每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我查阅了一些专业文献。而中国知网上一篇名为《应用古生物钟探索地外撞击事件》的文献给了我帮助。

    根据这篇文献中的图表,在约八千万年前,每月约有30天,每年的天数大于370天、小于380天[1]。据此,本人设定《原伶》世界中每年有375天、每月有30天、每年有12.5个月。

    在构思《原伶》的时候,我试图寻找到一张八千万年前的世界地图,但我只能查到大陆的轮廓,而查不到山川、河流等细节。

    根据我能找到的所有关于大陆漂移的视频,八千万年前的“亚洲”只有现在的亚洲的东半部分,当时的西海岸大致对应如今的喜马拉雅山脉、图兰平原以及鄂毕河流域(纯属目测,或有错误)。至于地形,我缺乏资料,但根据我非常粗浅且可能有错误的地理知识,如今亚洲东半部分的很多高原与山峰在当时还没有升起来,当时的亚洲拥有更大比例的平原。

    至于气候,我只查到当时的地球比现在更加温暖、湿润,但我没有查到具体的气候分布,只能自己脑补。对此我特意复习了中学的地理知识,推测当时的气候分布大致如下:

    如今的东北和华北——仍然是温带季风气候

    如今的江南——热带沙漠气候

    如今的青藏高原——地中海气候

    如今的西北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

    综上所述,原伶时代的亚洲的温带的大部分地区都是适合农业生产的,现在的内陆地区、高原地区在当时很可能是降水充足的大平原,只有如今富饶的江南地区在当时可能是不宜居的沙漠。

    本文中的所有结论仅供《原伶》使用,不代表现实中的科学研究,请读者切勿轻易相信。也欢迎有人能够提供更为详细、更为可靠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沈冰,文彦君,白志强.应用古生物钟探索地外撞击事件[****J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508-514.DOI:10.13209/j.0479-8023.2001.094